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旅行札记(六)
—— 印度宗教面面观

此行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于“宗教国家”的含义有了真切的体会和认识。上至上层社会,下到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宗教,像我们的印度导游就是印度教教徒,听说每天都会在房间作祈祷。印度绝大部分人口信仰印度教,是世界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影响依旧非常巨大,其它的还有伊斯兰教、锡克教、基督教等,总之这里人人都是有宗教信仰的,自然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离不开宗教了,而宗教矛盾也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印度旅行,处处都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宗教氛围。
顺便说一句,我们的导游毕业于著名的尼赫鲁大学中文系,而且还获得了中文硕士学位,可算是我接触过的学历最高的外国导游了,中文好得闭上眼睛愣没听出外国口音(倒有点台湾口音),所以我一有问题就抓着他问。在印度走马观花的几天里,我尽量从导游的只言片语中了解现在的印度,从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介绍中理清头绪,虽然远远谈不上全面和深入,也算是小有斩获吧。
无所不在的神牛
这里是牛的天堂,因为在印度教中,牛是破坏神湿婆的坐骑,也是神的化身,所以印度教徒从不吃牛肉,不伤害它们。结果就是大街上,公路上出没着成群结队的牛只,既堵塞了交通,又造成遍街牛粪,污染了环境,很让政府头痛。但唯一例外的就是新德里,马路上干干净净的,根本见不到一头牛。原因在于出台了一项政策:在新德里,如果在街上发现“神牛”者,都可以牵到市政府领赏,而赏金就从政府负责公共管理的工作人员工资里出,结果工作人员都在大街上找牛了,旧德里没有这样的规定,就完全不同了,据说这个政策奏效以来政府还打算推广到其它地方。
这里的牛被奉为“神”后,长相也不凡了,眼睛里透着一股灵气,特别是脊背前方隆起一块,有点像单峰驼的样子,慢悠悠地走着,尾巴一甩一甩的,悠闲自在。不过也不是一点贡献都没有,在乡村很多地方,都用牛粪作能源,一路上,我们尽看到路边茅草屋旁印度妇女把湿牛粪拍成饼状,然后置在屋顶或墙上烘干。
自然和谐的社会
印度人不光对牛态度非常好,和其它动物也都和睦相处,这点让我感触非常深。前面的文章里谈到这里是动物的乐园,到处可以听到鸟叫,路边树上颜色艳丽的小鹦鹉上下翻飞,偶尔还能见到孔雀什么的,一些猴子更是胆大包天,但人们从不伤害这些动物,所以这里的鸟儿不怕人,连秃鹫这样的大型猛禽都可以安安稳稳的落在离人不远的地方。因为印度教中一条重要的教义就是不杀生,与动植物和睦相处于同一环境之中,是印度人的生活定势。同样发源于印度的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也不荼毒生灵,认为所有动植物,都有与人平等的灵魂,因为这些宗教都讲究轮回,现世的“业”修好了,才有来世的幸福,而残害动物便是伤害灵魂,会给来世种下祸根,这就是印度人与自然生灵和睦共处的深层次原因。

(路边树上的小鹦鹉)
对于初来此地的外国人,真有些不习惯,试想牛啊,羊啊,流浪狗什么的在你脚下走来走去,吃着路边的垃圾,即使闯入饭馆,主人也只是轻轻将它们赶走,乡下更是常见人畜共眠的景象,倒是“天人合一”了,不知道是动物的生活质量提高了,还是人的生活质量下降了。不过印度人习惯了,倒也其乐融融,我们这些外人就不便多嘴了。
素食主义
由不杀生引出的另一个话题就是印度教的素食主义。从上海飞德里的飞机上提供一套素食餐,主要就是为印度人准备的。现在虽然不少印度人也吃鸡肉、羊肉或鱼肉,但是印度的上层社会还是推崇素食,认为有教养的人是不应该吃肉的。在印度旅行我们也基本上以素食为主,蔬菜、水果、奶制品,的确是很健康的食谱,后来像本猫这样的肉食动物都习惯了清淡饭菜,不想念肉了,不过一直有个疑问,印度女孩身材都非常丰满,难道吃素也可以长成这样?
