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印度旅行札记(七):印度体验录

(2006-02-16 17:00:59)
分类: 阿兹猫南亚行
印度旅行札记(七)
—— 印度体验录
 
“小费”国家
 
                印度旅行札记(七):印度体验录

(我拿着蛇得意忘形,耍蛇人在耳边轻语:"给点小费")

 

   都说印度人手心是朝上的,此话不假,这里处处都要给小费,不少人是靠客人的小费为生的,街上乞讨者更比比皆是。
 
   每次大旅行车一到酒店门口停下,卸下行李后,酒店的服务生就会麻利地把行李送到每个人的房间,一般给10个卢比(两块人民币)的小费就可以了,我会换一些零钱放在身上,有一次实在没有零钱,我试着问他们要不要人民币,没想到他们也收,于是就给个一两块钱,后来在下面的商店里碰到这个服务生拿着人民币问店老板这值多少,感觉挺好笑的。除了酒店服务生,在街上给印度人拍照也是要小费的,一般他们会很配合地让你拍,然后笑眯眯地伸出手来。更不要说那些职业的,像耍蛇的,扮成教徒的,到后来形成习惯了,觉得这里人人都要小费,连真心帮助我的不是冲小费来的印度人,我都不自觉掏出钱包。
 
   在印度生活,人们时刻要和乞丐打交道,有这样一种说法:要饭是神赋予穷人的权利,同其它工作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了理论依据,行乞的人就更可以堂而皇之地伸手了。在旅游景点,占西的火车站,甚至机场附近有不少行乞者,许多是抱着小孩的妇女,一开始大家都还欣然解囊,后来见得多了,也就视而不见了。唯一例外的是从没有见过锡克人乞丐,原因就是锡克人从心底里鄙视乞讨,认为那不符合本教教义。他们不仅自己不从事“乞丐行业”,也从不向乞丐施舍,据说乞丐们都害怕锡克人,从不向他们伸手要钱。
 
也谈印度的卫生环境
 
   来之前听说得最多的就是这里的卫生条件差,到底怎样呢?
 
   旧德里的街道十分脏乱,人与动物混杂,至于农村就更是完全“天然”的生存状态了,路边垃圾堆的山高都无人清理,这也就罢了,最不可思议的是在新德里的国际机场,这里的航班通往世界各地,由于我们是夜航,在机场呆了整整一个晚上,算见识一下这里的卫生条件了。其实机场比起印度其它建筑来,已经算“五星级”的了,墙面地面好歹也是闪亮的大理石,但是遍地垃圾,都是人们丢弃的易拉罐,包装纸,各种废物,原来垃圾桶都塞满了,环顾四周没见到一个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而候机大厅的座椅也都肮脏破旧,很多印度人干脆占一整排座椅躺着睡觉,感觉还不如中国的地方火车站干净呢。印度人的生存环境和质量真不敢让人恭维。
 
   不过好在这次比较注意饮食和水,没有闹肚子。要不可就歇菜了,因为印度的厕所太稀罕了。即使有厕所,十有八九都没有手纸,因为印度人是用左手“清洁”的,厕所马桶边都有一个水龙头,下面放着一个小桶和舀水勺,方便完了洗手用。
 
   环境的不卫生是可以克服的,但是遇到素质差的团友可真是很倒霉的事情,以前每次参团都比较愉快,即使是陌生人,但大家很快便都打成一片,毕竟出来玩是很开心的事情,本猫又是非常喜欢结识新朋友的。但这次旅行例外,第一天和一个据说还是英国使馆文化处工作的女孩子同住,先不说处处让她先,而且每次她用完洗手间都搞得遍地是水(出门前老妈没教育好),让别人无法进去,而且在早晨很紧张的时间里,长期“独霸”卫生间,最可气的是为了自己方便,竟然把卫生间里的手纸统统拿走,实在没见过这样自私的人了,也懒得和她计较,第二天坚决要求调房,后来相处的女伴都很不错,大家回来后还保持联系,相约以后再一起出去玩,除去这个令人讨厌的团友外,也有意外收获,那就是结识了一帮热爱摄影的朋友们,在他们指点下,本猫拍了不少佳作,回来后越看越得意,能和他们一起旅行真的很幸运。

 
印度有能力和中国竞争吗?
 
