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诗歌翻译忠实 |
分类: 翻译杂谈 |
在文学翻译界有一个奇怪的理念,比如“文学翻译可以对原文的元素有意放大或缩小,效果好就行”“为了求美,可以放弃信”或“文学上,美的价值大于信”。这种理念不但在文学翻译界泛滥,很多编辑或普遍读者也持类似的观点,比如“读起来看不出是外国人写的”或“为了吸引读者,译者可以适当地发挥”。甚至文学作品译者也有这种想法,翻译法国小说的郑永慧在其《往事》一文中曾经说过:“我特别崇拜那些译笔流畅,读起来好像在读中国作品,毫无翻译痕迹的翻译家。”(枊鸣九等著,郭凤岭编,《译书记》,金城出版社,p16)。如果说中国的小说写得跟外国人写的一样,那是说不好;为什么外国的书译得跟中国人写的一样就成了好的标准?
这都是让“信达雅”害的。有读者说:信达雅又背锅了,我认为不是背锅,而是罪魁祸首。它给人的感觉似乎“雅”才是最高境界。但《英国史》的译者钱端升在译者序中说:“译书者的两大责任,一为忠实,又一为通顺,至于文章格调之宛如原著已是一种应有而不易有的奢侈品。我的首要的关心在忠实。”(屈勒味林,钱端升译,《英国史》,红旗出版社,pp2-3)
宋德利在其《译心:我的翻译三宗罪》(金城出版社)中,列举自己的翻译实例,其中的排句法(p135)讲到一例:
The cicada is stilled, the chorus of the cricket and katydid diminished.
寒蝉声噤,蟋蟀低鸣,螽斯微吟。
这句话出自H. 勃兰特的《秋》。其实作者Hal Borland应该译为哈尔·博兰,说明宋先生在人名翻译上不专业,至少不知道应该先查阅新华社人名词典;而且外国人的姓名译成中文不能一半英文一半中文;另外,该文的英文标题是Sweet September,“甜美的九月”之意,也就是说,作者抒发的是对于九月的感受,而不是写“秋”。因为我在作者的书中只看到了这句英文,以及书后附的宋先生的中文译文,不妨先琢磨一下这一句如何译好。
首先推敲一下“寒蝉”。寒蝉是蝉的一种,较一般的蝉体小,青赤色,分布于中国的台湾和大陆、日本和韩国,成虫每年于6至11月出没,8至10月活跃。《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通常阳历的8、9、10月为秋季(不用农历乃是需要对应外国的月份),而孟秋是秋季的第一个月,即8月,而根据宋先生附录的译文(p161),时值9月,即到了仲秋,此时蝉就不叫了。想必勃兰特说的这种蝉不是寒蝉,而是普通的蝉。因此,这里译为“寒蝉”值得商榷。
若是取意天冷时不再叫或叫声很低的蝉,9月也不算很冷,而且“噤”给人的感觉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不敢出声,成语“噤若寒蝉”是也,而《秋》中的蝉不叫是感受到了秋天的冷意而闭口不叫,还是那会没叫,外国蝉的事说不准。尽管作者写的是散文,但我觉得作者的思维没有那么复杂,不妨就将cicada is stilled理解为“普通的蝉不叫了”,译为“蝉声静”,若想带点诗意的话,译为“秋蝉俱寂”也可。
再看后半句。宋先生将diminish分别译为“低鸣”和“微吟”。“鸣”和“吟”没有问题,由张载《七哀》诗之二:“仰听离鸿鸣,俯闻蜻蛚吟”可知。“吟”指的是动物的啼叫。只是宋先生顾了diminish,却忽略了chorus。chorus指的是蟋蟀和螽斯(纺织娘)同时鸣叫,句子的主谓语为the chorus diminished,是合鸣变弱了,而不是各自鸣、吟变弱了。分成两句译,感觉跟“寒蝉声噤”形成排列句,似乎句式优美,但它不再忠于作者了,这是典型的为了雅而失信的翻译,不足取也。其实,实实在在地译没有什么不好的:“蟋蟀和螽斯的合鸣也变得低微”,或“蟋蟀和螽斯开始小声合奏”。
我试着将“秋蝉俱寂,蟋蟀和螽斯的合鸣亦是低微”代入《秋》的中文译文,毫无违合感。外国作者的描述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中国诗词作者脑中那般的如诗如画,他们的平常描述未必非要采用四字格或对仗工整才行,文学译者往往受中国诗词的影响,而一味地求美求雅,且不说用中国诗词美翻译外国散文恰不恰当,但就美来说,中国诗词美只是美的一种,平铺直叙也可以很美。
