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8年度最具潜力新人”提名

(2009-03-02 13:58:32)
标签:

华语文学

传媒大奖

分类: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来源:《南方都市报》2009年3月1日

“2008年度最具潜力新人”提名


    年度最具潜力新人一向被视为文坛新生代崛起的重要标志。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本届“年度最具潜力新人”提名名单,那就是“异彩纷呈”。他们职业不同,写作的领域和门类不同,在写作风格上也各有千秋。
  自2003年至今,先后有六位文坛新人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最具潜力新人的称号,分别是盛可以(2002年,获奖作品《水乳》)、须一瓜(2003年,获奖作品《淡绿色的月亮》、《蛇宫》)、张悦然(2004年,获奖作品《十爱》)、李师江(2005年,获奖作品《逍遥游》)、乔叶(2006年,获奖作品《打火机》、《锈锄头》)和徐则臣(2007年,获奖作品《午夜之门》。
  近几年来,“底层文学”在中国文学界成为受瞩目的文学概念,本届的“年度最具潜力新人”提名名单,就鲜明地呈现这样的倾向———诗人郑小琼、散文作家塞壬、评论家李云雷都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的写作面向底层生活,严肃认真地描写底层生活,对现实进行认真的批判和反思。
  在诗歌领域,郑小琼近年备受关注,但热闹总是别人的,与她本人无关,她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的本真写作,她的诗歌依然保持着最初的气质,充满着对世界不公的挑战和蔑视,字里行间充斥着揪心的力量。“在我这里,不是她打工诗人的身份,而是她的诗歌本身打动了我,她的诗歌语言表现力非常强。”提名委员会主任李少君如是说。在提名委员黄平的眼中,郑小琼的诗歌是对日益圈子化的“纯文学”趣味的一种反拨和修正,传承的是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传统。同样保持底层写作姿态的还有塞壬,散文集《下落不明的生活》真实深刻地表现出了她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她的文字缘自独特的生命体验,正如李少君所说“是一种个人经验的书写”。李云雷是一个身处学院的青年学者,他的批评保持着对底层的关切,显示了他的现实关怀和介入意识。
  路内和任晓雯提供给我们两种不同的成长经验。“路内对青少年生活的回忆,尖锐有紧张感。”李少君的这种感觉特别强烈。《少年巴比伦》在戏谑中写出了现实感,在幽默的背后有悲凉,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任晓雯的《她们》同样是关于青春的文本,但她的小说并不是表现青春的残酷或绝望,而是写尽了上海那些精致女人们的花样年华,小说的风格是写实的。在《她们》中,任晓雯向我们显示了她多方面的才能,尤其让人惊叹的是她出众的结构能力和叙述能力。她在作品中所显示的与年龄不相称的写作能力的成熟,值得让我们关注。
  “2008年在中国是非凡的一年。大时代需要大文学,文学应与时代结合,应该坚持人道主义的标准和脉络。”黄平这样解释自己的文学观。这几位被提名的新人都在实践着这个标准,以自己的创作抒写着芸芸众生的悲欢。

  郑小琼:《郑小琼诗选》(花城出版社2008年4月)

  郑小琼,1980年出生,四川南充人,毕业于南充卫校,2001年南下东莞打工并开始写诗,诗歌、散文散见于《诗刊》、《人民文学》、《山花》等刊物,代表作有诗歌《黄麻岭》、《铁》、《内心的坡》等,曾出版散文集《夜晚的深度》、诗集《黄麻岭》等。2007年获得利群·人民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2007年度十大“中国妇女时代人物”。
  低学历写作者,流水线工人,打工诗人,这些似乎都是郑小琼的身份标识,读者们也往往更多关注她的身份,而不是她的诗歌。实际上,郑小琼的诗歌更值得我们关注,她的诗歌流露着对不公平世事的质疑和挑战,字里行间洋溢着揪心的力量。评论家张燕玲说:“她感动我的并非打工诗人的代言人,而是她女诗人和诗歌的内质———字里行间疼痛,直抵人心,直刺生存的黑暗和困难,却满怀温暖的向往。而且她在生活和诗歌上孤身独往,不仅为代表一个群体,更是为了自己的心灵飞得更高更远,代表了自由独立的诗歌精神。”2008年,郑小琼将她近年来的一些诗作结集出版,这些诗作保持了她一贯的风格,锐利、质朴、纯真,底层的生活体验给这些诗歌带来了更多沉稳的坚韧,少造作、多真实,呈现了一种生命疼痛感的“南方经验”。

  路内:《少年巴比伦》(长篇,重庆出版社2008年8月版);《追随她的旅程》(长篇,《收获》2008年春夏卷·长篇专号)

