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财报中的“寻贝之旅”(扩充版)

(2014-11-27 07:55:53)
标签:

獐子岛

寻贝之旅

财报查询技巧

乖乖老鼠的藏宝箱

分类: 日知录

    本来已经在个人的微信公号“乖乖老鼠的藏宝箱(huanghe_news)”中发了一次,结果贵报滴微信公号又约稿,并要求补充一些细节,于是重新补充了近一半内容。但或许是微信不宜阅读长文之故,又被大幅删减。

    但俺觉得补充的内容中,许多采访细节和财报查询技巧其实颇有用处,干脆将扩充后的文章重发于此。

 

财报中的寻贝之旅

 

南方周末记者 黄河

 

獐子岛的“扇贝失踪”事件仍在发酵之中,随着监管部门的介入以及媒体同行们的后续追踪,相信真相终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看着同行们在獐子岛四处寻贝以及由此引出的种种趣闻,不由让我想起此前在这家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里的寻幽探秘:那似乎也是一场键盘上和电脑前的寻贝之旅

 

113日上午,编辑给我打来电话询问前期操作的选题进度,并提出近日上市公司獐子岛巨亏事件愈演愈烈,问我是否可以在本周内做一篇快稿。当时我感觉有些犹豫:因为此前一直在操作其他选题,对獐子岛巨亏事件虽然有所关注,但并未深入了解,也不知道在媒体同行们的大规模扫荡之下,还有多少可以挖掘的题材空间。

另一个让我犹豫的原因是时间紧迫:按照《南方周末》的出版流程,周四上市的报纸,稿件必须在周三以前完成,否则就没有足够的编辑和审稿时间。这也意味着我只有不到两天的时间操作。而在我的经验里,要基本梳理清楚一个上市公司长达数年的经营数据,至少需要三天到一周时间。

因此我最早向编辑提出的是一个偷懒的建议:此前在浏览獐子岛有关消息时,我曾注意到《财新网》早在20127月便发表过一篇关于獐子岛财务造假分析的专栏文章。文章中提出了一些非常值得关注的反常财务现象,更直指獐子岛是又一个蓝田股份

因此我向编辑建议,因为时间有限,是否可以直接找相关文章作者做个访谈,写写他发现又一个蓝田股份的故事。编辑也同意我这个思路,于是我便直接打电话到文章作者岳大攀所任职的上善若水投资管理公司。

接电话的女士很热情,表示先替我问问岳总再给我回复,并随口提到最近好几家媒体想联系采访。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有些没底,因为作者如果愿意接受采访的话,估计媒体上已经出现相关报道了,不至于等到我们来发表访谈。

无奈之下只能先作两手打算:一边自己调查、一边等对方的回应。我赶紧找了一位实习生,请她把獐子岛过去两年股价涨跌转折点上的媒体报道及股价走势整理出来;然后上网下载了獐子岛从2006年上市至今的所有年报及招股说明书,做好了挑灯夜战看财报的准备。

因为时间有限,我不能象过去习惯的那样先分析财报数据的结构,再查看关键数据的历年变化及其间关联,只能直接查找分析关键数据,也算赌一赌运气。

 

此前在岳大攀的专栏文章中,首先引起我兴趣的是一个会计术语:“消耗性生物资产”。从文章中看,这一奇特的“生物资产”不但占了公司存货的90%以上,而且形成了公司资产负债结构中的最大“一坨”。

循着这条线索,我开始追寻公司年报中的相关数据:这“一坨”究竟是资产还是负债?如果是资产如何体现;如果是负债又是怎样形成的。

首先是从“资产”的角度——在多份券商研究报告里,我发现他们的估值模式均与这一“消耗性生物资产”规模密切相关,几乎是将其当作公司产品的投入成本,并以此来推算未来的产能和盈利增长;

其次是从“负债”的角度,如果该“生物资产”确实是公司最大的生产成本,那么公司的巨额负债在财务报表内理应流向此处,相关的抵押或信用担保也应以这一“生物资产”为标的。

