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想——给外甥的七个建议
(2015-03-05 18:06:32)
标签:
理想选择责任代价教育 |
分类: 随想录 |
昨天晚上老爸突然说起,我的外甥在工作选择上有些困惑,希望向我咨询一下。虽然俺向来不以为自己是个合格滴“人生导师”,但既然是自己的外甥,就顺口答应跟他聊聊。
今早看到他发来的邮件,其中的真诚与信任令我感动。于是推开所有的工作和杂事,花了一个上午给他写了封长长的回复。
结果就在半个小时前,我又收到了他回复的第二封邮件,依然令我感动不已——最终我在征得了他的同意后,把我们的讨论发到这里。
就将这场关于理想的讨论作为送给大家的元宵礼物吧:年轻人,你们真是好样的!
某某,你好:
在邮件中你说已经下定决心“为自己活一次”,却又担心这种为自己的梦想而放弃现在不错的工作是否会“太过任性自私”,那么我就从这儿聊起吧,先说说舅舅在你这么大的时候在干什么。
20年前我刚从大学毕业时,先打破了父母打算把俺弄到某家银行去的“如意算盘”(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敢提这事儿,是几年后无意中才告诉我的),到了一家刚创办的报纸做广告业务员。
没几个月报纸倒闭了,我又做过失败的演出经纪人(跑到各个卡拉OK厅去拉演出单),社区书店的小店员,某香港小报内地版的娱记(拉广告费写稿那种),另一家书店的采购经理,以及传呼台的内刊编辑等等。
这么折腾了将近三年之后,就连一直大度宽容号称让俺“自己闯”的老爸也忍不住了,偷偷拉着我问:“你到底想要做什么?未来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当时连吃饭钱都没赚到,天天赖在家里蹭吃蹭喝的俺大言不惭地说道:“我的理想是做一个伟大的作家,目标是拿诺贝尔文学奖。”
现在想起当年自己言之凿凿的肯定劲儿和老爸幽怨的眼神,依然忍不住微笑——以舅舅当年这么任性的性格,你觉得我会给你什么建议?
第一个建议当然是: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哪天实现了呢?
就在拉拉杂杂干着这些不靠谱的工作的时候,我自己依然在延续着自己大学时养成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一边在日记里抱怨脑袋被疯狂旋转的现实世界冲得空空如也,一边在关门后空荡荡的书店柜台上抄着某本杂书的阅读心得。
至今我还记得某天夜里抄《日知录》(还是《曾国藩家书》?)时热血沸腾的感受,在这些时候我往往会觉得白天的忙乱只是某种背景甚至幻觉,而我真正的生活和梦想依然在阅读与抄写中延续……
也正是因为在做内刊编辑时,情不自禁地将自己写下的一些文字和书评投到了《深圳商报》的文化版,并获得编辑的青睐发表,才因此而意外地获得了正式进入媒体的机会——某位在作者聚会时只有数面之交的“笔友”,在得知我有意向他所任职的媒体求职时,发出了“绝对欢迎”的邀请。
这就是我想给你的另外两个建议:
第二个建议是:所谓理想,就是在适应生存和生活的现实选择过程中,依然还能存留下来的乐趣和方向。它并不一定指向现实价值里的成功,但它构成你生活的“意义核心”。
第三个建议是:任何成功都没有一条预先规划好的路径:只有当你跨过某个现实门槛时,身后留下看似无意间的选择和决定,才是所谓的“成功路径”,而这种路径任何人都无法复制。
既然你学的是会计,而我过去多年从事经济报道,不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跟你聊聊“任性”和“选择”这个话题:因为经济学这门学科,核心就是讨论人类的“选择”及其“代价”的学问。
很多人以为“选择”意味着获得,但其实恰恰相反:“选择”并不意味着“获得”,而意味着“放弃”——或者说,为了未来某种可能的“获得”,而放弃现在已经拥有的“所得”。
期望中未来的收获可能永远不会到来,但为之而付出的代价却是确凿无疑的失去。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的困境”自然成为每个人一生中必须无数次为之承受心理煎熬的时刻。
你如果问我在最初的“任性”选择之后,在那三年“不靠谱”的游荡生涯里有没有过后悔或失落,当然有!在某些事业和理想两无着落的夜晚,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更适合于到某个政府部门里,去当个朝九晚五的小秘书。
然而最初的放弃就意味着后续许多选择的可能性已经不再存在:一个大学毕业直接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的学生,和在社会上晃荡三年后试图挤入公务员圈子的“盲流”,他们中谁被录取的可能性更大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不要以为你现在“一无所有”,好象没什么可以失去,其实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你失去了未来的很多选择可能性:对于刚刚跨入社会的年轻人而言,这才是真正的“代价”。
经济学上有个说法叫“沉没成本”:如果我最终踏上了一条与写作无关的职业路径,那么我当年的“任性”选择以及为此而付出的代价,都将是一笔巨大的“沉没成本”——它们可能会成为我年老时对儿女吹嘘的谈资,但不会为我的生命和事业增加任何份量。