宗教矛盾反映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连吃也避免不了。印度教不吃牛肉,伊斯兰教不吃猪肉,但吃牛羊肉,据说为杀牛两教派之间就起过不少激烈冲突,死了不少人,由杀牛问题演变成杀人了,不可思议呀!
种姓制度与服务业
自婆罗门教创立种姓制度以来,虽然中间历经几次要求废除种姓的改革,包括甘地也非常积极推动此运动,现代印度社会大城市中种姓制度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了,但是农村地区依旧十分严重,低种姓的人(首陀罗)或者更低一等的“贱民”,只能从事卑贱的体力劳动。
低种姓的人皮肤十分黝黑,像在机场和德里火车站见到不少扛大包的印度人,皮肤要黑很多。在我们的豪华旅行车上,除了司机和导游外,还有一个黑黑瘦瘦的印度人,职责就是为大家服务,在车前引路,以及为司机导游提供协助,说白了,就是车上又配了一个“仆人”,每天他会把车厢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我注意到每次大家要下车时,这个小伙子都会候在车门口,要上车了,老远看见客人朝旅行车走过来,马上手脚麻利地把车门口台阶上的脚垫儿掸干净铺好,然后弓着腰非常殷勤地等在门口,弄得我这个习惯了国内服务业者(尤其是北京)高傲姿态的人,突然接受这样周到的服务还真不适应,我对他眼中流露出的那种真诚印象非常深,把能为我们服务看成一种荣耀一般,后来了解到在印度,低种姓的人能找到一份这样的工作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了,他们习惯了社会歧视,只要给一点生存空间,他们都会感激不尽。印度的服务行业质量之高在世界上都很有名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和这样的社会阶层等级划分有关系,低阶层的人认为他们天生就是伺候人的,所以任劳任怨,细心周到,但长期以来培养出来的这种敬业精神和态度还是颇让人感动的,据说中东富裕的石油国家大部分劳工都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主要从事服务行业。
从佛教的衰落到印度教的包容性
佛教起源于印度,最早是从婆罗门教中发展而来,摒弃了其中的繁文缛节,取其精华,印度史上的孔雀王朝、贵霜王朝的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取得接近国教的地位,但此后的笈多帝国和南印诸小国统治者却都以婆罗门教作为国教,佛教虽然仍受到保护,但发展势头已有所衰落。公元7世纪,戒日帝国再次在印度北部实现了短暂的统一。戒日王大力弘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唐玄奘也是在戒日王统治时期到达印度的。随着戒日王时代的结束,佛教的黄金时期也就一去不复返了。直到11世纪伊斯兰教大举入侵,佛教就彻底衰落了。今天印度社会生活中已经很难找到佛教印迹了,由此看来印度教的生命力还是很顽强的,先后遭到佛教和伊斯兰教的挑战,仍长盛不衰,有什么奥秘吗?从和印度导游的交谈中得到一个印象:印度教是个包容性非常强的宗教,这或许可以解释很多东西吧。
印度教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这使它具有异常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它就是以这个优点战胜了佛教,而后又在伊斯兰教大肆入侵时得到保全。它可以随时吸收一切其他宗教的优点,甚至连别的宗教的神都可以拿过来,算作印度教的神,印度教典籍上有记载的神就有3.3亿个(也不知道如何统计出来的)。这一点上和其它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它具有世界影响的宗教无不是排斥异类,唯我独尊,极力清除异教徒,想比之下,印度教的宽容和爱好和平就显得弥为珍贵,即使在和佛教、伊斯兰教的对抗中,印度教也从没有采取过像伊斯兰教徒那样血腥清除异教徒的行为,印度的大量佛教寺院毁于伊斯兰人之手,印度教的做法很简单,只是把庙里的神换一下就可以继续使用了。
崇尚精神追求的印度教
当一个国家视宗教为社会生活中头等大事时,对现代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这其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就其好的因素而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印度社会的贫富分化是相当严重的,可以说这里的穷人太多了,而居于金字塔顶端的富人又实在是太富有,虽然社会诟病不少,种族争端不断,但是我在印度旅行中,感到这个国家弥漫着一种祥和的气氛,并没出现想象中那种动荡和治安混乱的局面,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印度教对人们价值观和生活观的影响。

