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稻荷神社的狐狸说起
— 小议日本的神社

(充满艺术气息的净手池)
一个殿堂里看不见神像,无教祖、无教义、也没有类似圣经、古兰经、佛经那样的圣典,没有戒律,没有布教活动,没有宣讲、讲经等普及教育,甚至压根就没有所谓的“入教”,这还能称之为宗教吗?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但这的确就是在明治时期,被定为日本国家宗教的神道教,而神社也成为本猫此行中接触最多的一类“新鲜事物”。日本旅行的收获之一中便是了解了许多关于神社和神道教的知识,作为宗教范畴,可以说的内容太多,几天几夜都讲不完,本猫这里只想介绍几个此行中接触到的比较有意思的部分。
狐狸看门的稻荷神社

日本神社也分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多的是稻荷神社,数量大约有3.2万家。“荷”在中文中有“背”或“扛”的意思,日语的也基本一样,但日语语序与中文不同,动词放在后边,日语里把“荷稻”(背来稻谷)说成“稻荷”,一看就知道这是跟农业有关的神社,神社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把狐狸当成了守护神(一般神社的守护是狗),听日本的民俗专家说,日本过去猫很少,在稻田里捉老鼠的主要靠狐狸,所以农民把狐狸当成了护粮神使,也成了崇拜的对象。也有另外的说法,日本种稻米的历史很短,应该是在狩猎时代崇拜狼的,进入到农业时代以后,才把狼变成了狐狸。不过现在日本已经进入到了商业化时代,商人同样传承着对狐狸的崇拜,很多料理店的门口就放着一只大肚子狐狸;金融街上的稻荷神社,主要是金融、企业高层在参拜,他们看好的大概是狐狸的聪明智慧,完全没有狡诈多谋的负面形象。稻米依然是财富的象征,于是狐狸摇身变成了财神。反正每次路过稻荷神社的时候,我都会多看那狐狸几眼。

(镇守稻荷神社的"笑面狐")
稻荷神社的宫司(神社负责人)在传承上和其他神社也不一样,一般不世袭,而是由家族中最有能力的人担任,其他的神社基本上子承父业,世代相传。
洗尽尘俗的“净手池”

(富有诗意的净手池-摄于镰仓寺庙中)

(神户生田神社的净手池)
很多时候神社内部不允许拍照,于是我把镜头对准了神社入口处的净手池,别看神社的主殿大同小异,净手池的样式可就多了,设计上颇费心思,十分艺术。据说日本的神仙们特别讲究卫生,极其讨厌污秽。像《古事记》里记载着天照大神的父亲伊邪那岐去黄泉国找死去的夫人,出来之后就觉得沾染了秽气,浑身不自在,因而扔掉了身上所有的衣服,跳到河里大洗特洗——天照大神就是这么洗出来的。由这儿开始,以水来涤荡、清洗污秽——日文里使用的汉字是“禊”,中国古意为水边举行的祈祷仪式——就成为神道里拜神的一个重要内容。

于是进神社主殿参拜之前,先要在专门的流水池边净手、净口,池子里的清水仅供洗手之用,洗手也有讲究,我注意到池边的日英文指示,告诉你不能将手直接伸进池子里洗,而要用勺将水舀起,略微转身,将勺倾斜,让水淋在手上,落入池旁的水槽流走等等,不厌其烦,再一次领教了日本人做事的认真细致。池水都是循环的,所谓“流水不腐”,一般是能喝的,但喝的时候勺不可沾唇,要将勺子放在嘴唇上方把水倒入口。

池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的、方的,还有圆形和棱形的。也许是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考究一点的洗手池,池的一端会安置用青铜雕刻的一条龙或一个武士,栩栩如生,煞是威猛;简陋一些的则架一根竹管,清澈透凉的地下水从龙口和竹管潺潺流出,盛满水池,与四周绿树成荫的自然环境相映成趣。与洗手池相配套的,还有若干个用竹子或金属材料做的小水勺,做得精巧别致,抢眼耐看。

(东本愿寺的净手池)

(神户异人馆附近天满宫神社净手池)