那么,我的第四个建议就是:无论“任性”还是不“任性”,你都需要做好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并承担责任的心理准备——这种准备越充分,你就越不容易在未来为今天的选择而后悔。
但是,当你为这些可能失去的选择“成本”而忧心仲仲,甚至变得优柔寡断的时候,你可能就掉入了另一个“选择陷阱”:放弃选择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永远拥有当下的一切,它仅仅意味着你失去了因为选择而靠近理想的一个个“机会窗口”。
如果不是当了书店职员,我也不可能在毕业后还有那么充分的阅读机会;如果不是又读了那么多书,我也不可能想起来去写书评投稿;如果不投稿,那么我今天可能依然是某个坐在银行柜台前的小职员或者中层管理人员……
事后看来这好象是一场计算精密的“职业规划”,但最初其实只是来源于一个很简单的动机:我喜欢读书,并希望将来能以写作谋生,那么在突然有个书店担任店员的机会出现时,一系列“伟大的”写作理想和阅读兴趣,自然促使我做出了那样的选择。
事实上我并没有象当初的理想那样,变成一名在书店里成长起来的“伟大作家”,而是走上了另外一条跟写作相关的职业记者道路——我今天至少可以说,我实现了这个理想的一半,那就是“靠写字为生”。
而在从“作家理想”到“职业记者”之间的心理变化,在之前发给你的那篇文章(《记者生涯十五年》)里已经写得很清楚:你应该也能够看得出,今天的我一点儿也没有为自己未能实现当年的“作家梦”而遗憾或后悔,而是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记录并参与时代进程的职业记者而庆幸和自豪。
第五个建议是:既然无论要付出多大代价,你总是要选择,那么何不遵循自己内心的理想和方向去选择呢?而且就在此时,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我很喜欢柴静这句表述,有机会你可以去看看她最近在网上流传的雾霾调查视频。)
第六个建议是:年轻时的理想往往因为遥远而显得虚幻,在它们身上笼罩了太多不必要的光环。当你找到真正愿意为之投入的事业(或职业)时,你会发现在一个更广阔的价值维度上,你所从事的事业与当初的理想,距离并非年轻时所想象的那么遥远。
这并不是一句老生常谈的废话——如果你在我刚跨入媒体行业时见到我,就会隔三插五看见借酒撒泼的我,拍着桌子向带我入行的记者部老大嚷嚷:“老子这辈子是要做作家的人,记者只不过是个饭碗!”
20年之后,“饭碗”终于变成了理想。那么,我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也能找到自己理想中的“饭碗”。
为了这一天,你不妨先“任性”地在这个世界闯一闯吧——顺便给你最后一个建议:
要学写作,真的不需要到大学里去!
你的舅舅:黄河
2015年3月6日
附:外甥的第一封来信
黄河舅舅,您好!
我是你的外甥某某,很抱歉在你如此忙碌的时候来打扰,但我现在确实很迷茫,不知道前路将要去向何方,甚至于患得患失,优柔寡断。希望能从你这里得到一点建议。
先说说我目前的状况,之前我跟公司的老总提过我要辞职的事情,经过沟通之后他表示要我先做,直到他培养出新人来接替我的工作才放我离职,我们双方约定的时限是到五一前后,而我也答应了。对于此事我的观点是,无论从诚信的角度或是责任的角度,我都必须将宁波那边的事情先做完,有始有终。
我喜欢文学,喜欢用文字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从很早之前我就决定我要写出一点属于自己并被人承认且赞赏的东西。原谅我如此的虚荣,但这是我最真实的想法。之前也曾试着写小说,但很遗憾地发现,自己的眼界,积累,阅历,见识都不足以支撑自己完成一部让自己满意作品,更遑谈那遥不可及的“野心”。而恰逢大学毕业,依着大流的冲击,我出来工作了。
其实某地那边的这份工作是我自己选择的,当时的考虑是出去外面走走,见识见识世面,顺便在工作之余充实自己,为以后自己的“野心”打好基础。遗憾的是,这个目标仅仅实现了一部分。不得不说,从五月份过去到现在,我的收获很多,包括见识了各式各样的人,包括体验了一个人在外生病,不舍得去看医生,只靠自己熬过来的经历,甚至第一次见识到职场中彼此笑着算计彼此等等,其中的酸甜苦辣,着实一言难尽。大城市的繁华和那种灯红酒绿的生活,一度使我动摇,我甚至想着与其回家乡那个小地方,还不如就在这里这样做下去。毕竟转正后一个月七千的工资相对于家乡来说,已经是很多人所艳羡的了。
回来过年之前,我都没想过我会去辞职。甚至现在很多同事都不理解,实习期一个月两千的工资我做下来了,怎么现在才刚转正一个月就辞职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当我在家静下心来梳理这半年的收获的时候,我发现,我这半年的生活偏离了我原本预定好的轨迹。我发现自己的阅历是增长了,但是自己的文笔却退步了,眼界是开阔了,而积累却无从谈起,甚至以前最喜欢最熟悉说得上是信手拈来的纳兰词,现在记得的也是寥寥无几。我才恍然惊觉,现在的我啊,想写点什么都不知该如何下笔。
我犹豫了。
我不知道该选择哪一条路。不得不说我是幸运的,幸运地出生在了一个这样的家庭,使我完全没有后顾之忧——我爸妈都有退休金,不用我担心。如果不是这样,或许我压根就不会犹豫,毕竟如果连家人都养不活,谈何理想?而正因为如此,我在两条路之间摇摆不定,确实,如果在宁波那边继续这个工作,我可以活得很潇洒,白天指导工厂整理现场,晚上自己整理整理资料,偶尔碰上工厂老板比较热情,还能出去唱唱歌,按按摩,除了空闲时间不多,长时间出差之外,的确是份很不错的工作。
但是,这并非是我所追求的生活!
