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8年度诗人”提名

(2009-03-02 14:11:37)
标签:

华语文学

传媒大奖

分类: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来源:《南方都市报》2009年3月1日

“2008年度诗人”提名


    2008年,许多言辞都失去光彩,诗歌却爆发式地显示了它的担当和力量。在撕裂人心的公共事件中,诗人们没有缺席,作为芸芸众生,他们与这块土地同呼吸、共命运,作为伟大艺术的传承者,他们用自己的作品,证明了人心可以共通,心灵需要升华。
  从2003年起至今,已经先后有五位诗人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的荣誉,他们分别是于坚(2002年得主,获奖作品《新作11首》、《澳洲五首》、《长安行》等)、王小妮(2003年得主,获奖作品《十支水莲》等)、多多(2004年得主,获奖作品《多多诗选》)、李亚伟(2005年得主,获奖作品《豪猪的诗篇》)、雷平阳(2006年得主,获奖作品《雷平阳诗选》)、杨键(2007年得主,获奖作品《古桥头》)。
  今年获得提名的五位诗人,都致力于以各自的方式对存在发言。臧棣、萧开愚、桑克三人都是所谓的“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人物。他们一方面坚持独立自省、关爱生命的知识分子批判立场,另一方面在积极寻找、实践能够应对当下中国和世界复杂现实的诗歌技艺。臧棣的诗是“检验一个人对诗歌认识能力的工具”,又具有生活的质感与灵性。提名委员荣光启说,臧棣在《宇宙是扁的》一书中对诗歌形式的探索,表现出特别个人化的意识,显示着一个不懈的探索者对于我们这个时代诗歌写作的贡献。萧开愚以自选集《此时此地》入选,他以独特的方式整理与重写旧作,不允许自己服从“文本的尊严”,萧开愚对汉语诗歌的奋力开掘以及这种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令人惊叹的活力,也是叫人震撼。东北诗人桑克以“最后的浪漫主义者”扬名于诗坛,他有着明确的融合中西的抱负,试图探索中国诗歌的现代性,他的写作总能与现实经验、氛围以及个人的经历相结合,桑克的诗庞杂,背后有着坚定的信仰支撑。
  朵渔已是二度入围“年度诗人”,2008是朵渔作品发表不多、质量却颇高的一年,其中《今夜,写诗是轻浮的》是地震诗歌中引人瞩目的篇什,饱含情感的力量和批判的勇气。朵渔的诗歌从细微处出发,充满人性的沉静和做学问的平常心,他以勇敢者的姿态和义无返顾的独立精神关注当下,肩负使命。
  黄礼孩的作品透露着对于生活的爱,他的诗纤巧、透明、清澈、抒情、温柔,具有温暖善良的古典情怀。文学评论家陈晓明认为黄礼孩的作品把诗的哲理、生活的感悟和人性的光芒融合在一起,总能给心灵找到一块栖息之地。这位广东本土的优秀诗人在他的作品集《一个人的好天气》中,依然抒发着朴素真挚的个人情感,以谦卑的姿态呼唤高贵的心灵。
  另外一些诗人的优秀作品也应受到重视,比如侯马的《他手记》、余怒的短诗集、潘维的诗选、森子的《闪电需知》,以及周伟驰、冷霜和张伟栋的作品。

  臧棣
  《宇宙是扁的》(作家出版社2008年1月)

  臧棣,男,1964年4月生于北京。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1997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新闻社记者,1999年至2000年任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访问学者,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新诗所研究员,著有个人诗集《燕园纪事》、《风吹草动》、《新鲜的荆棘》等,曾获《作家》杂志2000年度诗歌奖、珠江诗歌大奖。臧棣是一位“变化多端而又产量惊人”的诗人,变化的活力贯穿于他的写作,从复杂到朴素,从曲折缠绕到粗糙有力,他的诗歌能力并不单纯依赖于某一种方式。有评论称臧棣“对句法中比喻句发展性的运用与研究可以说构成了当下一片迷人的诗学风景”,“他提供了这个时代诗歌所必需而恰恰为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一种技艺”。
  2008年出版的臧棣诗集《宇宙是扁的》,是他正式出版的第四本个人诗集,共辑录有诗歌80首,以“丛书诗”和“协会诗”系列为主打,这些大多是他在2005年以后创作的。提名委员余旸认为,臧棣的《宇宙是扁的》既秉承他以往坚信的态度:“现代诗歌的写作永远是一场语言的革命”,又对过去的风格有所变革,发展出“丛书系列”和“协会系列”,展现出“想象力”可能呈现的丰盈程度。

  朵渔
  《今夜,写诗是轻浮的》(《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4期)
  《朵渔诗歌》十首(《山花》2008年3期)
  《朵渔的诗》十首(《青年文学》2008年4期)

