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精神故乡"奈良印象(下)

(对奈良的探访在月色下的兴福寺告一段落)
奈良国立博物馆

(博物馆正门)
这一天的旅行有一个计划外的节目,那就是坐落在奈良公园一角的奈良国立博物馆,因特雷莎指定要看里面的一个特展—天马展,我们从紧张的旅行中拿出了一个小时,当然对于别的寺庙的游览时间自然也就压缩了,虽然有些心疼,但毕竟特蕾莎每天都陪着我,照顾一下她的愿望也是应该的。天马展主要展出各种器物上的“翼马”(带翅膀的马)形象,诸如陶器,壁画,铜雕等等,来自丝绸之路沿途各国(东亚,中亚为主)。对此我没有特别的兴趣,很快看完后便来到其它展厅,奈良国立博物馆里常年展出的内容的确非常值得一看,这本是一所专门的佛教寺庙艺术博物馆,已有百年历史,汇集了日本古代的雕刻,绘画,书法,考古精品,从大和时代的佛像到伎乐用各种面具,多出土于本地,让人大开眼界,虽然很多佛像和中国古代的很相似,但感觉它们保护得更加完好,如此众多的数量让我不禁想起西安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里的藏品。


二月堂

眼看寺庙神社纷纷关门,可才下午五点多钟,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还在东大寺附近转转,这里有不少不关门的神社,比如东侧的法华堂(二月堂)。二月堂之名缘于旧历二月举行的修二会(取水节),是以十一面观音为本尊,忏悔罪障,祈求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法会。二月堂还是有名的观音道场,不仅修二会期间,而且一年四季香客不断。但对于我来说,最好的风景莫过于登上二月堂二楼,除了俯视不远处的东大寺大佛殿外,奈良市区更是一览无余。

(我们从二月堂出来沿着这条小路走到山下)
兴福寺
天渐渐黑了下来,我们顺原路返回,附近的鹿苑已不见了鹿儿们的踪影,它们也应该“下班”了吧,路过兴福寺,这里的五重塔本是奈良的标志性风景,之前因为赶着去东大寺,我们途经兴福寺而不入,现在也已经关门了。

此刻,一轮圆月当空,寺塔周围的灯光打开了,没有了白天的喧闹,周围十分空荡,走了一整天,我们也都疲惫不堪,索性坐在寺前的平台上,欣赏起夜景来。这也是一座历经磨难的寺庙,前身是根据执政者藤原镰足的遗愿建成的山阶寺,后迁至飞鸟称为厩坂寺,平城迁都后又被迁至现地的(感觉奈良的寺庙不打地基一样,可以任意搬迁,已经遇到好几个了)。终于在1180年在平氏的讨伐下,兴福寺堂塔建筑全毁,其后历经14年,又得到重建。进入明治时代,在明治维新的神佛分离政策影响下,兴福寺几乎成了一座空寺,甚至1872年,除了中心的堂塔建筑,其他诸院堂舍的围墙全部拆除,连五重塔也被卖了出去。1881年兴福寺才又得到许可逐渐开始恢复重建。由此看来今天的这个兴福寺被重修过N回了,已非当年的那个藤原氏的家寺了。
坐在兴福寺边的石阶上,呆呆地看着斜挂在五重塔一侧的圆月,回想着这一天的旅行,作为日本"大和国"的中心,奈良的建筑遗产,尤其是佛教庙宇和神道建筑,构成了一幅公元8世纪日本首都的生动图画,独特地反映出那个时代日本文化的繁荣,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在经过1200年的时空穿梭后依然保持着它的影响,这也许就是奈良被称为日本的"精神故乡"的原因吧。

(东大寺附近的僧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