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十二岁
秋季开学天天上初中。学校离家不远,是寄宿的。学校规定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家长不许探望,怕干扰孩子的学习,还专门为此开了会。我忍过了前面几天,到了第四天我实在忍不住了,跑到学校外面的小马路上去等着,希望能碰到他。因为事先没约好,我足足等了两个钟头也没看到他。闷闷地走回家里,心里颇有失落感。
就在这个时候,电话铃响了起来,是天天打来的。我真是喜出望外!他在吵杂声很大的公用电话里第一句话就是:“妈妈你想我了吧?”一语命中了我的心思。放下电话我激动地飞奔到他的学校门口。
再见到孩子,那种感觉真像是失而复得。这时候即使他再烦你吧,你大概也会感激他的。其实孩子才离开三四天,这三四天竟然那么漫长!我想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老话,人家古人说得就是有道理。
随后我每天都在放学的时候到天天学校外面的小马路上去等他,只为了看一看他,跟他聊会儿天。我的举动竟让他的同样也是住校的同学羡慕不已。他们问天天:“你妈是做什么的?”我儿回答:“我妈是扫大街的。”同学又问:“那你爸呢?”我儿回答:“我爸是收废品的。”回来还特别得意地告诉我。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说,他说:“多酷啊!”
我听得心里竟然美死了。
亲子之情并不都是这般的日常与琐细,某些时候也会升华,灼灼其华。有一天天天在报纸上看到某地某医院换错了孩子的报道,他郑重其事地问我:“妈妈,假如我被抱错了你还会去换吗?”我说:“不会。”他又问:“你不要把自己亲生的孩子换回来吗?”我说:“假如那个孩子愿意我就把他也接回来。”他说:“只能要一个呢?”我说:“要你!”他追问我:“那一个可是你亲生的呀!”我说:“你见谁家猫狗是主人亲生的,不也一样挺亲的吗?”他终于放下心来,扑在我身上,一往情深地说:“假如我的亲爸爸是个亿万富翁我也不要他,我就跟着你,我只要你!”
天天十四岁
十四岁的天天很有思想。假如不是经他提醒,我恐怕一辈子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做的最不尊重他人意愿的一件事就是生了一个孩子。所以我和天天只要看见电视里说什么“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之类的话,总是忍不住要相视一笑,他的笑里有半真半假的怨恨,我的笑里有半假半真的愧疚。天天还说:“如果生我之前你问问我,我肯定不要出生。”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 ”苦恼的是决断不了人生后面的问题,而我儿天才地把人生的烦恼喜乐一把推到了零状态。
如果做父母要领资格证书,没准我就是那领不着执照的。我对孩子就像歌里唱的总是心太软,什么事情本能地会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于是宽容多了严格少了。比如孩子刚上小学作业做不完,我会昏了头模仿了笔迹替他做。事情过后其实孩子也未必领情,而且他会由此不再惧怕我,因为我是他的一个同谋,家长的那点子了不起的权威性就在这样一次次的助人为乐的活动中丧失殆尽。我的体会是,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自然没有办法跟着他一辈子,所以我只能承认我做错了。
天天不是学校认为的好学生,一个班四十来个人如果按分数排队,我想站在前面大概要踮起脚尖眺望才能看得见他。但天天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孩子,从小学到现在每个周末他都不用去上这样和那样的班;他自愿学习围棋、书法、黑管等等,全部中途放弃;他没有因为考不及格受过责骂;他可以在父母的钱包里取他需要的零花钱,拿到他认为够了为止……我知道像天天这样的生活方式会让全国多少小朋友心生羡慕,不过我不知道对出生持否定态度的天天对此有多大的幸福感?有一天他躺在床上很苦恼,他说老师让写成长的烦恼,比如家长的不理解等等,他叹着气说:“我最大的烦恼就是没有烦恼。”
天天极富幽默感,常有意外的妙语。有一次我妈妈对我说要多睡觉,否则眼睛无神。天天接嘴道:“哈哈,我外婆是个无神论者!”某一天天天对我说:“一个孩子至少有三个名字,父母叫他小名是正常说话,叫他大名就是要骂他了,叫他小名之外的名字就是想跟他亲近,而你给我起的第三种名字特别多。”说到这里他超甜蜜地朝我一笑,真是直甜蜜到我的心里去。
在我眼里天天是一个我学习的对象,他爱好电脑、汽车、篮球等等,都是我不懂的。想到自己老了之后坐在家里还能听到年轻人谈论一些我闻所未闻的事情我就会满心欢喜。还有,前不久天天突然开始写作,他起笔一写居然吓了我一跳。因为是自己的儿子我就不在这儿夸他了,总之让我很震动。我目睹了一个错别字连篇的人居然也能妙笔生花,而且,写作在他那儿轻松得就像打电玩一样。我把这事告诉了一位著名作家,我对她说:“连我家狗随便一写都那么好,你们出这么大名多不容易啊!”我的朋友马上说:“向年轻同志学习!”
面对这么一个孩子,我好像从来也没有过望子成龙的心。生活是他自己的生活,我觉得不应该替他规划得太具体,太刻板。我当然清楚有一天他要为他的散漫付点代价,说不定会有一个困难的阶段需要面对。不过我也并不十分替他担心。比之众多的同龄孩子,天天可以说受到的是比“应试教育”更好的“素质教育”。这一点是足可以令我放心的。更多的时候我把他看作是一个朋友,我们在一起共度一段快乐的好时光。
2005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