(印度教教徒)
印度教崇尚精神追求,鄙视物质享乐,崇尚神灵,为神献身的观念,还要就是重视“来世、再生”。印度教的教义有三,第一,人性本善,因为人的灵魂在本性上与梵同一;第二,人之所以变坏,是因为肉体和肉体产生的欲望(包括各种物质追求),因此要消除欲望,克服肉体性;第三,一旦克服了肉体性,使内在的精神本性显现出来,人就会实现“梵我合一”,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就会达到和谐统一。在这种哲学的指导下,印度教徒就把克服物质欲望,追求精神本性,实现“梵我合一”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
实际上,鄙视物质、崇尚精神的民族性格,对今天的印度社会仍有很大的影响。许多社会地位很高的大人物和高级知识分子藐视物质,把精神追求置于最高位置。许多平民百姓更是如此,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民族性格一方面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不会因为物质欲望过度膨胀而去拼命地争夺生存资源,但另一方面也会压制消费,导致市场不旺,难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其它宗教
除占绝大部分人口的印度教外,印度还要伊斯兰教和锡克教等,伊斯兰教的文化和建筑遗产在之前的篇幅中介绍了不少,主要在印度北部地区势力比较强,因为当初的蒙古人(也称突厥人)从东边打过来,到了恒河流域就不再前进了,于是印度南方基本没受到什么伊斯兰教的影响。但是伊斯兰教到印度后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吸收了印度教的种性阶层划分,有些清真寺也按教徒身份划分等级,高级教徒和低级教徒不在一起做礼拜等。此外阿克巴大帝的宫殿融和了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特点,反映出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
由于这两大教派各有优缺点,到莫卧儿帝国时期终于形成了一种结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特色的新宗教——锡克教(Sikhism)。我们熟知的解放前上海租界里那些被称为“红头阿三”的印度人基本都是锡克教徒,目前印度总理辛格也是锡克教徒。锡克教崇尚宽容、反对种姓制度和烦琐的教规,反对偶像崇拜和歧视妇女,提倡平等友爱和尊重劳动,从而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

(典型的锡克教教徒)
锡克教徒非常团结,无论在哪里,只要两个锡克教徒见面了,就会问候对方,甚至称兄道弟,我们在瓜丽尔古堡见到的锡克教行者,看到当他遇到另一个锡克教徒时,两个人像久别重逢老朋友一样热烈地交谈,很有意思。另外,锡克教人在印度属于有钱阶层,因为他们非常勤劳,鄙视乞讨(这在印度非常普遍),80%以上的锡克人生活在印度旁遮普邦,那里是印度最富庶的邦。
最后想谈一下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耆那教,毕竟此次印度之行见到了真正的耆那教徒,他们以“苦行修炼”而在众多宗教中独树一帜,又分“白衣派”和“天衣派”(就是“以天为衣”,说穿了就是不穿衣服)。我遇到的应该是后一种,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们过着“非人类”的生活,恐怕只有精神追求到极致的人才可以选择这种完全放弃物质的生活方式,以肉体的痛楚作为精神愉悦和满足的途径。这样的教派也恐怕只有在印度这样宽容的宗教环境中才可以保存下来吧。
总之,宗教一直是我比较感兴趣的课题,它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人民的思维方式,从他们的宗教方面入手也许能解释很多很多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
(注:所有文字和图片为阿兹猫版权所有,没有本猫允许不得擅自挪用!)
于2006年3月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