总之,外国作者的散文不太可能用中国文人的句式来表达,即使有人译成了诗词风格的句子,而且恰到好处,那也是碰巧而已。
在阅读宋先生的这段译文(如下)时,我总感觉别扭,一时又不知道哪里有问题:
九月之夜,凉爽清闲。冷血动物生机盎然,而那些靠太阳施恩才能生存的热血动物,生命之钟却已迟缓下来。寒蝉声噤,蟋蟀低鸣,螽斯微吟。它们若逞强齐声鸣噪,也只能像残弓败弦般胡拨乱奏。
(宋德利,译心:我的翻译三宗罪,金城出版社,p161)
于是找到它的英文原文,一读之下,发现宋先生的错译不止于“寒蝉”一句。
首先,他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冷血、温血动物正好颠倒了,这属于硬伤;(1)warm-blooded译成了“热血的”,而描述动物时一般译为“温血的”。(2)warm-blooded creatures是“温血动物”,译成了“冷血动物”,(3)cold-blooded insects是“冷血昆虫”,却译成了“热血动物”;而(4)the crisp, cool nights译成了“凉爽清闲”,crisp有“清爽、凉爽”之意,而cool有“干冷”之意,合起来就是“凉爽”,没有“清闲”的意思;(5)“冷血动物”与“生机盎然”也不搭配,invigorating表示温血动物在凉爽的夜间精神振奋,十分活跃;(6)at the mercy of the sun译成“靠太阳施恩才能生存的”也不太合适,其实,这里完全可以照实里说,译为“靠晒太阳调节体温的”;(7)rash表示“一下子出现令人不快的事”,虽说昆虫“齐声鸣噪”,但看不出有“逞强”之意;(8)这种令人不快到什么程度呢?作者用了一个比喻a fiddler drawing a worn bow across fraying strings,那就是一个小提琴手用磨损了的旧弓慢慢地拉过破弦,破了音了,自然刺耳。另外,不好想象“残弓败弦”是什么样的,应是从“残花败柳”处得来;(9)而这里作者用的drawing,表示是“拉”,而没有“拨弦”之意;因此,“胡拨乱奏”就跟拉小提琴没有关系了。四字格对宋先生的影响可见一斑,只不过又是一处败笔。
据我观察,很难说很多人的文学翻译之“不信”是有意为之,更多地似乎是根本没有理解原作的意思,还得翻译,怎么办?只好自己胡猜乱想,应付了之。即便作者健在,译者也懒得问,或想不到可以询问一下作者。我几乎没有读过哪位文学译者写文描述与作者的交流,但读过某译者以没有问作者为荣的文章。我妄自揣测,是不是翻译文学作品的译者认为问作者丢人?
任何不以准确为目的的翻译都是耍流氓。文学翻译亦不例外;否则,那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要知道,读者想读的是作者的意思,不是译者理解的意思,更不是编辑理解的意思。
近日,译书时我就碰到一段诗:
-Callum Williams, The Classical School, The Economist, p26
骄傲与奢侈已经日益减少,
众蜂便不再到大海上飘摇。
不单是商号,而且所有公司,
现已将工场作坊全部关闭。
各行与各业无不弃绝扯谎……
-伯纳德·曼德维尔,肖聿译,《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1日第1版,p26
-B. 曼德维尔,肖聿译,《蜜蜂的寓言》(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9年4月第1版,p26
骄傲与奢侈已经越来越稀缺,
众蜂再也无须到大海上受苦。
不仅是商号,而且全部公司,
如今已让工场作坊歇业停顿。
各行与各业全都厌恶欺诈……
-伯纳德·曼德维尔,刘霈译,《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华文出版社,2019年9月第1版,pp16-17
从中也能看出出版时间按年份的排序。具体到这几句,英文诗是这样排列的:
As Pride and Luxury decrease,
So by degrees they leave the Seas,
Not Merchants now; but Companies
Remove whole Manufacturies.
