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杠杆在运动中的应用

(2009-04-13 19:46:53)
标签:

高尔夫

力臂

力点

杠杆

阻力

速度

分类: 知识学习

最近学习了很多与运动有关的知识,不敢说懂了通了,起码涉及到运动方面的概念时,不致糊涂。有人说咱们这些人“热情有加,底蕴不足”,“热情有加”,不敢苟同,自娱自乐而已,至于“底蕴不足”,咱承认,数理知识确实差劲,好在有书对照,开卷有益,乐趣。咱不是传教士,也不是学者专家,更不是先知先觉,再说咱不对人指手划脚,最多自言自语一番,因此大可不必把某些人的冷言冷语当回事,一直向前走路好啦。

直线、斜抛、圆周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和动量守恒、功能关系,转动定律和动量矩守恒,流体力学等等所涉及的内容,是定量分析运动动作时使用的数理知识,一般爱好者可不涉猎,但是杠杆原理及其应用,对学习、理解高尔夫挥杆却有很大的帮助。

周易博士布置的作业一直未完成,上次只是介绍了重心和平衡,本文继续抄抄书,复习一下杠杆的基础知识并与人体运动相结合做一些简单应用介绍。过往朋友天生具备这些知识并不喜看人抄书的,读到这儿关闭页面,免得浪费宝贵时间。如果和我一样,将杠杆知识忘得差不多了,咱们做一次同学,一道温温故,而后知新。

 

杠杆的概念

一根直棒或弯棒,在力的作用下,绕一固定点(支点)或固定轴(支轴)转动,克服一个阻力做功,这根棒叫做杠杆。在人体中,骨在肌肉拉力作用下能够绕关节转动并克服阻力做功,叫骨杠杆。

杠杆有三个点:力点、支点和阻力点,还涉及到力臂、阻力臂、力矩和阻力矩等概念。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在骨杠杆上是关节中心。

力点:动力作用点叫力点,在骨杠杆上是肌肉附着于骨上的动点。

阻力点:阻力作用点叫阻力点,在骨杠杆上是阻力或是运动环节的重力(空手时),或是其他物体的阻力,或是对抗肌的张力。不管有几种阻力,它们在杠杆上的阻力点只能用一个点来表示,即全部阻力的合力作用点。

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力臂。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阻力臂。

力矩:力和力臂的乘积。力矩决定力对物体的转动作用大小,设M代表力矩,F代表力,d代表力臂,力矩公式如下:

M=Fd

阻力矩: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叫阻力矩。设M R代表阻力矩,R代表阻力,d R代表阻力臂,阻力矩公式如下:

M R=RdR

习惯上把顺时针方向的力矩规定为正力矩,把逆时针方向的力矩规定为负力矩。规定正负以后,几个力矩的合力情况就可以用它们的代数和来计算。

杠杆的分类

根据杠杆上三个点的位置关系,杠杆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类杠杆叫平衡杠杆,支点在力点与阻力点中间,例如天秤、跷跷板,人体中这类杠杆较少。颅和脊柱的连接算一个,支点位于寰枕关节的额状轴上,力点在支点的后方(斜方肌、颈肌的作用点),阻力点(头的重心)位于支点的前方。

第一类杠杆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力和平衡力,支点可以靠近力点,也可以靠近阻力点,除有平衡作用外,又具有增大速度和幅度(支点靠近力点)的作用,并且有省力(支点靠近阻力点)的作用。

第二类杠杆叫省力杠杆,阻力点在力点和支点的中间,例如手推的独轮车、把一端插在地上向上撬动重物的撬棒等。人体中这类杠杆也较少,站立时提踵,以跖趾关节为支点,人体重力通过距骨体向下,位于支点和力点(小腿三头肌在跟骨上的止点)的中间。

这类杠杆因为阻力点在中间,阻力臂始终小于力臂,所以用较小的力就能克服较大的阻力,故称省力杠杆。

第三类杠杆叫速度杠杆,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如镊子等。这类杠杆在人体上最为普遍。例如肱二头肌屈前臂的动作,支点在肘关节中心,力点(肱二头肌在桡骨粗隆上的止点)在支点和阻力点的中间。又如三角肌外展上臂的动作,支点在肩关节中心,力点(三角肌在肱骨上的止点)在支点和阻力点(手臂重心)中间。

这类杠杆因为力点在中间,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一定要用较大的力才能克服较小的阻力,不能省力,但可使阻力点移动的速度和幅度增大而获得速度,故称速度杠杆。

由此可见,利用杠杆省力不省功,省力则失速度(或幅度),得到速度(或幅度)则费力,这是机械学中的等功原理。

杠杆原理及其应用

不论哪一类型的杠杆,当力矩等于阻力矩时,它就平衡。这就是杠杆原理,可用公式来表示:

M=MR

即:F(力)×d(力臂)=R(阻力)×dR(阻力臂)

即: F/R=d R/d

当杠杆作匀速转动时,它处于动态平衡中。当杠杆任意转过一个角度时,力点移动的距离S、阻力点移动的距离SR与力臂、阻力臂之间有以下的比例关系:

SR/S=d R/d=F/R

又因为阻力点和力点移动的时间总是相同,所以阻力点移动的速度VR、力点移动的速度V和阻力点移动的距离SR、力点移动的距离S之间有下面的比例关系:

VR/V=SR/S

把上述几个比例关系综合起来,就得出杠杆原理及其应用公式:

F/R= d R/d= SR/S= VR/V

在运动中,杠杆原理的应用如下。

1、省力,从公式中知道,要使动力F小(省力),则要使阻力R也小,阻力臂d R缩短(成正比),或者使力臂d增大(成反比)。阻力小就省力。

力臂长能省力,例如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跷跷板,小孩要想和大人平衡,他就必须坐在离转轴较远的地方,即利用增长力臂省力的道理。

虽然在人体杠杆中,肌拉力的力臂一般都很短,但仍然能通过一系列方法得到增大。如通过肌肉在骨上附着点的隆起、突出等来增加力臂,骨的形态也会影响肌肉的力臂等等,就不展开说了,这是骨骼、肌肉的生长状况本身来改善的,锻练可增大肌肉的力臂,改善肌肉的发力条件。

缩短阻力臂同增大力臂一样省力,例如提起重物时,让重物越靠近身体,就越省力。

2、获得速度,许多动作不要求省力,而要求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和运动幅度,例如投掷、踢球、挥拍击球等,高尔夫挥杆也如此。根据前面的公式,要使阻力点移动距离SR大和阻力点移动速度VR大,就要增大阻力臂(正比关系),缩小力臂(反比关系)。

虽然人体杠杆中大多数是第三类杠杆,有利于获得速度,但是在运动中,为了获得更大的速度,需要使几个环节组成一个长的杠杆臂,这就要求肢体伸展,如掷铁饼时,手臂就要伸展;有时甚至要求附加阻力臂,如在棒球、曲棍球、链球等项目中,球棒、球棍和链索等延长了人体手臂,使阻力臂变长。高尔夫挥杆中球杆也是一个附加的阻力臂。

       3、训练力量,阻力臂增加后使阻力点移动的距离和速度都增大了,但也要求动力增大。因此在力量训练中,除使用增大阻力的方法外,还使用增加阻力臂的方法。例如仰卧起坐是训练腹肌力量的练习,可有三种姿势:将手放在体侧、胸前和枕在头后的姿势,手枕在在头后的姿势,重力矩最大(因阻力臂增大),所以腹肌的负担量最大。同理,仰卧举腿时,直腿的阻力臂就比屈腿大,因此髂腰肌的负担量也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