  朵渔,男,1973年生于山东,原名高照亮,现居天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2000年参与发起“下半身”诗歌运动。作品曾获第十五届“柔刚诗歌奖”。主要作品有诗集《暗街》、《高原上》、《非常爱》等;文史随笔集《史间道》、《禅机》、《十张脸》等。现主编诗歌民刊《诗歌现场》。作为“下半身”诗歌团体核心成员的70后诗人朵渔,其诗歌却没有人们的印象中“下半身”所具有的肉体狂欢,也没有当下的青年诗人们难以遏制的喧哗与骚动,他谈史读经,满腹书卷气,又热爱生活,充满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他那直抵生命而又富有文化意味的写作,已经日益呈现出宽阔俊朗的面貌,难以被某个概念所涵盖。诗歌对于朵渔而言,“是一个人的黑暗世界,属于钟的秘密心脏”,他对诗歌的尊重与虔诚是许多青年诗人难以企及的。
  2008年,朵渔在地震期间完成的《今夜,写诗是轻浮的》一诗,成为国人纪念亡灵、清洗内心之际最为悲恸、最为无力、最为清醒的呼喊之一,从成千上万的“地震诗歌”之中脱颖而出,被读者所喜爱又被文学界所重视,为诗歌写作介入公共事件提供了艺术范本。他的诗尖锐而沉重,具有一种饱含隐忍的爆发力。提名委员会主任李少君认为,朵渔是青年诗人中有“大才”之人,他的诗逐渐呈现出大气象、大格局。

  萧开愚
  《此时此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萧开愚,男,1960年生于四川省中江县。1989年,与诗人张曙光、孙文波等创办并主编民间诗刊《九十年代》、《反对》,与孙文波、臧棣合编《中国诗歌评论》,1997年9月,德国柏林文学馆举办当代中国文学节,萧开愚应邀参加。后定居德国五年。有诗集《学习之甜》、《动物园的狂喜》等多种。代表作有《动物园》、《向杜甫致敬》(长诗)等。“萧开愚长期以来一直以个体写作的姿态出现在诗歌领域里,他致力于诗歌艺术,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诗歌内部,使他的诗歌风貌不断发生变化,并将个人独具的诗歌样式推演到一个辽远的边界,孤傲地显现着他奇异的诗风”。
  《此时此地》是诗人萧开愚近二十来年的作品选集,由诗作、译诗和从命作文三部分组成,“敢于收在这里再次出版,是因为全部重写了一遍”,“不是修改,而是重写”,萧开愚认为,“任何不能重写的作品,其生命至少是暂时地停止了,重写产生的作品具有此时此地的经验的加入,因而是不必美满但生气勃勃的此时此地的作品”。提名委员余旸称,《此时此地》集中展示了高度的诗歌成就,“《向杜甫致敬》后,旅居德国以及回国后的作品,在技巧、主题、气象等诸方面,再次挑战了当代汉语诗歌的限度,也再次挑战了自己的限度;但更重要的是,他从传统儒学与左派诉求入手,试图为当代诗歌奠定更为坚实的文化与价值基础,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黄礼孩
  《一个人的好天气》(花城出版社2008年2月)

  黄礼孩,男,1972年12月出生于广东省徐闻县,戏剧创作专业毕业,曾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读书。现为广州歌舞团专业创作员。出版诗集《我对命运所知甚少》、随笔集《如果爱,如果舞蹈》。黄礼孩是活跃于南方的诗歌出版家,1999年创办《诗歌与人》等,主编过《70后诗选》、《中间代诗全集》(与安琪、远村合编)、《出生地———广东本土青年诗人诗选》、《异乡人———广东外省青年诗人诗选》等。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曾说,“在一个惟‘物’是从的时代,黄礼孩及其《诗歌与人》的存在,就像是一个神话。这本‘民间第一诗刊’的坚持和纯粹,一直在提醒我们,诗歌作为人类心灵的盟友,即便只有很少的人在关注,她也不会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
  2008年2月出版的《一个人的好天气》是其近年来诗歌和散文的合集,诗作篇幅短小,关注生活最低处的细节,飘忽着某种信徒或童话气质,内敛、干净、空灵、纯真,提名委员荣光启认为,黄礼孩的诗歌有一种纯净、明亮的品质,简洁而有亮光,由于内心的温柔平和、感恩与爱,他的诗散发出一种对于未来、对于世界的温暖情义。广东诗人东荡子则称黄礼孩的诗更像他的做人“我对命运所知甚少”那样单纯和透明,从不给读者带来理解的难度,“没有谁能够比黄礼孩和他的诗歌更容易让人深入并感到喜悦”。

  桑克
  《忧心忡忡的死亡》(《诗林》2008年增刊)
  《桑克的诗》(《诗林》2008年2月)
  《桑克的诗(四首)》(《星星》2008年1月上半月)

  桑克,1967年出生于黑龙江8511农场。1980年开始诗歌写作,1985年9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黑龙江日报社,为诗生活网和《剃须刀》杂志创办人之一。著有诗集《午夜的雪》、《泪水》、《无法标题》、《诗十五首》,译诗集《菲利普·拉金诗选》、奥登《学术涂鸦》等。曾获刘丽安诗歌奖(1997)、天问诗歌奖(2000)、《草原》文学奖(2002)、《人民文学》诗歌奖(2003)。
  桑克常以“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者”作自我激励,他认为写诗除了技术,也需智慧、信仰、灵魂以及血肉。十几年来,桑克以一个“年轻老诗人”的身份,历经朦胧诗、第三代、第三代后的风尘和洗礼,一开始,他就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置身于潮流之外,桑克数以千计的诗篇构成了现代汉诗海洋中的一座海岭,险峻而深藏矿产。桑克有意识地把自己与某种古老的传统联系在一起,诗歌对于他不像对于有的人来说是别有深意,诗歌在他那里就是诗歌,载负的是人的情感,它是人向世界说明自己对于世间万物的认识的工具。诗人孙文波称,他愿意不把桑克看做“最后的理想主义者”,而是将其看做一个基本的诗人。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钟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