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探访冀氏老宅
一次无备而来的旅行,短暂而仓促,似乎为下一次的正式拜访做了次预演,然而,也许正是如此才使得猫猫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初次见面显得轻松自然许多,好像去会一个老朋友,没有过多的寒暄,路过打个招呼而已。

(精致的瓦当)
初到平遥,看时间还早,便把车停在了城门外(这里七点以后才可以开进城),就这样遛遛达达进了城,不急于到之前联系好的下榻之处,打算先四处转转。平遥城里游客熙熙攘攘,到处是举着小旗的领队导游,很煞风景,于是猫猫和朋友拐进一条僻静的小胡同,走着走着看到巷子深处墙壁上贴着“元代冀氏老宅”的牌子,便推门进去,主人闻声而出,告知这里参观要收费,于是交了十五元的入门费,虽然已经习惯各地把祖上老宅商业化的做法,但这里的主人看起来还比较纯朴,一再解释收费是为了维修老宅,在平遥,修复一栋旧宅比建个新的还贵,因为古建维修无论是人工还是料材,都得和从前用的一样。
既然称作冀氏老宅,现在的主人当然是冀氏后人了,据他介绍,冀氏始祖冀友贤在元末时因海外从商致富,同官府来往甚多,14世纪中期,重金购置此地,并在正十一年(1351)就地建起明楼一座,取名“栖凤楼”,目前的院主冀祜堂为冀氏第22代孙了。到了明洪武三年(1370),城墙扩建重筑成为龟状城池,栖凤楼一带始有街道,街随楼而名,称“栖凤街”,20世纪初起,俗称“站马道街”。

(金鸡独立式内宅门)
想不到这不经意地一推门,竟然推开的是平遥民居中最古老的宅子,真是缘分啊!那就好好参观一下吧,这所宅院坐东向西,宅门则坐北向南,院落十分宽阔,风格简朴。传统的汉族民居依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因平遥古城是晋商之乡,富户人口众多,因此民居多为二进院以上的四合院,犹如一个“目”字。冀氏家族是大户,老宅的建筑格局全按五行八卦布置而成,整个平面呈鲤鱼跳龙门状——五截四院,形似鲤鱼一尾。每截院内之南北厢各有鹌鹑尾式单坡顶厢房3间,古朴凝重,硬山顶西厅5间,六柱式二门楼1座,硬山顶过厅3间,金鸡独立式内宅门楼1座,砖券窑洞式堂屋5间,建有前檐插廊,厢房槛墙以上,皆筑槛窗,檐柱通天,最后的主屋为二层明楼5间(即栖凤楼),在平遥城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建筑群了。但因为历经各个时代的破坏,往日的风采已依稀难辩。

(仍可见当年风采的栖凤楼)
穿过内宅门便看到了栖凤楼,
一块只有在太和殿见过的牌匾--“正大光明”,赫然出现在眼前,冀氏后人说,这是当年冀氏祖先向清廷捐献攻打台湾的战船而御赐的,意义非凡啊。与整个院落的破旧形成对照的是栖凤楼新修的栏杆和下面的木雕花,这里解放后被用作了粮仓,二门与内宅门被拆,文革期间更是受到重创,屋顶脊饰大部被砸,主人说自从从政府手中收回后,就一直致力于维修,但因破损非常严重,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完成全部的工作。
走进房中,这才发现里面的隔间竟然如同窑洞,这便是砖券窑洞式堂屋,原来山西民居还是受黄土高原的“凿土为窑”的文化影响,传统宅院的主体建筑(也就是最高的长辈居住的房屋),往往视拱券窑洞为优,然后在窑顶平台上筑起木结构楼房,称“下窑上楼”,算是平遥民居的地方特色吧。


(老宅暮色)
上了楼,楼上的房间很大,空空如也,同其它部分一样,檐墙上以方木作梁,筑成方形门窗,俗称“明装修”,这种古色古香的窗户虽一看就是后修葺的,但的确重现了元明时代建筑原貌。这里还通向窑顶部平台,站在平台上,左邻右舍的房顶一览无余。
除了宅院的布局很讲究外,建筑上多使用装饰物,也留下了各个时代的身影。比如青砖雕刻,结合镂刻手法,镶贴在硬山墙顶角,纯朴的色彩、精美的花案,而里外院厢房,经过木板、格扇重修或添建,棂花数种,风格有别。猫猫下楼的时候,注意到连屋顶飞檐上的瓦当,也都刻着石兽等精美吉祥的图案,可见当时富足的晋商对于宅邸的修建还是非常重视的,也有这个实力。
主人侃侃而谈,非常骄傲地告诉我们他家才是平遥特产——推光漆器的正宗传承人,所谓推光漆器,是平遥的高级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以此种技艺制作的漆器远在唐代开元年间已遐迩闻名,明清两代由于晋商的崛起,推光漆器得到发扬光大。它有着闪光发亮的外表,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为漆器中之精品。为了表明冀氏漆器的优良性,他拿出打火机,用火苗燎过一旁的一个漆柜表面,漆面的确完好无损。
参观完毕这座具有元、明、清三代建筑风格的老宅,告别冀氏后人,看着大门在身后徐徐合上,感觉平遥这座古城不知有多少类似的传奇故事,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更是凝固的历史,每一栋宅子后面都有一段动人的经历吧!








(当地盛产烟煤,传统宅院的居室靠窗的一边都筑有火炕,
火炕具有床塌和烟道的双重功能,通炕的灶火供冬季取暖和做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