  路内,本名商俊伟,1973年生,苏州人。先锋亚文化网络阵地“暗地病孩子”小说版版主。现居上海。34岁发表第一篇长篇小说。半年内在《收获》杂志连发两部长篇,引起关注。
  对于路内,我们并不太熟悉,但他的这两部小说却不能不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他在小说中所呈现的青春的懵懂、感伤和苦难都如此直接地触及到我们内心深处珍贵的记忆碎片。无论是《少年巴比伦》,还是《追随她的旅程》,都是好读且耐读的小说,作者毫无扭捏之态,小说的文字幽默畅快而又伤感缠绵,常常让人“微笑着读他的文字,却忍不住悲伤”。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评论说:“路内的文字有两种力量:一种是贴近真实的力量,一种是智慧的力量。前一种使路内的小说具有内在的丰饶,它具有生活世界的那种本体亲切和亲和;后一种力量,使他的小说显得好读、耐读,它时刻都会让你发出会心的笑,那种透观生活之后发见的笑谑的意味和反讽的美。”路内小说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的叙事速度像青春一样富有生命的节律,同时还有一种青春般的透彻———忧伤,但不残酷,更不绝望。”小说文本纯净、节律,在情绪上做到了难得的控制,并在这种控制中完成了少年心灵的塑造。

  塞壬:《下落不明的生活》(散文集,花城出版社2008年11月);《转身》(散文,《人民文学》2008年1期)

  塞壬,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原名黄红艳,湖北人,现居广东东莞。1998年,塞壬从湖北大冶钢厂下岗并南下打工,此后从事过六种职业:编辑、业务代表、文案策划、品牌经理、市场总监,涉猎了五个行业:新闻、地产、化妆品、家电、珠宝。2004年开始散文写作,迄今已在《人民文学》、《天涯》、《散文》、《美文》等发表散文作品。
  塞壬也是一位底层生存经验的书写者,她书写着某一种城市固定居民并不熟悉的生活,与此相适应,她的文字也让那些习惯了精致文字的读者感到陌生。正如书名《下落不明的生活》,作者的日常生活就在种种的不确定性中游移,而“与那些在日常生活层面上滑行的写作不同,塞壬始终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命体验,完整地浸润在那些被大众经验所遮蔽的幽暗区域。”与强调性别身份的女性散文相比,塞壬更关注的是个体生命与当下生活的关系,她的散文就是对自己当下生活的直接书写,如同她所说的“我写,一定是现实的什么东西硌着我了,入侵我了,让我难受了,我写的,一定是必须要写的。”塞壬直面生活痛楚的写作方式也就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字风格,破碎急促却简短有力,具有一种原生态的穿透力。

  任晓雯:《她们》(长篇,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6月)

  任晓雯,女,1978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1999年开始写作,小说见于《人民文学》、《钟山》、《天涯》、《大家》、《书城》、《芙蓉》等刊物。本科期间,任晓雯参加了一至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连获成人组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曾以“蚊子”的网名担任思想学术论坛“世纪沙龙”等网站的版主。著有短篇小说集《飞毯》,长篇小说《岛上》、《她们》等。
  在当代中国整体浮躁的大背景中,任晓雯始终保持着低调、严谨的品质,是一位值得信任和重视的进行严肃文学创作的年轻作家。小说家吴晨骏对她的评价是:“任晓雯属于那种极有才华,又知道如何使用才华的人。任晓雯在岁数上是年轻的,但她的写作已经很成熟了,有种女性作家罕见的大气和豁达。”《她们》是任晓雯2008年推出的一部力作,在这部作品中,任晓雯表现出了多方面的才能。首先让我们惊叹的是作者的结构能力,《她们》人物繁多,情节枝蔓,但整部小说读下来却毫无重复之感,这应该归功于作者从容、灵巧的结构意识。在庞大复杂的结构之中,《她们》有着精准丰富的细节,讲述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而更让我们惊叹的是作者在小说中表现出了与她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小说的叙述语言短促、冷静、简洁、准确,尽量剔除了修辞;叙述节奏较快,在写实的风格中又带有超越现实的张力。

  李云雷:《“底层”、魅惑与小说的可能性———读鲁敏的中短篇小说》(《当代文坛》2008年6期);《贾平凹与新世纪文学的“底层”转向》(《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期);《先锋的“底层”转向———刘继明近期创作论》(《小说评论》2008年2期)

  李云雷,1976年生,山东冠县人,1998年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东西语系日语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任《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主任、左岸文化网站长。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主要论文有《如何讲述中国的故事?》、《转变中的中国与中国知识界———〈那儿〉讨论评析》、《〈苍生〉与当代中国农村叙事的转折》、《底层写作的误区与新左翼文学的可能性》、《〈秦腔〉与乡土中国叙事》、《未完成的“金光大道”》、《我们应该站在何处?》等。业余从事小说创作与电影编剧工作。
  李云雷是一位关注“底层文学”的批评家,他的所有批评几乎都与乡村中国有关。李云雷诸多关于“底层文学”的批评,很容易让人们将他与“新左派”等名词联系起来,但只要我们认真地阅读他的批评文章,事实总是与标签有出入,甚至相悖。在他的批评中,并不是以题材判断作品,不是写了“底层”的就是好作品。他关心的是这一文艺现象底下和背后的东西,擅长在具体细致的艺术分析中概括自己的观点。李云雷的批评除了宽阔的视野,还有鲜明的介入意识和尖锐的批判锋芒,他的批评坚持本土关怀,持久地凝望百年中国革命历史,并将其作为重要资源并试图总结出有益的经验,这一出发点和批评实践使他带有了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并形成了他独特的批评风格。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帅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