标签:
鲁中晨报烧伤救助孩子海会寺仁修师 |
分类: 秋山随笔 |
那时,我在《鲁中晨报》做记者。记得那天我到淄博盲校采访,正坐在16路中巴车上等候时,门口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和一个身上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女孩,我看她的时候那第一眼真吓了我一跳:她的头居然是粘在胸前的,连接着头和胸的是一些鲜红的赘肉,看不到脖子。她的嘴因此闭不上,止不住地流着口水,腘着腰,头也抬不起来。为了怕吓着别人,已经是夏天了,却仍然裹得很严实。
“大娘,她是……”
“唉,真是罪过呀,被火烧的。她娘脑子不行,后爹又是个很穷的农民,俺看她可怜,这不在找人帮帮她啊。”
“哦,那你们之间是……”
“原来呀,俺和她姥娘是邻居,她姥娘为了去看她也走失了好几个月,现在这孩子全靠着老街坊们。”
我又看了那孩子一眼,“她叫什么,几岁了?”
“王静静,8岁了。”
“咋不去医院治一下?”
“你看她哪有钱啊。”
我不忍再看下去,问了一下她们的详细地址后匆匆下车了。
回到报社后,我向部主任高洪波简单地说了一下这件事,高主任沉思了一会儿说:“帮帮她们吧。”
后来,我又回到博山,通过大核桃园居委会的帮助找到了她,拍了照片,给她写了第1篇稿子叫《我想抬起头来》。令我想不到的是,稿件发出来后,许多读者和单位纷纷解囊相助,当时还有1家单位表示愿意承担小静静的全部治疗费用。
事情起初进展得很顺利,我找到治疗烧烫伤方面很有经验的淄博制酸厂烧伤整形医院王光跃大夫,他当即同意小静静入院治疗。可当她住院后,原来谈好的那家愿意承担费用的单位变卦了,而治疗费用却仍有一块巨大的缺口,我既着急又尴尬。这时,张店的读者袁鲲居士拿出了1千多元钱,阳谷海会寺仁修师也专程送来了救命钱,医院破例决定仅收取医药费,减免了小静静的治疗费,终于使她在2000年6.1儿童节到来前一天,做了头胸部的瘢痕粘连松解手术,再次抬起了头。
2001年新年前夕,我再次到医院看她,她已经先后做了3次手术。这样,身体上的全部粘连部位,都做完了松解,起码的肢体活动正在逐渐恢复。可当再次看到她疤痕累累的小身体时,我不敢想像她的将来。在看她那第一眼的时候,我心里想着要帮她,可我又能帮她多少呢?
真不敢再想那一眼,可我却总是忘不掉。
王静静和她的妈妈
前一篇:满眼尽是假古董
后一篇:【野牛的诗】我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