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传统是现代人的解读
(2021-12-24 17:12:55)
标签:
礼记理雅格孔子论语和为贵 |
分类: 翻译杂谈 |
昨天,省译协的领导安排我译个材料,其中涉及“礼之用,和为贵”。
此句出自《论语·学而篇》。一般来讲,“和”寓意“和谐”,比如有人将“和为贵”解为“以和谐为贵”,李炳南持有这一观点:礼的用处就在于和谐,以和谐为贵。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理解的。还有人理解为“和顺”。而朱子解释为“和者,从容不迫之意”。
这就是古文外译的难点所在,汉语能表词达意外语,但外语很难表词达意汉语,而且前提还得是中国人对汉语的句子要有准确理解,可是很多古文没有标准的解读,因为当时说话的人没有告诉或解释其本意是什么,孔子没有讲,或者讲了,其弟子没有记录,也没有解释,他们是明白的,后人只能靠后人的理解各取所需了,因为好像都有道理,莫衷一是。
何谓“和谐”?有人解读为要体现尊卑,又不能太繁复,能让人接受,不至于感到厌烦,视之为一种负担;或不同地位的礼遇不能差距太大。总之,“和”者“和谐”之谓也。有规矩,大家还能接受,于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其乐融融。
好在我不会到网上一搜就译。我查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6月)。他的解释是“礼的作用,是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正文P11)。“恰当”而非“和谐”也。
尽管二者的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我觉得“恰当”更恰当,它体现的是一种分寸感,而“和谐”似乎没有原则,规则比较模糊。杨先生注释道,《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又举《说文》云:“和今言适当,言恰当,言恰到好处。”信矣!
于是,我将“礼之用,和为贵”译为:
The role of etiquette is to do everything properly.
何为“礼”?
杨先生说:“《论语》中‘礼’字出现75次,其中不见孔子对‘礼’下任何较有概括性的定义。”(P22)朱子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这个“礼”实际上反映的是天理,所以《礼记·乐记》说“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不是人为的,而是自然的秩序,我们遵守自然的秩序就是符合礼,它体现为“人事之仪则”,即人与人之间待人、处事、接物时所遵守的礼仪和规则。当然,这里面就有扯淡的成份。我给你下跪、磕头就是天之道,就是应该的?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根本没有人人生而平等的概念(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从人一诞生,它就用一个宏大的圈套把人套住了。
跪拜礼是类似动物的表示认输和臣服的肢体语言,人类毕竟是动物,尽管平时人们看《动物世界》的片子不会想到拍摄的是自己的事(我到觉得有必要以人为主角拍摄一集《动物世界》,让人看看人是如何危害地球的),但有些动物性还是残存了下来。“我们享有与其他灵长类相同的基本的臣服模式……蹲姿已发展至趴在地上的五体投地。强度较低的程式化动作有跪拜礼、鞠躬礼和屈膝礼。”(德斯蒙德·莫利斯,何道宽译,《裸猿》,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4月,P154)。
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子扯大旗做虎皮是为了让人屈从于一种礼乐制度,英国动物学家莫利斯从动物性讲解人的礼仪,是为了说明人类是没毛的猿。不管怎么说,礼总归要具体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本着人人平等的原则,礼应该是在平等、尊重基础上恰如其分的。当然,孔子的礼是不讲平等和尊重的,但同样需要恰如其分,磕头也就罢了,不磕出血来不算磕;喝酒也就罢了,不一口闷不算喝,那就过分了。从这个角度讲,杨先生的“恰当”是对的。
“礼”我译为etiquette,偏重于人与人之间相处之礼。我知道理雅格(James Legge)将《礼记》译为Li Chi: Book of Rites,他用的是rite,但这个词侧重于宗教仪式,这从他的副标题中可见一斑:
An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Ceremonial Usages, Religious Creeds,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有人在译“礼之用,和为贵”时用了rites,大概是受此影响。
The objective of performing rites is to secure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Revisited(论语诠解),
Nishan
Press(尼山书屋),
2016, P12
不但用了rites,还取“和”为“和谐”。
博文发表后,台湾赖教授指出,应该从“礼者,天地之序也”的角度加以翻译,即礼是social order,而不是etiquette,而且建议“适当地”译为appropriately,而不是properly。或许从《礼记》的角度讲,这才是正确的理解和翻译。
可是,此处的“礼”就是《礼记》所说的“礼”吗?《论语》中75个“礼”是一个意思吗?还是一笔糊涂账。
作为万世之师的孔子,终究没有留下解释自己言行的教案。再加上统治者远近数次的焚书坑儒,传统文化已经断了。所谓传统,都是后来人的解读,解读得莫衷一是,解读得需要读者自己取舍。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