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极拳练习中的“节节贯穿”与“层层松柔”

(2014-10-17 09:50:34)
标签:

健康

太极拳

节节贯穿

层层松柔

分类: 日知录

 

深圳天才太极院 黄河

 

前两日练剑时,无意中腰胯微转,此前一直很难发劲的“乌龙摆尾”居然一下劈出了风声——而过去即使用尽全力,也仍然感觉劲“憋”在身体内,根本运不到剑上去。

惊喜之余连日练习,渐渐领悟了劈剑发劲之诀窍,无它,唯松耳。

说松其实也非全部,因为此前也曾刻意在运剑时放松,但那种松实际上是“松空”:里边没有劲,一剑劈落感觉空空荡荡,全无着力之处。

而近日之松,更接近于某种“通”的感觉:腰胯之劲在劈剑之时,由背至肩,再传至肘腕,一个微小的动能在螺旋摆劈的传导过程中,被节节放大,至剑身时变成一股有落点的“整劲”。

那种感受就象甩鞭子的感受,在剑被“甩”出去的同时,在发劲瞬间的微微内收,下劈之劲和回拉之劲平衡,形成准确的“点”攻击——平衡点在手腕则为“点剑”,平衡点在肘部则为劈剑(这一点俺明显没有做到,只是想象中应当如此)。

再由此想到此前一直困扰俺的问题:太极拳理中强调的“节节贯穿”与“层层松柔”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在过去的理解中,一直认为“松柔”即是不用力,既然没有力,那么“贯穿”之劲从何而来?而如果要发出“贯穿”之力,那么“层层松柔”的练习又有何意义?

 

在经历了几年的太极拳练习之后,对于“劲”的产生略有体会(见前文《太极拳练习中的“形”与“劲”》)。其中一个深刻的感受是,随着发劲模式从原来的“手臂劲”变成“肩背劲”之后,才意识到原来普通人的发力模式是“努劲”而不是“发劲”。

这种“努劲”模式的一面,其实就是现代生理学中常说的“几头肌几头肌”收缩放松而形成的“用力”;但同时在常人的用力习惯中,由于对“几头肌”本身缺乏意识控制能力,因此往往会形成“局部用力,全身努劲”的发力习惯——那种咬牙切齿、全身紧崩、面红耳赤,最后打出一拳的发力模式,其实就是这种“努劲”。

在这一“努劲”模式下,80%以上的能量其实是浪费在跟发力根本没有关系的肌肉群紧张之中,而这些无效的肌肉群紧张,又反过来干扰甚至阻碍了有效发力肌肉群的效率。

 

而在太极拳练习中所追求的“层层松柔”,首先就是要把运动中不必要的非相关肌肉群放松下来,从意识上和本能上让每一招势中所动用到的肌肉群和无关肌肉群“隔离”,并尽量减少无关肌肉群的紧张消耗。

这种“能量隔离”,恰恰需要高度的意识放松状态:运动中用到的肌肉群,你不想它自然也会绷紧发力;而与动作无关的肌肉群,恰恰是因为“想得太多”(甚至下意识紧张)而陷入“努劲”状态。

从这个意义而言,太极拳所强调的“层层松柔”,就是为了在意识放松的状态下,通过反复的套路和招式训练,形成一套与普通人用力习惯不同的运动神经反馈模式:这也就是太极拳家们常说的“换劲”过程:把原来“努劲”的动作本能,改变为“松沉虚灵”的运劲模式。

 

只有在“层层松柔”初具基础之后,才能谈得上“节节贯穿”的练习。一个一动则全身努劲的练习者,在传统说法中就叫“三节不明、虚实不清”,远远谈不上什么运劲的技巧。

而在初具松柔(尤其是意识放松)基础后,“节节贯穿”的要旨,在于通过人体筋键和关节的微妙调整,为新的发劲模式建立身体结构基础。

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在长期的“努劲”发力习惯下,人体原有的关节和筋键并不适合“太极劲”的发力与传导。而太极拳的套路和基本功练习,正是在长期训练过程上,点点滴滴改变身体结构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初学时不容易感受到,只有在积累到一定时间后,身体结构才会出现明显的“质变”:这一阶段在传统训练中被称为“抻筋拨骨”,在此阶段的练习过程中,练习者能明显听见各关节骨胳的脆响,而随着各个关节的陆续“打通”,其劲力运用会出现明显变化,从过去的“胳膊劲”变成“肩背劲”,再到“丹田劲”。

从我自己的感受而言,上半身肩关节最难“通”;下半身则早期是胯,后期是踝——直到不久前俺才开始听见踝骨脆响,而一旦打通之后,整个下盘劲则可直落涌泉,不象以前老憋在腿上。

 

只有在三节之劲打通之后,才谈得以“以丹田为核心”的整劲训练,以及“节节贯穿”的发劲模式,此是后话不提。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非职务原创作品,未经本人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因研究探讨需要转载,亦请注明出处并保留本声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