然而在查询第一份年报数据时,我便意外地发现公司的主要抵押标的其实是“海域使用权”——也正是这个发现,让我做出了最终操作选题的决定。

由于时间有限,无法详细分析公司历年经营的数据变化,我只能单刀直入查询“非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来龙去脉及其与“海域使用权”的关系。

然而在连续数年的查询之后,我发现上市公司以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的规模不断跃升的同时,却没有任何体现这一“海域使用权”成本投入的数据(比如海域使用金)——看起来这就象一笔无本万利的圈海生意

然而这并不符合我所理解的公司经营常识,那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规模剧增的圈海权益背后,一定有某些被藏在小口袋里的财务成本被市场所忽略。

于是我跳过中间数年年报,直接查找公司上市时的招股说明书:按照过去查阅相关财报的经验,在公司上市前的招股说明书中,往往会对此类影响公司估值的关键概念做出详细解释。

在其中果然看到了有关海域使用权的定义以及海域使用金的总金额——与上市公司后来的融资规模完全不成比例。

此时我已经隐约感到所谓“消耗性生物资产”与海域使用权规模的同步扩张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会计处理手法,能使其达到“负债资产化”的目的。顺着招股书往后查阅,果然在2007年年报里看到了这一“负债资产化”的会计处理:将海域使用金纳入“消耗性生物资产”并带来当年管理费用的大幅下降。

而在其后我更看到上市公司在报表里将“海域使用金”悄悄塞进“应付账款”,最终使得这一成本在2011年之后彻底“失踪”的小动作;以及2012年开始出现的“冷水团”这一神秘概念……以及多个在数据与现象中与此相呼应的年报细节。

 

我在第二天一早发给编辑的邮件中写道:

“昨晚看到深夜终于把獐子岛2006年上市以来的年报全部梳了一遍,也彻底搞清楚了他们的玩法: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新会计准则中对生物资产资本化处理规定的漏洞,加上市场传统对海产品成本收益的计算习惯,做了一个长达数年,而且近乎无本万利的‘圈海游戏’——这个角度应该是至今为止所有财经媒体,包括国际和国内证券分析师们都没有看到的。”

收到邮件回复的编辑也很兴奋,一方面在当期选题讨论时为我争取好的版面,另一方面亦多方联系,替我寻找更多采访对象。

而我也在不断联系采访对象的同时,在年报中继续搜寻对这一关键判断的数据和现象印证:比如在圈海面积大幅扩张的同时,如果相应的苗种投放面积并未增加,那么在经营数据上必然会体现为亩产下降”——因为公司实际上只是把同样的产量平摊到更多养殖面积内。

这一数据果然得到了印证:自2011年开始,公司就因台风等原因出现亩产大幅下降的情况;而在查询公司对亩产下降的原因解释中,我又意外地接触到了2012年突然出现的冷水团概念。

此前我并未关注冷水团这一概念,因为公司要“制造亏损”,理由可以千奇百怪:比如在2011年年报中提出的棘皮动物爆发。我相信如果不是冷水团,那么这个所谓的棘皮动物也一样会在2014年制造出同样的灭绝效应

但是在查询过程中,我仍然为上市公司突然在2012年设计出这么一个冷水团的局而感到吃惊和好笑。以至于我在当天的微博中忍不住写下一个段子:

甲: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酷)

乙:谁来还?

甲:冷水团……(拜拜)

这个段子最终成为埋在报道中的一枚小小彩蛋,不知关注我微博的读者有谁发现了这个小插曲。

在被这一系列魔术般的会计处理手法“惊呆了”的同时,我专门查询了公司历年审计师事务所及负责会计师的变化——因为在两年前写“绿大地”上市造假的过程中,我就见识过此类神通广大的“明星会计师”的手法。

其间的变化颇耐人寻味:在负责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不断更名的同时,一两位关键的签字会计师名字却在公司年报中断续闪现。

从此前做“绿大地”及其审计会计师“华南第一所”鹏城会计师事务所被兼并的报道中,我预感到在獐子岛的背后,也会有一个同样精彩的“会计师故事”。但因为截稿时间关系,这条线索并未来得及充分追踪……

在周二晚上发出报道初稿后,周三上午收到编辑的回复,在对稿件表示满意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冷水团的概念是得到了中科院海洋所会议纪要背书的,而在我的报道中对这一神兵天降的冷水团冷嘲热讽,“万一真有冷水团怎么办?”

