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雕塑

圣母殿前蟠龙柱, 木雕蟠龙欲呼出;
殿内宋雕四十三, 双面女娇冠群艳;
唐公端坐叔虞祠, 十二乐姬侍两翼;
镇水护祠金人台, 铁人铁狮余威在;
柳氏坐瓮化水母, 饮马抽鞭晋水出;
都道晋祠雕塑绝, 只因匠人技卓越。
——阿兹猫观晋祠雕塑有感

深秋时节的庭院,坐在难老泉边就这样看着落叶随流水慢慢地不知漂向何处,好想就这样一直坐下去,然而这里还有太多的精彩等着猫猫,于是收拾起心情,独自一人登上难老泉亭西面的水母楼。这是一座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的建筑,分上下两层,楼下石洞三窟,一尊一尺高的铜铸水母像身披红稠,端坐在中间一窟的瓮形座位上。关于水母,民间的传说有好几个版本,总之都是描述柳氏如何忍受婆婆的刁难,后在仙人的帮助下取得神鞭,又因神鞭惹出的水灾,最终舍身救村民,化身水母坐在瓮上,堵住了水眼,于是自然界流了万年的泉水也因古人丰富浪漫的想象而变得生动和富有人情味起来。

(栩栩如生的女侍像)
正是这长流不息的泉水,给晋祠带来了灵气,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圣母殿旁周柏隋槐等20余株千年古树,郁郁苍苍,而殿内43座北宋雕塑更向游人展示着古代能工巧匠创造的美。可惜不能近前观赏,隔着栅栏,一组生动形象的女侍从900多年前的宋朝向我们款款走来,细看,除了主像“邑姜”即圣母殿的“圣母”外,其余42尊像中并非全部是仕女,有5尊宦官,着男服的女官像4尊,尺寸大小和真人相仿。她们或梳妆,或洒扫,或奏乐歌舞,或捧文印翰墨,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丰满俊俏,形象逼真,世态人情,纤毫毕现。
猫猫注意到许多女侍的发式很独特,头上用绢、帛一类的布巾包裹定型的发髻,将其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云等物状,装饰于发髻造型之上,并饰以鲜花、珠宝等装饰物,这种包髻别具时代特色,在雕刻者手中形成一种简洁朴实,又不失为精美大方的新颖发式。
这组精彩的宋代彩色泥塑与以往古代雕塑的拘谨刻板迥然不同,一反呆板冰冷的面孔,表情丰富,面容娇羞,姿态各异,
置身其中仿佛能听到她们清脆的笑声,窃窃的私语,暗暗的唉叹!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一尊双面美人雕塑,据称是个在宫中为圣母唱戏的女子,她的头微微低垂,美丽恬静,含蓄大方,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侧面含羞带笑,似刚为圣母唱完一曲,而据说从另一个侧面看过去则愁容满面,珠泪点点,强装欢颜。听导游讲,当年梅兰芳先生专程来访,研究并揣摩这个双面侍女的表情,曾评价道:“一笑一颦,似诉平生”。这位能让艺术大师感叹的美丽少女留给游人丰富的想象余地,如此传神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女戏子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写实雕塑怎不让人拍案叫绝呢!




与宋塑侍女的阴柔之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面金人台上的四座铁人武士像,这些铜头铁臂充满阳刚之气的武士虽历经900年的雨雪风霜,依然如山似塔,威风不减。建于宋绍圣年间(1094)的金人台也称莲花台,所谓金人就是铁人和铁汉。台子四隅的守护神皆为铁铸,由于铸铁像工艺较为复杂,一般用分节叠铸法,由数十块或上百块范合铸而成,通高2米,身着宋代将士军服,双腿叉立,有的握兵器,躯体魅梧壮硕,挺胸鼓腹,眉梢倒竖,眼珠鼓暴,异常的勇武豪迈,于镇定自若中更添威武的气势,是宋代威武军将的写照。其胸前铸有铭文,清楚地讲明铸造铁人的原意是镇水利民,与有的地方铸造镇水铁牛目的等同。其中最久的是西南隅的铁人,北宋绍圣四年(1097)所铸,溜光钲亮,被称为宋朝的“不锈钢”,而最新的为东北隅那尊民国2年(1913年)补铸的铁人,这几尊铁人尽显古代男子的阳刚之气,也代表了那个时代对男人的审美标准。


(看似凸起,实为凹进的牌匾)
圣母殿外的殿柱盘龙就不多说了,倒是一块金字牌匾挺有意思,乍看金色的字体像是凸出的,其实是凹进去的,利用了人的视觉差异,只是不知工匠为何有此用心。

圣母殿如此喧宾夺主,成了晋祠的主体建筑,倒把真正的主人——唐叔虞的祠堂给冷落了,它座落在晋祠西侧的幽静偏僻之处,猫猫眼中的这尊唐公像面目和善,不过更喜欢外面的那十二尊明代女优彩塑,她们有的手持长笛,有的怀抱琵琶,有的弹拉三弦等乐器,应该是古代的乐姬,雕像比例均匀,衣饰华美,粉彩虽有脱落,颜色也显灰旧,但那神态间的端庄与娴静,使那灰颓也显得华丽许多,倾耳听去,她们指尖唇端似乎有悠扬的音乐隐约在庙宇外的风中…
赏毕晋祠的雕塑精品,不禁对这些栩栩如生,仿佛有思想、有感情的雕像心生赞叹,如此有血有肉、喜怒衰乐的人物在这些不知名的古代雕塑家纯熟的手法中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在叹赏雕塑家们的高超技艺的同时,也发人深省,这种表现具体个性的作品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得还要早,而且罗马体现个性的肖像和雕塑多限于王公贵族,在宋代,雕刻艺术家就可以如此深刻入微地表现普通人物,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人性化发展的一个高度。

(水镜台檐下雕刻)

(圣母殿外的天神像)

(难老泉下小沙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