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登海赶海记
—
荷兰世界遗产系列(九)
大海也有“呼吸”,便是潮汐,潮落时,海水分开,海床露出,赤足走在乌黑的海泥里,任温润的海水滋润着双脚,闭上眼,聆听大海的脉动,那一刻,天地间只剩下了我。

北海,虽然是盛夏季节,清冽的海风依然让人感到丝丝凉意。我裹紧冲锋衣,站在船头,头顶成群的海鸥盘旋着、鸣叫着。或许这几年在极地航行的次数多了,相比温情脉脉的热带海洋,我更青睐眼前这气质硬朗的大海,更能感受到一股生命的力量。

09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瓦登海(Wadden
Sea)是荷兰、丹麦和德国的共有海域,也是受潮汐作用影响强烈的地带,附近分布着十多座沼泽岛。其中荷兰部分有五岛,分别是:特塞尔岛(Texel)、弗利兰岛(Vlieland)、泰尔斯海灵岛(Terschelling)、阿默兰岛(Ameland)和斯希蒙尼克奥赫岛(Schiermonnikoog)。部分连接岛与陆地的浅滩随着潮涨潮落而时隐时现,落潮时,人们甚至可以沿着临时形成的海路从陆地走到海中小岛上去,美名曰“海床漫步”。

这让我想起了《圣经.出埃及记》中著名的“摩西奇迹”,当摩西带领犹太人逃离埃及到达红海边时,前有红海阻挡、后有追兵逼近的生死关头,上帝吩咐摩西向大海挥动神杖,结果海水分开,犹太人就从这条海路走过,逃过了埃及人的追杀。看来“摩西奇迹”并非神话,现实中,因为潮汐变化,果真存在这样的“神路”。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当地人就发现了徒步穿越海床的路线,这一运动也逐渐发展成了当地的传统运动。1968年,弗里斯兰海床行走中心成立,为所有准备体验这奇妙之旅的人提供专业的指导。每年6月到9月初的周末,这片海域上随处可见背着行囊、在泥泞中小心跋涉的人们。

因为时间太长,我没有打算徒步穿越瓦登海海床,但有心体验下当地的“赶海”活动。由于瓦登海每6个小时就会发生一次潮汐,一旦潮汐来袭,所有的一切都会被淹没在水下,去路将被阻断,只有等待救援,因此此类活动都是有专门的组织带领。赶海的船只一天只有一班,我们来的时候是7月初,落潮是在下午四点钟左右。登上最后一班出海的船,开了四十分钟左右,眼见大海中央,露出一片黑黝黝的陆地。


我挽起裤腿儿,赤足走在温软的海泥上,暖暖的海水浸过脚背,痒痒的麻麻的,那种感觉很奇妙。此刻,头顶的阳光十分刺眼,脚下黑色的淤泥泛着晶莹,我仿佛来到了天地尽头,难以置信,十几分钟前,这里还是茫茫大海。


同船的年轻人早已提着耙子和小桶像孩子般兴奋地投入到广阔的天地里,孩子们则在大人带领下好奇地寻找暴露在阳光下的一切生命:贻贝、海星、寄居蟹、蛤蜊、沾满了海螺的礁石,一个个地捡到篮子里。据向导讲,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北海浅滩成为3200多种动物的乐园。存活在1立方米浅滩上的生物数量,比巴西热带雨林同样面积上的生物还要多。很快,有经验的向导便从淤泥中捡起一只象拔蚌,大人、小孩轻踏海浪,赶海拾贝的畅快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行走在新暴露的海床上,呼吸着咸咸的空气,倾听风声和海鸥的鸣叫,沧溟极望接天遥,让生命回归最原始的亲近吧,人生的第一次赶海,就在瓦登海!

欢迎订阅猫猫的公众微信:猫眼看世界
微信号:ChentingPhoto


点击进入阿兹猫新浪微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