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厂的纪念碑”
—
荷兰世界遗产系列(六)
鹿特丹作为建筑之城,到处充满着建筑师奇思妙想的作品,2014年当一座近百年历史的工厂建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列时,丝毫不让人感到惊讶。

世界遗产拍过上百处,却还是第一次碰上最新加入名单的,荷兰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范内勒设计工厂(Van
Nellefabriek),2014年6月21日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荷兰的第十处世遗,而我是两周后到访的。


鹿特丹西北部的工业区,这里非常安静,看样子我们是唯一慕名而来的游客,进入前要登记,原来这个园区有很多企业公司,并非一个对外开放的区域。世界遗产的标示还没有做出来,仅仅在楼顶贴出一张写有“UNESCO”字样的纸。

面前的这栋大楼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很普通,然而,倒退一百年,在20世纪初期的时候,竟然就有这样现代的厂房,绝对超前卫。工厂建造于1925年至1931年,由约翰尼斯•布林克曼(Johannes
Brinkman)和佛洛格特(Leendert van der Vlugt)设计,布林克曼1902
年出生在鹿特丹,在代尔夫特的建筑技术学校完成学业之后,在父亲的米歇尔•布林克曼的事务所里工作。


如此现代的厂房最初却是加工咖啡、茶叶和烟草制品的,后来也生产泡泡糖、即食布丁和大米等。建筑师很看重光线、空气和空间的合理布局,Van
Nelle工厂使用了大量钢结构和玻璃,采光非常好,这在当时是对传统厂房的一种挑战,通常加工此类初级制品的厂房窗户狭小,工人都是昏暗阴冷潮湿的环境中工作。





布林克曼的设计立足于与“风格派”近似的功能主义理论,运用工业化的细节。工作人员为我打开一扇活动窗户时,竟然就是今天我们使用的平开式推拉杆,想不到那时就有了。支撑屋顶的六角柱在当时也是非常先进的。布林克曼还依赖虚实对比的原则,将工业化的卷帘幕墙系统引入设计之中,只是由于功能主义建筑理论与当时主流的技术传统相背离,他的设计作品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并没有被广泛接受。





如今范内勒工厂被誉为“现代工厂的纪念碑”,成为现代主义和实用主义文化的象征,见证了荷兰长久以来工业和商业的历史,作为荷兰百年中工业建筑中的瑰宝,对后来欧洲现代建筑的影响也很大。当厂房的功能消失后,摇身转变为新媒体和设计工作室所在地,环境优雅、设计独特,既保留了原有厂房的工业元素,又注入了文化艺术的时尚氛围,部分区域甚至用于会议、宴会等。这样大体积的工业厂房改造成创意园区在全世界都很少见,工厂修复和再利用实现了再利用新机能的创新。




鹿特丹之于建筑,就好像巴黎之于时尚,好莱坞之于电影。范内勒工厂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几十年后,二战时期,为了迫使荷兰投降,德国空军曾经地毯式地轰炸了鹿特丹,致使包括建于15世纪的圣劳伦斯大教堂在内的许多公共建筑物都被夷为平地。虽然使得几百年的城市历史被湮没,重生的契机却也一并到来,包容开放的设计传统此刻又一次发挥了作用,最终成为新一代建筑师的乐园。

范内勒工厂组图






欢迎订阅猫猫的公众微信:猫眼看世界
微信号:ChentingPhoto


点击进入阿兹猫新浪微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