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弱者的人格分析:看《阿甘正传》有感

(2007-10-16 22:00:50)
标签:

电影笔记

梦想与现实

分类: 读书笔记
    如果在《阿甘正传》中只看到动人的传奇、先进的电脑科技和纯粹美国式的幽默,显然是不够的。导演泽米斯基的意图不在于用这些来吸引观众,更重要的是试图在阿甘这个弱智者身上建立起一个新的价值理想。阿甘所坚持的善良、正义和友情的观念,在十九个世纪可能是为人们所称道的美德,但在我们这个时代则显得非常不合时宜,甚至成了一种可笑的品质。所以,在《阿甘正传》中有一种很辛酸的东西,为阿甘,也为我们这个时代。《阿甘正传》之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就在于阿甘身上有一种现代人所没有的品质,当阿甘在追忆自己的人生遭遇时,观众也进入一种缅怀的心境,缅怀一个业已失去的理想——价值的理想。
  按着阿甘的智力来说,他在知识的范畴里(如读书的成绩等)不如一个正常人,但他的道德却在正常人的水准之上,这就告诉我们,良心与智力之间并不成正比关系。阿甘有一句著名的台词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知道什么是爱。”可见,爱与良心发生关系。一个爱着的人是幸福的,正是这个力量使阿甘坚持每天在越南战场上给简妮写信,即使这种爱没有得到回应,但阿甘依然感到幸福,因为他相信爱是神圣的。
  这种爱的模式在正常人身上是难以实现的。因着阿甘的弱智,使得他对别人施加给他的伤害能够坦然处之,没有反抗,也没有报复的念头,他只按着自己的本性活着:因为他对战友的爱,使他成了越战英雄;因为遵守诺言,使他成了捕虾大王、百万富翁;因为对跑步、打乒乓球等活动的执著,使他成了橄榄球、乒乓球明星;甚至在一次无意义、无目的的奔跑中,他成了许多青年人的精神领袖。这些传奇集中在一个智力不健全的人身上,背后说明了导演悲凉的心境:许多品质与成功,到这个时代只能在一个弱智者身上才能找到了。这是对我们正常人的反讽:智力的发展,恰好可能使人原初的美德丧失殆尽。想想那个丹中尉,一心想成为英雄、战死沙场,却未能如愿,而阿甘这个无意成为英雄的弱者,却成了英雄。这样的错位,让我们对俗常的正常人与非正常人之间的界限感到怀疑。许多时候,我们感到阿甘才是真正的正常人,那些本应是正常人的人却在反常地活着。比如,阿甘进行长达几年的长跑是正常的,而后面那些跟随者、广告商则显得不正常,原因在于,正常人心目中的人生意义、价值理想都没有了,阿甘的出现,正好成了这群没有理想的人的新理想。
  阿甘这种理想人格,在现实中是不真实的,但导演用艺术的方式使之成为真实的,目的是为了以此作为现实的代偿。所以,导演很自然地采取了追忆的方式来叙述阿甘的经历,因为在追忆中有一种逝去的美,并能够建立起一个向后看的乌托邦,让现代人疲惫的心灵居住下来。阿甘成了当代美国社会的一个道德神话,尽管导演过于注重喜剧意识而大大消解了影片内在的精神力量,但阿甘这个人格身上概括了许多美国人业已失落的理想与浪漫,再经过汤姆·汉克斯的杰出表演,使之成了一种假想的现实,一个能给人带来内心安慰的梦想。
  影片的最后,阿甘站在简妮的墓前感怀的情景使人落泪。幸福似乎总是那么短暂,而阿甘的幸福尤其来之不易:他是付出了漫长的受难的代价才争取到的。想一想,人类本该有的幸福,如今只有在一个智商75的弱智者身上才能实现了,这无疑是一幅令人辛酸的精神图景。
  (《阿甘正传》1994年曾获第67届奥斯卡最佳导演等六项大奖)

(载《南方都市报》1999年5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