诚然,能过得好一点,没人会拒绝,但是对我来说,物质的享受并不是必须的,锦衣玉食我不羡慕,粗茶淡饭我也不介意,我只是想做我自己想做的事,趁着现在我身上责任最轻的时候,为自己活一次。
所以,我辞职了。
我怕,我怕自己会再犹豫,怕自己会再迷失,怕再过几年,我已然没了现在的热血和冲劲,没了现在这样抛下一切去向自己梦想起航的勇气。或许,或许这条路布满荆棘,或许这条路走下去确实不易,或许这种做法太过任性自私。但是,在现在还能看到梦想的年纪,在现在暂时还允许我任性的年纪,在现在还存留着热血和冲劲的年纪,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去试试冲过现实的荆棘,拥抱那散发光芒的梦想呢?
原本,写下这些话的目的是想问问舅舅,我是不是该走这样的一条路,但写到现在,却越发坚定了我走下去的想法。以上,是外甥自己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舅舅给我一点建议。
外甥:某某
敬上
外甥的第二封回信
舅舅您好!
展信安康。
今天正值元宵佳节,祝舅舅全家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今天家里事情比较多,忙到现在才偷闲看了舅舅给我的建议,看完之后感谢中带着感动,很感谢舅舅百忙之中还这么为我的事情操心,而更多的是感动——到目前为止,您是第一个不反对我坚持这条路的人,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走这条路的想法。
说实话,这个春节是我二十几年来过得最难熬的一个春节,并非是因为事多,而是因为内心的煎熬。君不见,每每和人提起我工作的时候,我妈脸上总会浮现些许不易察觉的自豪,他人脸上也总有些许赞叹和羡艳。而当我说出要辞职的时候,老爸老妈又紧急出动,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又已经给我物色了好几个挺不错的职业。而当我向朋友们提起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总会很吃惊地说,要不去医院看看?看着老爸老妈的担心和期盼,朋友们的不解和怀疑,我不止一次思虑,是不是我的价值观错了?
是的,是价值观。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礼乐崩坏的时代,很多中华五千年沉淀下来的精髓已经面临崩溃,我不懂,不懂为何大家总觉得赚到钱才是成功,更不懂为何那么多人为了钱背叛了一切,背叛了那些在我看来更加珍贵的东西,甚至于背叛了自己。人们所追求的东西越来越一致,所奉行的观念越来越相似,甚至所维持的底线一再地被践踏。但是,这真的是值得奉献一生去追求的东西么?我觉得不是,可越来越多以前跟我有同样想法,同样不屑于此的人,却悄然地改变了阵营,渐渐地放弃了自己的坚持,渐渐地变得我不再认识,渐渐地我成为了一个孤独的异类。正如我以前跟朋友戏说,这或许也是人们的追求大同了吧?
似乎扯远了,但有些话真的卡在心里不吐不快,虽然我一直标榜着不在乎外界的眼光,虽然我一直认为我所坚持的某些东西是正确的,但在周边那么多人的劝说下,在社会大潮流的熏陶下,我开始怀疑自己,我是不是太天真了?
我很喜欢一句话:知世故而不世故。
但是这句话在我半年闯荡的履历里,却一再地被证实,所有不世故的人,都或多或少会受人排挤,所有与我一样天真的人,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不该承受的委屈。亲眼所见的所有事情都深深地冲击着我二十几年所坚定的信念,每每深夜独自一人,我总会问自己,做人不是不应该这么做的么?我就犹如一条逆流而上的小鱼,眼见着身边的同伴一个个被水流冲走,我不忍,不甘,不忿,不愿,却无能为力,最后只剩自己奋力挣扎,心力交瘁。
昨天晚上,一个朋友找我倾诉,说职场上太多的尔虞我诈,真的好累。我笑着告诉她,很高兴她还跟以前一样,就这样挺好,那些有的没的不要去想太多。若非得世故,我也愿她晚一点世故,毕竟最美好的东西,不该就这么丢了去。我不知道我这么跟她说对不对,更不知道以后她会不会恨我。
完了,语无伦次,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舅舅啊,我真的很感谢你,虽然我不知道我以后能走到哪一步,我也不想知道。我只知道我已经有足够的决心和准备去承受选择的代价,我只知道我终于有了勇气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努力。至于以后,谁知道呢?
舅舅啊,谢谢你,在孤独和不被理解的路上,任何的一点肯定,都能成为黑暗里的光明。
寻梦的路上,我不再独行。
外甥:某某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