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达
马达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847
  • 关注人气:3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一年级的梦想

(2007-05-09 21:34:04)
标签:

学习

高中

信心

面对挫折

情商

参与

执行力

友谊

独立思考力

当时,我还上高中一年级。那一年,我十六岁。对于一个正统的高中学生来讲,应该是以追寻英语、物理、数学、化学的分数为主要目标。而我,斜了门的开始热衷于追一些现在的学生看起来极端老土的“时髦”。想当一个文学青年。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就开始写作。其实上课也在写,不过貌似认真作笔记。高中那几年,“豆腐块”写了很多。在本地的学生圈中逐渐地小有了名气。天天沉浸在被人称为“才子”的幻觉里。

文学青年的代价在高中一年级时就已经初见端倪,除了作文越来越扎实外(虽然分数不见得提高多少),但是数理化这些科目,开始全面地崩溃。形成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壮观景象。发表文章的喜悦和被人肯定的成就感,令我开始不正常地鄙视起数理化对建立思维逻辑能力的可能的贡献。曾经愚昧地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数学会买菜记帐就可以,物理会修手电就可以,化学会做菜就可以。在这种调侃之后,学校也不跟我客气,给我了红色的小罚单——那一年期末考试,数理化分数全亮了红灯,而且,这灯泡像长明灯一样,从此就没有熄灭过。现在,可以说,对数理化,我也只会做文章里提到的这三件事情了,而且,菜还做得不好吃。

那个阳光灿烂的中学生时代,每天下午,我都会和几个文学少年逃课。说起来也好笑,逃课不是去打游戏(那时候网吧还属于高消费),也不是去花天酒地(没有钱),逃课的目的是找地方聊天。为那些编辑约的稿子忙活。喜欢去茶楼、快餐店或者书吧之类的地方。经费很可笑,正是那些稿费。现在想来,正是那些报社杂志社,把我们这些小青年,教坏了。

支撑这种行为的力量,还有那些读者来信。比如我,每天至少能收到10封。性别集中。因为我是男的,成天会收到女生的来信。据我所知,那些文学女青年,男生的来信居多。我们这个小团体在聊天的时候还感慨之女孩子的来信总是字迹工整,而且还经常来点小礼物,男孩来信,大半两次就要求见面,目的不纯。现在看来,读者来信,真正是因为文字而着迷的少见,对文字背后的人的着迷才是关键。

但当时的我们这帮人,还是一贯之的称这些来信为读者来信。而且都坚信读者是因为喜欢我们的文字才来信的。而且经常会展示自己的读者来信,似乎是谁收到的多,似乎影响力就更大。哪一天一封信也没有收到,还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文学生命要终结了。着实是荒唐的推论。

对于文学而言,可以反对“唯生活论”,但是,对于一个人而言,生活就是生活,生活的真实性,是绝对没有什么可以抹杀的,一个生活阅历丰富的人,他就比较容易在文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那些三点一线的我们,所能利用的空间,或者说可以利用的资本,就显得非常单薄,只有描述家庭、学习、情感之类。所以,在这个小圈子里,划分派别也很简单:情感类,第二类,学习类,生活类还有科幻类。情感类的,稀里糊涂得涂抹爱情,像一只只发了情的小公狗小母猪,掉进萌芽爱情里不能自拔。学习类,分为好学生代表和坏学生代表,好学生代表,经常写点学习体会,英语心得,方法讨论之类的,总结一下也无非就是要认真、努力、加把握。而坏学生,常常去写一些诸如如何在游戏中体会人生之类的东西,他们的文字有点黑色幽默,甚至还夹杂点批判,但那时候的批判总是很无力的,因为编辑不敢发表太严厉的文字,而且写的过了火,还有被学校封杀的危险。第三类是生活类,这类学生以描述自己的“第一次”为己任。像做记录一样把自己的各种第一次体验发表到成人世界的报纸杂志上,勾搭起成年人的回忆,也挑动气孩子们的好奇心——因为总有那么些孩子没有尝试过。第四类是科幻类,这些孩子有的发展诗歌道路,写出一些漂亮句子吸引读者去遐想;有的孩子发展成科幻小说,其实说白了就是在用一种想象的另外的世界,来描述自己的梦想,希望能够用这种“避左右而言他”的方式,描述爱情,描述生活,描述自己的不满。并且——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到底写的是谁。