   此行主要是“古国寻踪之旅”,对于印度社会现代的部分接触了解都非常有限,来之前,对近来印度叫嚣着要和中国竞争的姿态十分关注,回来后也有不少记者朋友问起此行的感触,感觉从下面几个方面或多或少可以找到些答案吧。
 
   首先,从宗教角度讲,我前面谈过印度教是非常宽容的,奉行拿来主义。印度过去基本都是藩王割据,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印度的文化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发展和丰富起来。印度人对曾经在南亚次大陆上出现的文明都加以吸收和改造,古代有伊斯兰文明,近代则是殖民时期的西方文化。英国人的统治还是多少造就了这里比较接近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金融体制,虽然印度的投资环境中硬件条件比中国差,但软件条件更为西方投资者所青睐,这一点不可忽视。
 
   其次,在吸收外来文化成果方面,印度人具有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历史为印度带来的“积极”影响之一,就是推广普及了英文教育。现在的印度即使是在农村,文盲比例相当高的地区,那里的人都能讲流利的英文,虽然有浓重的印度口音,但是交流沟通完全没有问题,据说印度英文图书的出版数量在世界上位列第三。凡是受过教育的印度人,都可以直接阅读英文原著并用英语工作。而这一点就是中国不能比的,也是印度可以在全球化趋势下颇有效的一个竞争筹码。印度软件业的崛起,既得益于印度人的数理逻辑能力,也得益于他们的英语能力。
 
   第三,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的对外开放政策十分奏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印度实行经济改革,向世界敞开了自己的大门。当代印度人的心态是相当开放的,也是善于学习的。2001年,印度留学美国的学生人数首次超过中国,目前印度南方的班加罗尔(Bangalore)和海德拉巴(Hyderabad),都已经发展成相当规模的“硅谷”,许多美国大公司将它们的客户服务外包给班加罗尔的呼叫中心。而CDMA先驱美国高通公司也在海德拉巴设立研究与开发中心,从事CDMA芯片组的开发活动。这一切都表明印度在IT产业的软硬件方面已具备一定优势。
 
   第四,作为占世界人口六分之一的印度,国内市场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一直被各方看好,虽然整体消费实力偏低,但是日益崛起的中产阶级和极端富有的上层阶层,都会带动相当大的市场需求。据世界黄金协会统计,2005年印度的黄金需求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但比上一年增长17%。而且印度人对于中高档电器的消费热潮也在不断升温,韩国公司像LG,三星在这里抢得了市场头筹,也见到过中国产品的广告,比如海尔,TCL什么的,但远不如韩国产品受欢迎,这点真需要中国企业反思。
 
   还有一点,印度人有一种在我看来有些盲目的狂热情绪,说起自己国家的发展,好像马上就可以成为发达国家中的一员了,非常自信,甚至是有些自负。从我们的导游身上就可以感受到,他一张嘴就是,“要不是印度的人口问题,什么美国,中国,全都被我们超过了。”我心说,这话我也会,“要不是中国有这么多人口,什么美国啊,早就不是我们对手了。”但是现实毕竟是现实,印度人口已经过了10亿,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由于宗教原因,无法推行中国这样的计划生育政策,此外,宗教派别冲突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定,这些都是印度人民需要面对的。

购物记实
 
   在印度SHOPPING的乐趣是我在其它地方找不到的,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有趣和不可思议。
 
   旅游景点一般都在小城市附近,甚至靠近农村,这里除了旅游商店,根本见不到百货公司。虽然旅游商店货品齐全,店堂明亮宽敞,但是价格是普通商店的2-3倍,即使使出浑身解术也很难砍下来。我耐心等待,直到到了斋普尔,乘导游把大家拉到宝石加工厂参观购物之际,我一个人先跑出来,在附近转悠,看到一家小店门口挂了很多印度特色的手工制作的鞋子,老板很热情地把我让到里面,里面竟然是一个非常大的手工艺品商店,除了鞋子,还有各种首饰和纱丽。这种皮质的无跟拖鞋是印度女人日常穿的那种,上面有的刺满绣花,有的缀满珠片,全部是手工制作,非常华丽,我选了两双,由于第一次买,我只和老板还价到10个美金(相对于打六折),看他很爽快就同意了,我知道还得少了,不过这样的鞋子在国内起码要200块钱。刚把鞋子包好,在一边等候多时的买纱丽的老板赶快热情地向我推销起他的纱丽,经他介绍我这才第一次知道纱丽就是没有裁剪过的布料,我选了一块紫色绣花的,老板像变戏法一样三下两下地就变成了一件衣服裹在我身上,一照镜子,还真像那么回事,不过这次我吸取买鞋的教训,没有马上还价,而是东挑西看,然后漫不经心地和他磨着,要不是后来领队过来找我急着上车,本来是可以30个美金就搞定的,最后还是以35个美金成交的,不过二百多块钱买了一件只能在印度穿的纱丽有些浪费,所以回来后我决定把这五米的料子改成肚皮舞舞裙。
 

印度旅行札记(七):印度体验录

(本猫的“中印合资”造型)

 

