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规划中的创意产业问题

(2007-07-17 18:42:33)
标签:

创意产业

分类: 创意产业
城市规划中的创意产业问题
青岛创意100, 文化创意产业园
城市规划中的创意产业问题
青岛日报就创意产业问题访中共青岛市市南区委书记郄晋生。
 
最近在整理各种讯息时,注意到青岛政府对创意产业的态度是先在市南区试点,然后再在各个区域铺开。看似保守,但我感到这是一种严禁的规划态度。但是,不知道“试点”是否有一个时间表——试点时间到底有多久,过久和过短都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还是和某些不负责任的城市一样,试点只是一种政治策略。
城市重建,城市规划,创意城市,创意产业,这些原本没有什么紧密联系的词汇,逐渐在国际城市发展中形成紧密协作关系,在城市景观成为显学的当今(我们可以回想一下,1997年曾经有多少学校把城市景观设计专业给枪毙掉,由大学制造出了一批只会设计盒子的建筑师,而巧合的是,1997年前后,创意城市和城市景观学,却成了发达国家政府争相支持的显学),我们如何控制发展——让发展趋于健康呢?仔细思考一下,其实现在国内的城市发展,主要存在如下矛盾。
  • 高速发展的资源流失问题:这种资源流失不单纯是自然资源的流失,还包含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流失。
  • 现在正在发生的中西部地区低房价,造成的开发商过度开发问题。
  • 东部地区的诸如大学城,各种产业园一类的豆腐块式的开发问题。
  • 控制局限性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城市发展中的大问题。很多地方政府都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一剂良药。城市发展有局限性了,只要注重发展创意产业,就能带来新增长点,就能带来政绩。其实,这是一个悖论。

首先,制造业发展,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因为中国至少现在还是一个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国家。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价格低廉,比如四川——中西部比较好的一个省份,一个中等城市的普通白领的年收入是2万人民币,也就是2500美元。更别说蓝领和更低的劳动力资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业还是有足够的竞争优势。短期之内还没有和诸如越南等更加后起的国家的收入拉开差距。此外,中国的制造业传统。造成中国中西部的制造产业主导格局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突变。

第二,在东部地区,以上海,北京,香港,等发达城市作为主导的经济协作区域,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6000美元,制造业——特别是传统的简单制造业在这里生存,基本上和自杀差不多。所以,服务行业的发展成了这些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因而,他们需要在城市建设时,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重要思考因素去把握。

  • 制造业,形成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城市不健康发展。
  • 服务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改善。城市健康发展。

这是一般的观点,但是我们可以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

  • 制造业,保障低收入者的生存。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形成产业文化,为文化产业在以后的形成制造新的可能。
  • 服务业,为高收入者提供平台。但是却阻碍了制造业的发展。社会成本提高。城市居民生存难度加大。

在英国,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完善。高度发展服务产业,特别是创意产业后,那些失业者依旧可以通过社会保障获得一个体面的生活。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国家,城市如果过度开发,是否会带来可怕的后果呢?

 

写下上面的话,是因为我有一种担心。担心这把创意产业的双刃剑,在我们的城市发展中,也许会被不知不觉中磨下非常锋利的刀锋,拿在还不很成熟的城市管理者手里,会造成可怕的伤害。所以,把这个担心写到博客里,希望得到朋友们的批评。

在发展创意产业的规划前,我们的城市,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总结了一下。

  • 社会保障是否能够支撑起制造业撤离后造成的失业保障?
  • 城市的大学和技术教育机构,是否有能力培养出一批为服务业发展需求而设计而不是为制造业需求而设计的从业者?
  • 制造业有多种类型,是否出现了一刀切的现象?是否可能保留那些低污染相对高技术的制造业作为城市发展的过渡产业存在下去?
  • 创意产业距离制造业中心过远,是否会增加新的运营成本?
  • 创意产业是依托城市的特点而存在的,如果城市本身的特点就是制造业中心,那该怎么处理?是否制造业的迁移破坏了真正的城市灵魂?居民是否会造成可怕的故乡陌生感而使城市的不稳定性加重?(三峡地区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现代写实主义的描写三峡的纪录片,事实上都在重复这个问题)

今天的思考就到这里。希望我的思考都是杞人忧天!希望市南区的实验能给我们更多的经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赖宁精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