这些事情似乎都是在童年时候发生的。因为追求“文学青年”的梦,我被无数次指责,比如上课时候被老师没收本子,说我不务正业;拿着红色成绩单回家,父母批评;因为自己成绩不好,同学嘲笑;因此没有考上自己梦想的大学。似乎这些足以说明我当时是选错了路。但是,现在走过很久之后,再回头,仔细一想,当时得到的,应该是更多一点。总结一下,我得到的是“信心”、“面对挫折”、“情商”、“参与”、“执行力”、“友谊”、“独立思考力”。

“信心。”信心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行为方式。通过“开发”自己的写作能力,激发出自己对观察生活和“写作”的强烈信心。而且,当我意识到这种信心后,我再看别人的文章,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批判意识”,并尝试着思考如果我来写,会如何去写的想法。对一种事物的信心,会延伸到自己对其他事情发展的影响,当我做其他事情不顺利的时候,我会想到:既然我能够找对写作和思考的方法,其他事情我也一定能够找对方法,并能成功。

“面对挫折。”当面对挫折后该怎么去做呢?是悲悲切切,还是迎头赶上?是永不放弃,还是那得起,放得下?在那段时间,我遇到的主要矛盾是学校的学习与我的爱好的矛盾,如果坚持爱好,势必影响学业,如何能够在学业的挫折和坚持爱好中寻找到平衡点,成为我每天的课题。当考试不及格怎么办?当自己在不及格后,甚至考试倒数第一的时候,该怎么去调整心态?如何去向家人、老师、朋友以及自己的小社会圈子,最重要的是向自己去解释自己的困惑?在那段时间,我积累的相当的经验,可以做到遇到挫折一笑而过。努力改善,但是不放弃梦想。

“情商”的建设。那个年代,还没有人过多的提及“情商”问题。而更多被社会所提及的是“早恋”问题。现在,最新的教育理念是“早恋”是“情商”锻炼的最佳途径。通过我的“实践”和“经验”,我认为这个理论是正确的。在那段文学青年时间,我和异性朋友接触,学会了很多关心人,爱人、理解人的方法。学会了倾听的技巧,在失恋中,懂得了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基本道理。在此后的人生里,对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爱,如何把握普通朋友、把握暧昧关系和寻找自己真正爱的人的过程中,不至于慌张失措,而是增加了更多的理性和控制力。

“参与”参与精神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能够在学生时代参与一个工作的运作,并且能够让参与的工作有一个好的结果,的确能够带给一个“小青年”以很高的成就感。而且,一旦反复参与进这种工作中,会“上瘾”。

“执行力”。这个也是在当时少见的词汇。但是,现在看来,执行力正是在那段时间得到了锻炼,首先是活动组织,寻找可发表的地点,写策划,在第一时间完成作品,协调合作伙伴——如果与几个朋友一起来写的时候的组织和发展能力。

“友谊”。友谊是一生的财富,这个的确不假。参与了那么多的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许多不同的朋友,最初是由文学聚集在一起的,后来,在若干年后,大家各自进入了不同的领域,发现有那么多的朋友真好。

“独立思考能力”。这个是在学校里很难学到的东西,特别是思考社会诱惑的能力。可以有机会判断什么是毒药,什么是良药。在学生时代,可以交学费,因为思考是不准确的,可以通过学生身份的保护,然后尝试不同的味道。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判断,不断的接受,不断的承受,当离开校园后,发现自己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应对社会的能力。

所以说,当年对文学的坚持,带给我的收获,非常巨大。建议还在学校里读书的朋友们,尝试着找到自己的爱好。走出来尝试一下!学校老师不是神仙,没必要完全人云亦云。常言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