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极觅劲:从手足到胸腰

(2014-12-16 10:00:10)
标签:

太极拳

胸腰运化

一身备五弓

分类: 日知录

深圳天才太极院 黄河

 

早起练拳后,无意中拿立桩试手,略试两下直拳,突然感觉打实了。

此前打桩,无论是摆拳还是直拳,虽然打得砰砰作响,但明显感觉是打空——只是拳头碰到桩身,而所发之劲却没有传到力点,似乎在到达接触点之前便消失了。而打到桩身后,其反震之劲甚至令手腕疼痛。

而此次出拳,本无意发劲,只是胸腹间略转甩出拳头,却意外地感觉劲道透拳而出,此前无论打得怎样呯呯作响,均纹丝不动的桩身也应手摇摆。同时之前一直心有余悸的反震感消失,似乎整个拳劲被“打进”桩身去了——此前一直对拳家所言打透之劲不知所云,此刻突然明白,这就是所谓的打透

意外之下左试右试,摆拳直拳,上劈下撩,虽然仍有很多劲发不出、打不实,但明显跟过去次次打空的感觉大不相同。

回顾这一阶段练拳体会,大约两月前朱天才大师来深,师兄弟们聚会时互相推手较劲,明显感觉自己在捋化时丢了掤劲,被人一推即退。

有师兄指点,由于俺推手时“上下两截劲未能连成一气”,无法用腰弓接住对方之劲,化不干净对方来劲,才会被一按即出。

此后每日练习时反复琢磨两截劲如何连成一气,半月余后突然有新的感受:上下两截劲合为一体的关键正在于胸腰运化

此前练拳中已有体会,即手上之劲如何从胳膊劲渐渐转化为肩背劲,但至此之后劲力即无法再往下走,上截劲始终维持在肩背劲的状态;而在下半身练习中,腿部缠丝和腰胯开合虽然渐渐成形,但却依然只是起到支撑作用,无法与上截劲形成完整的螺旋与劲力传导——而胸腰运化正是把这两截螺旋劲连为一个整体的关键!

 

尽管道理并不复杂,而诸多拳理和师傅讲授时,也反复强调胸腰运化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在上下螺旋未能成形之前,包括我在内的初学者对这一紧要关窍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从我自己的练习体会而言,这一方面是因为手足之劲未成,要形成真正的胸腰开合基本不可能:在老师指点和强调下,刻意含含胸,提提背,那叫“造型”,盖因其中不可能有劲;只有在肩胯之劲通后,再加反复体会练习,才知手足之劲如水,而胸腰运化如渠:水不到渠难成。

胸腰运化(或曰胸腰折叠、胸腰开合)的前提在于以脊椎为核心的胸腰关节能够松开,这也是太极拳练习入门时即强调悬顶沉胯,上下拉开的关键原因。在早期练习中,由于上下关节筋键未拉开,手足之劲未形成,因此所谓胸腰拉伸只是意念而已。

而在手足之劲渐成形,胸腰松开的第一个征兆,在我自己的练习感受中就是尾椎酸胀,延续一段时间后,脊椎关节开始脆响:某次练拳时做到懒扎衣,突然听到整条脊椎关节一阵脆响,把俺自己也吓了一跳。

在此之后,渐渐感觉到在某些招式练习时,由腿上推动之劲到了腰胯后,能够在腰腹的放松微转之下,顺序传导至一侧肩背,再传至肘手,形成一条完整的劲力路线。

在这一过程中,胸腰的转动变化,及其与手弓足弓之间的开合关系,远比自己此前所理解的微妙复杂。由于功夫尚浅,这些开合体会只能在少数招式中感受到,更多时候依然是靠上下两截分别拖动的身体变化。

此次突然感觉打实之后,又多次尝试,但渐渐感觉肩关节依然没有松透,打着打着又变成了肩背劲,而不是从足底传上来的整劲。

拳理有云,松得够,才能打得透,或亦此意乎?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非职务原创作品,未经本人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因研究探讨需要转载,亦请注明出处并保留本声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