神社与寺庙的比较
无论是东京这样的大都市,还是偏僻的乡村,神社遍布于每一个角落,真是多如牛毛,大大小小的加起来大概有13万,也就是说,平均不到1000个日本人就拥有一座神社。但是我发现,日本的神社和寺庙通常在一起,佛教和神道合一,在日本人看来,佛就是神,神就是佛,它们几乎是一回事,于是许多日本人拜佛烧香的同时也去神社参拜。

(神社官司)
佛教是从中国传过来的,而神道教却是日本土生土长的,因此还是有些区别,作为大和民族最普遍、最久远的一种特有的信仰,它是以老百姓的民间信仰为根基,吸纳了佛、儒、道的思想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到了明治时期,神道教教士成为国家官员,重要的神社开始得到政府的拨款,日本的创世神话被用来促进天皇体制,并且努力把神道教从佛教中区分并且解放出来。

(相国寺里的神社,典型的寺社一体)
与寺庙一样,稍微有点历史的神社选址也很讲究,四周古树参天,浓荫环抱,依山则郁郁葱葱,傍水则清流碧透。跨入社地,如入神界,石阶木殿,古朴厚重,白沙铺地,一尘不染。但是这里想说说它们不同的地方,很有意思的。
1、 山门变鸟居

佛教的山门是入寺的界限,神社没有山门,取而代之的是鸟居。这是神社的标志建筑物,“鸟居”有些像中国的牌楼,样式简洁,用木柱或石柱支起两根横梁,摆出一个“开”字型,柱子外表涂成了红色,只不过从来没有看到有鸟停在上面,更不要说居住在那里了。
2、烧香变振铃

寺庙里要拜佛烧香,也许神社怕失火吧,香是免了,通常主殿前高悬铜铃,大者半米见方,小的也和篮球差不多,铃下垂粗大的绳索,拜神者扯绳振铃,意同敲门,就是通知神仙,俺来也。
3、狮子变狛犬

佛教寺庙门口那对威武的大狮子到了这儿不知怎么就变成了狛犬,这是我在神户生田神社门口拍到的,有点纳闷,虽说狛犬外形很像石狮子,但毕竟是狗啊,不知何意。
4、尼姑换成神女

(镰仓的鹤冈八幡宫的神女)
佛门有尼姑,神社里有“巫女”,中文意思是“神女”,不是女巫。其实就是神社工作人员,本身没有修炼的义务,主要是服伺神仙,要求是处女,据说常常是官司的女儿。我见到的神社神女,工作主要是出售祈愿符,那种叫做“绘马”的木牌,她们身着纯白上衣,下身的宽大裙子颜色不一,通常很鲜艳,脚登木屐,脸上的妆容也很清淡,全然没有城市同龄女孩子的那种时尚庸俗,宛如一缕清风,一道清泉。顺便说一下,在神道教服务的官司和神女都可以结婚生子。
5、磕头跪拜变成击掌掷钱

(参拜示意图)
神社的参拜仪式也与佛教不同,这套动作是拜时不跪,然后往“赛钱箱”扔个铜板,扯一下大铜铃,然后鞠躬、合十、拍手两次、默默祈祷,最后再鞠躬,便可转身离去。如果复杂点,还可以在祈祷之后,去买一块叫做“绘马”的木牌,巴掌大小,有漂亮的木纹,并系有悬挂用的丝带,把自己的心愿写在牌子上,然后挂在神社里。也可以用纸条来写心愿,写好后系在神社里的树上。上一次我在东京浅草寺求了个愿,结果不太好,就把纸条拴在殿外面的绳子上,意味把坏运留下。

(路边的这座神社供奉的是治疗腰足的神)
神社已经成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祈求升官发财,考试顺利,学生们就是这里的常客,每次都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孩子们背着书包来到神社,此时神社顿时热闹起来,也很让人感慨,生活在一个压力如此大的社会,孩子们除了自己努力外,还要不断来借助神的帮助。除了宗教意义外,神社已经逐渐演变为人们放松身心的场所,我在大阪住的街区就有一座小神社,别看四周的住宅密密麻麻,一栋挨一栋,让人透不过气,神社里却宽敞得很,而且到处是高大的树木,特蕾莎告诉我,某种程度上神社已经成为老百姓的社区花园,可以为孩子们提供玩耍的场所,老人们也可以在此纳凉散步,这就是神社,即聚散着神灵的气息,也寄托着生者的祈求,原来宗教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进入人们的生活的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