   购物是件很容易上瘾的事,回到酒店,正为第二天去泰姬陵穿什么而头痛,同屋的女伴拿出她在酒店下面的小商店里买的披肩让我试试,发现还不错,就是颜色不合适,于是我决定也下去选一条,穿上我特地带过来的中式改良旗袍,跑到楼下的BAZAAR,老板就是白天教我穿纱丽的那个热情的印度小伙子,告诉他我需要一条配这件裙子的披肩,他马上把架子上的各种披肩都搬了出来,一条一条让我试,大部分是羊毛的,也有棉的,丝的,各种花色,挑得我眼花缭乱。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店里只有我一个客人了,倒可以尽情挑选,老板非常耐心,后来我把他店里的披肩试了个遍,摊了一屋子,他都没有一点不耐烦。我们对各种披肩交换着意见,后来干脆聊了起来,他说他接待过中国游客,还拿出不少客人的合影给我看,他称赞我的那件旗袍非常漂亮,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服装(也是,中国游客谁出来旅行穿这种衣服啊,也就是本猫想得出来),想拍张照片,我也很乐意在印度当次“模特”,于是他用手机认真地拍了几张,最后我终于挑好了,是一条暗红底色上绣满橙色花朵的手工羊毛披肩,因为聊得很投机,老板20美金就卖给我了,比我同屋买的还便宜5个美金。临走,老板热情地问我还需要什么,我说想找那种印度女孩子戴在额头上的饰品,他说那叫“KABI(音译)”,不过很遗憾他这里没有,而且一般旅游商店也没有,不过他很认真地说如果我需要他可以找到后给我寄到中国去,让我颇为感动,虽然不现实,但还是谢过他。第二天这条围巾被团友们羡慕得不得了,因为他们谁也砍不下这个价格,后来再没遇到过同样质地比这儿里更低的价格了,回国后发现几乎一样的披肩北京竟然卖到1200,差了快十倍,真后悔当时没多买两条。
 
   我买完披肩出来,旁边店的老板已经在门口等候多时了,招呼着我一定要去他店里看看,边把我往里让,边说,“This is your shop. Take anything you like.(就当是自家的店吧,看上什么喜欢的就拿)。我心说,“真是太客气了,要是everythin’s free就更好了。”他那里出售的是各种纪念册、明信片,信封等,我告诉他自己已经很累了,想回房休息了,老板马上表现出非常理解的神情,然后赶快拉过一张椅子,递过一杯水,说,“那就坐下休息一会儿吧。”我感觉不妙,要是这一坐下,估计没个把钟头是起不来了,于是转身向门口走去,口中说着“改天再来”,然后便逃也似地回到楼上,在这里拒绝推销是需要有一定勇气的。从这次经历我感觉印度人做买卖很有人情味,店老板很愿意和客人交流,而且态度好得让你难以拒绝。
 
   到了阿格拉以后,这里的商业活动更加频繁,各种商店开得很晚,约了几个团友晚上出来逛街,我们四个人在酒店门口打了一辆“蹦蹦”,谈好来回两个美金,其实我们也不知道路程的远近。晚上路灯很少,好像也没有明确的道路标志,司机是个干瘦的老头,载着我们在漆黑的路上风驰电掣般疾驶,结果到地方一看,竟然就是白天来过的旅游用品店,我们知道这种店专宰老外的,于是说去别的地方,司机二话不说带着我们又来到另一条街道,一看还是同样类型的商店,我们是想找那种当地人去的BAZAAR,不过看样子这里的司机也都有“定点”商店(带客人来可以拿提成的),于是我们决定不再任他带我们去他的关系商店,一路上有感兴趣的商店就停车,司机有些不太乐意,但是也没辙,乖乖地等在门口,我们找到几家没有明显旅游标记的店铺,果然里面的东西要便宜一些。看同伴们在挑衣服,我瞅见马路对面是个茶叶店,来之前就知道印度的大吉岭红茶非常有名,于是和同伴打声招呼,便独自过去,这时司机一定要跟着我,原来他担心马路上车太多不安全,的确这里车开得飞快,也没人行横道什么的,司机边打着手势,边“护送”我到街对面,很认真地说,“你在这里放心地逛,到时候我会把你的朋友们带过来找你的。”让我再一次被印度人的服务精神所感动。
 
   在店里挑了几包茶叶,看到这里还有各种CD,想找些印度音乐,便让老板推荐一下,他们卖CD的方式也很有意思,拿出各种碟,一张一张放给你听,一张碟会让你听六七首歌,如果不满意,再换,这里也有正版和盗版两种,正版碟比较贵,最低200卢比(40人民币)一张,我选了两张,这时同伴们也进来了,大家忙着选茶叶,我在一旁等候,我发现印度人真的很会做生意,已经挣够我的钱了,还很执着地对我说,“你在这里坐着也是坐着,不如再看看我们这里的各种画册。”我婉言谢绝了。
 