对此我的答复是:我们的分析只是证明公司需要一个意外损失来抹平前期的暗债,而冷水团则是最符合管理层要求的意外。同时我也认为,作为经济报道我们不应该陷入对气候变化等科学原理的技术分析,只需澄清公司有利益、有意图且“有证据”表明其在进行财务操纵即可。

 

但编辑对于这个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冷水团始终不放心,并主动为了找来了一大堆海洋科学研究专家的联系方式。于是在周三发稿日,我几乎大半天的功夫就用在跟各位专家联系了解冷水团的过程之中。

应该说这是整个调查采访过程中最让我感到挫败的一环:在搜索相关论文,并确定多位研究冷水团课题的专家后,一一电话联系的结果是专家们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出差,没有一位愿意回答我关于冷水团的提问。

直到联系最后一位专家,他在抱歉地表示因为马上要出门,不能回答我的问题时,有意无意地点了一句,他们是獐子岛十几年前的合作机构,现在獐子岛的合作机构已经换成海洋所了。

突然被点醒的我,才意识到原来出具会议纪要的中科院海洋所,居然是獐子岛的合作机构。我迅速登录海洋所的官方网站,并发现果然其中有着大量与獐子岛合作的简讯标题——只是内容已经全部被屏蔽了。

此时已经到了报道即将开印的最后时限,我只能把这一刚刚发现的信息补充到报道的结尾。

实际上,对于海洋所的会议纪要当时我已经有一个推测:因为在我看到的会议纪要内容中,实际上并无对冷水团与扇贝灭绝现象之间的因果说明,而只是描述了冷水团的变化现象。

我的猜测是,作为多年合作单位的海洋所,在被獐子岛要求出具相关科学证明时,明知不能以海洋所的声誉为其背书,又难以拒绝合作伙伴的要求(或者不知道会被纳入上市公司的亏损说明),于是出具了一份含糊其辞的会议纪要

然而这一“会议纪要”最终依然把中科院海洋所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多年累积的机构声誉搭了进去。而此后海洋所相关负责人出面否认会议纪要是为扇贝灭绝出具科学证明的说法,也进一步印证了我的推测。

关于这篇报道,我想补充的另一个主题,就是作为资本市场的关键“守门人”,负责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责任。

需要强调的是,自从2007年中国实施了以《国际会计准则》为规范的新会计准则后,会计准则就从过去刻板化的“操作格式”变成的对会计理念和原则的指导。

与此同时,会计师在具体审计案例中对相关规则的理解和阐释,也获得了很大的弹性空间——这些会计解释不但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中的数据和结构调整,更可能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盈亏表现和市场估值。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对于市场投资者、还是财经媒体记者而言,上市公司的审计会计师,都是守护他们的投资安全和报道真实性的“首席看门人”。而在过去多年中,我也从包括多位“四大”合伙人在内的许多资深会计师身上,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财务分析技巧和市场观察角度。

正因为如此,我在对会计师这个行业保持着高度尊敬的同时,对其中的个别“害群之马”尤感深恶痛绝:当他们在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帮助上市公司造假的时候,才是真正对市场规则和良知底线的挑战!

 

延伸阅读:

 

绿大地,黑账本

http://www.infzm.com/content/72847

 

华南第一所合并始末

http://www.infzm.com/content/79482

 

獐子岛自导自演“圈海”大戏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360

 

版权声明:本文系个人原创作品,首发于微信公号“乖乖老鼠的藏宝箱”(huanghe_news),未经本人授权,任何媒体与商业机构不得转载、发表本文,或将其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其他非商业性转载亦请保留本声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