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监狱博物馆”
— 寻美阿根廷系列(十六)
乌斯怀亚,昔日的不毛之地,传教士的落脚地,淘金者的“寻梦园”等等,然而各种身份中,最有名的当属二十世纪初的囚犯流放地了。甚至今日所见的不少当地建筑及铁路系统,也出自这些囚犯之手,一个名副其实由囚犯建立起来的城市。

来过乌斯怀亚多次,关于她的历史也不知听导游讲了多少遍。直到最近一次旅行,才去参观了著名的“监狱博物馆”(Presion and
Maritime Museum),又称“世界尽头博物馆”(The End of the World
Museum),是由废置的监狱改装而成,两层楼的建筑物本身就是历史的遗迹,馆内分成监狱和海事两个展厅。一些艺术家甚至创作出身穿囚服的企鹅,表情忧郁地立在门口,感觉乌斯怀亚人已经把企鹅玩坏了。



1884年,阿根廷在南纬54°47'的地方建立了政府行政机构乌斯怀亚市。效仿英国在澳大利亚的做法,当时的总统ROCA向国会提议立法,将刑事犯人“移民”到这里。在这样偏僻的岛屿上,犯人是很难逃脱的。1896年1月,首先到达的是民事犯,第一批14名犯人乘坐海军的“五月一日”号(1
de
Mayo)抵达,乌斯怀亚历史中的新一页随之揭开。从他们中间挑选了体格健壮并且会各种手艺的人开始建造火车站,后来这条铁路的火车就被称为“囚犯列车”。



1902年,一个永久性的国家监狱在城东开始建造,与此同时,监狱开始接纳第一批被判无期徒刑的重犯。1920年这个由5个主楼组成的建筑完工,三十年代,只能容纳300人的牢房却关押了两倍的犯人,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一个叫“大耳小囚犯”的连环杀手,他曾残杀了几十个儿童,被永远关在监狱中,无缘搭上“囚犯列车”外出工作。



原来乘坐火车到森林里伐木干重体力活也是一种“奖励”。从乌苏怀亚监狱每天开出两班,囚犯们带着脚镣外出劳作。尽管要忍受狂风、烈日、暴雨甚至是暴风雪,他们也宁愿承受恶劣的天气和辛苦的工作,而不愿被关在牢笼里,自由比什么都珍贵。被放逐到这世界尽头,海天茫茫,囚犯想念家乡望断天涯路,满目疮痍化做满心悲凄,难怪当年的无名诗人留下这样阴郁的字句。


监狱为清一色石块砌筑,内部依旧保存着昔日的设施,展出乌斯怀亚早期的照片和一些重要囚犯的资料。有些牢房的墙上还被艺术家重新创作了一些现代画。今天看来,这座监狱里的设施可谓相当不人道,有悖于阿根廷宪法的条文。监狱里的囚犯没有名字,只有条码,他们身穿一样的条纹状囚服,没有任何个性特征这个地区全年平均温度仅5摄氏度,在这个既冷且湿的灰黑色牢房中,就像被打入地狱一般。




“世界终端牢房”结束于1947年,保留下来的除了这栋建筑,还有这条“囚犯铁路”。1997年阿根廷政府宣布这栋建筑为国家历史纪念物。走出博物馆,外面开始下起了下雨,天空阴郁,昨日种种如噩梦般追忆,已经被永远封存在历史中了。

乌斯怀亚监狱博物馆组图
欢迎订阅猫猫的公众微信:猫眼看世界
微信号:ChentingPhoto


点击进入阿兹猫新浪微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