   出了这家店,大家的购物兴致盎然,又进了一家比较大的工艺品店,在这里我看到一只雕刻得非常精致的象头人身的印度财神木雕,让人爱不释手,我和同伴合买几个,希望老板能给个好价格,这个店的老板很风趣,上来先夸我很有眼光,然后又说我的出价和他的价格相差太大,简直就像中国和印度的差别那样大,说这话的时候样子非常滑稽,都把我逗乐了。后来虽然没有做成生意,但是他对我们还是非常有礼貌,笑眯眯地把我们送到门口,还不忘说一句,“记着转回来的时候再过来瞧瞧。”出了门,我们就开始感慨印度人的好脾气和耐心,虽然讨价还价比较辛苦,但即使不买,也不会给你脸色看,总之,让你感觉很舒服。后来回到酒店后,我担心司机会跟我们多要钱,要知道这一大圈转的,没想到他高高兴兴地拿着两个美金就走了,想一想我们四个人平均每人还不到5块钱,真够便宜的。
 
   到了克久拉霍之后,这家酒店的下面也有一间小小的商铺,店主看起来也就二十出头,由于当地气温已经三十度了,我看上一身很凉快的棉布衣裤,他要二十美金,我想都没想就说十个美金,小店主好像不急于讨价还价,反而问我从台湾还是香港来的,我说来自北京,他颇有兴趣地和我聊起来,还问我会说几种语言,我告诉他我可以讲西班牙语的时候,他高兴地用西语和我打招呼,让我吃了一惊,没想到他的西班牙语发音很准,他说因为经常有来自南美和西班牙的客人,多少也学了点。于是我们用西语开始砍价和聊天,最后小伙子提出一个建议,问我有没有从中国带来的小纪念品,他说想送给女朋友,如果有,他就10个美金卖给我这身衣服,感觉这个男孩子挺可爱的,我答应帮他找找,回去后我在行李中找到一个装药的绢布小袋子,比较有东方特色,小伙子很高兴地收下了,我也如愿以偿地10个美金买了一套衣服。
 
   不过后来在克久拉霍最大的旅游工艺品店中,我遇到了西班牙语讲得更好的印度人,我们一见如故地聊起来,除了积极推销商品外,他还特地带我参观一个更大的装满巨型雕刻的仓库,明知我不可能买,只是为了让我好好欣赏一下那些逼真的仿制品。这里因为挨着克久拉霍性爱神庙,有不少仿制的大理石小浮雕,不像那些大型雕刻那样精致,但设计很有趣,有一种双面浮雕,一面是一个女神,另一面则是一对爱侣,于是店员调侃说,“一面是白天看,一面是晚上看。”只不过这里的价格比外面贵出太多,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能有机会锻炼一下在国内都用不上的西班牙语。
 
   除了旅游用品商店和bazaar,路途中我们停留的休息站其实就是商店兼作的,这里介于正规的旅游商店和集市之间,导游有提成,但如果砍价砍得好,也能有些收获,最有趣的是我看上一些手镯,店员认为我出的价格太低,我表示不会出更高的价格了,谁想到他竟然低声说,“那好吧,我按这个价格给你,你给我点小费怎么样?”吓了我一跳,随后恍然大悟,毕竟他也是个打工的,卖多少跟他没关系,他想瞒着老板挣点外快。于是我付款后,给了他5块钱小费,大家皆大欢喜。
 
   印象最深的一次购物是在一家音像店,巧遇一对白天曾经碰到的夫妻,女孩是马来西亚的华侨,男的则是印度人,不过在北京人大附中任职,中文非常流利,他们刚好回印度举办婚礼,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几个女孩子选了几张非常好听的CD,他和老板谈下来才150卢比一张,回来后我发现其中的一张真是天籁之音,非常非常喜欢。
 

耳边回响着印度音乐动人的旋律,看着照片上那些熟悉的地方,终于将“印度旅行札记”写完了,这是一次收获颇丰的旅行,不愧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风俗习惯,热情友好的印度人,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我知道我此行所见只是沧海一粟,这片土地上还有太多太多的精彩:神秘美丽的克什米尔,南印度壮观的印度教遗迹,繁华的孟买,现代城市班加罗尔,那么下一次旅行什么时候开始呢?
  

            印度旅行札记(七):印度体验录

 

            印度旅行札记(七):印度体验录  

 

            印度旅行札记(七):印度体验录

 

           印度旅行札记(七):印度体验录

(和印度人合影:舞蹈表演者、印度妇女、德里门守卫士兵和印度教徒)
 
(注:所有文字和图片为阿兹猫版权所有,没有本猫允许不得擅自挪用!)

于2006年3月1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