All Arts and Crafts neglected lie;
在分析以前,有必要介绍一下引用者引用的前提语境:因为看不惯蜂巢的邪恶,“恶棍”现身,他们发誓要“清除欺诈的喧嚣蜂巢”。结果,蜜蜂的道德水平提升,不再那么自私,但对经济的影响却是毁灭性的。随之引用这5句诗。
第一句As Pride and Luxury decrease:因为恶棍要提高整个蜂巢的道德水平,不讲道德而致富的富人受到了打压,甚至没收了财产,他们无法继续炫富和骄奢淫逸,因此,pride不能理解为“骄傲”,尽管富人感觉挺骄傲,但这里最好理解为“自我夸耀”,人前显富吗。“对于大多数富人来说,富有的主要乐趣在于可以炫富”(Adam Smith, The Wealth of Nations, The Modern Library, p198);luxury不能仅理解为“奢侈”,应该具体些,“奢侈生活”或“奢侈消费”。
第二句So by degrees they leave the Seas:by degrees好理解,“渐渐地”;难题是leave the seas。根据我跟引用者和外国朋友的探讨,这是一个比喻(it is a figure of speech),在这个语境下,它的意思是The rich stop trying to earn money,即富人们不再想方设法赚钱,而不是“不再到大海上飘摇”,更不是“无须到大海上受苦”。要知道,他们又不是海盗。
第三句Not Merchants now:这句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接着第二句的,即富人不想赚钱了,商人也不再逐利,也可以理解成跟第三句关联,即公司关闭了工厂,商人开始停业。但不能理解为not…but结构,那样的话,意思就成了“不是A,而是B”。总之,商人也不忙活赚钱了。但我看英文原文,此句后面是分号,想必是接第二句意思的。所以,译为“不单是商号,而且所有公司”“不仅是商号,而且全部公司”就不对,两位译者理解成了not only…but also了。而且看出后面的译者参考了前面译者的译文。
第四句but Companies Remove whole Manufactories:remove在此的意思是shut down/close down。意思是“公司关闭了所有的工厂”。
第五句All Arts and Crafts neglected lie:这里的Arts and Crafts不是“各行各业”,也不是“手工艺”,而是制造业("Arts and crafts" means "manufacturing" in this context. I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neglected是过去分词后置,修饰前面的名词Arts and Crafts,而lie是谓语,表示处于某种状态(to be, remain or be kept in a particular state),因此,neglected lie表示“这种被忽视的状态一直存在”,不能理解成“弃绝扯谎”或“厌恶欺诈”,it just means "neglect",也就是说他们不再经营,开始对其他事情更感兴趣,即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neglected。
综观两位译者的翻译,尽管每一句多多少少都有问题,但错得离谱的有二:
leave the Seas跟“海”没有关系;若非要找点关系,我到觉得把seas理解成“商海”能讲得通;
neglected lie跟“撒谎”没有关系。
此诗的古文味道很浓(it's very archaic English),单从字面上理解肯定行不通,从两位译者的译文读不通不难看出这一点。这是没有理解还要译的典型例子,既不美,更不信。
我必须要译,基于上述理解,我试着翻译如下:
随着自我夸耀和奢侈消费的减少,
渐渐地,他们不再为钱奔忙,
商人现在也不再逐利;
公司则关闭了所有的工厂。
制造业被冷落一旁。
说实话,不跟英文诗一样押韵。但正如钱端升说的:“我的首要的关心在忠实。”
这种全军覆灭的译文并不少见,且不仅见于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