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制徽章到卖鞋的Zappos.com(B2)

标签:
邮购谢家华美捷步卖鞋网站 |
分类: 翻译杂谈 |
今晨得知美国华裔企业家谢家华(Tony Hsieh,Dec 12,1973 -
Nov 27,
2020)不幸离世,9岁开始创业,23岁卖网站得2000万,25岁卖公司得2.65亿,后创办卖鞋网站“美捷步”,36岁将网站以12亿美元卖给亚马逊(2009年),乐善好施,去世时47岁。其英文自传叫Delivering
Happiness(传递幸福),可中文版译成了《三双鞋》,高下立判。
以为悼。
2020.12.2
几年前,翻译Understanding Business, by Nickles, McHuhh, and McHugh(认识商业,尼克尔斯、麦克修和麦克修 著)第10版时,第15章的开篇故事讲的是谢家华,英文名Tony Hsieh。1998年,25岁的谢家华将与他人联合创立的LinkExchange公司以2.65亿美元卖给微软,1999年以顾问和投资人的身份加入Zappos公司,最终成为其CEO。因为在外国人写的教材中很少看到华人或华裔的面孔,所以,对他印象很深。
其实,在中文版《认识商业》中,谢家华的故事是在第14章,因为前面有一章Dealing with Union and Employee - Management Issues的内容太过美国化,比如工会,中国没用,就不必翻译了。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猜度,但还会有其他的理由吗?别看都叫工会,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无产阶级的橘怎能学资产阶级的枳?
其他类似的情况是在教材中删掉有关法律的章节,可能是因为觉得美国的法律不适合中国,因此没有学习的必要。其实,学习美国人如何立法,保护商业环境,鼓励竞争;如何保护又限制社会组织,如工会;如何保护企业的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比如员工、经理人;如何避免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恰恰是中国人最需要学习的地方。营销方法固然重要,但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商业环境则更为重要,删除等于连取长补短的机会也没有了。
一
到了翻译Marketing, by Kerin and Hartley(市场营销,凯林和哈特利 著)13版时,第9章的开篇故事讲的又是谢家华。只是这次的角度不同,而且我在翻译上碰到一个一时难以准确表述的词组。
Tony Hsieh showed signs of being an entrepreneur early in life. In middle school he started a mail-order pin-on button-making business, in high school he developed soft-ware for filling out forms on a computer, and in college he sold pizzas out of his dorm room. Now he’s running the extraordinarily entrepreneurial online shoe retailer Zappos.com!
这个词组就是上文中的a mail-order pin-on button-making business,其实是一串定语修饰一个名词business。它可以分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搞清楚了,整体的意思就明白了:
mail-order
pin-on button
button-making
business
Business好理解,“生意”或“企业”。鉴于当时谢家华上初中,可能大概或许不会成立一家企业,因此取“生意”之意。
mail-order也好理解,就是原先互联网不发达时我们常说的“邮购”,当然不是通过电子邮件,因为作者用的是mail,而不是email,是那种传统的写信邮购。现在我们常说“网购”,交流或定货已经不用写信了,全部在网上交流,再通过快递或物流公司寄到家。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区分mail和email。若是单独译mail时,尽管译为“邮件”也不算错,但最好还是译为“信件”;但若和email同时出现,更要译成“信件”,以示区别,因为在这个电子邮件盛行的时代,“邮件”不再单指“信件”,而是包含了“信件”和“电子邮件”两种含义,而且一说“邮件”,很容易让人想到“电子邮件”。
mail单独出现,指的是“邮寄问卷调查”:
(1)The instructor says the term project must involve a mail survey of a sample of students, and the written report with the survey results must be submitted by the end of the 11-week quarter. (Marketing, 13e, by Kerin and Hartley, P44)
参考译文:导师说学期研究课题必须包含一个以信件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记录有调查结果的书面报告必须在11周的学期末提交。
(2)Mail surveys are usually biased because those most likely to respond have had especially positive or negative experiences with the product or brand.
参考译文:邮寄问卷调查法通常会有偏差,因为最可能回信的通常是体验过该产品或服务之后给好评或给差评的人。
mail和email同时出现,不难看出email归属网络调研法:
(3)Idea evaluation methods often involve conventional questionnaires using personal, mail, telephone, fax, and online (e-mail or Internet) surveys of a large sample of past, present, or prospective consumers.(Marketing, 13e, by Kerin and Hartley, P216)
参考译文:创意评价法通常包含传统的问卷调查,无非是采用个人访谈、信件、电话、传真和在线调查(电子邮件或互联网)的方式,选择一个过去、现在或潜在消费者的大样本展开调查。
那么,什么是pin-on button-making?
根据我的理解,这个词组可分解成pin-on button和button-making。一般来说,button(钮扣)跟pin(大头针,别针)组合在一起会是什么东西?
若是让你看照片或实物,估计好多东西好多人都认识,并能叫上名字来。但要是对其对应的英文名称不熟悉的话,只是看英文还真一时说不准是什么东西。
没有办法,只好求助在外国好使而在中国不好使的那个著名的搜索引擎了。
输入“pin-on button”,能够说明问题的内容很少,但看其结果中的图片,是一些圆形的物品,和“钮扣”没有关系,似乎能看到别针。
关键是我对于pin-on button没有概念,并不确信就是这些东西。没有办法,只好问作者了,要求最好给个图片。至少我要确定是什么物品再说。作者的回复很简单:
Good
question!
并给我发来了图片,如下:
二
这也叫好问题,对于Hartley先生来说,这就是一个常识,谢谢鼓励。但翻译的困难和魅力也就在这里。不管怎么说,我确定pin-on button是什么东西了。
pin-on解决了,就是“用别针别住”的意思,button背面是别针,用来关到物品上。紧接着的问题就是button叫什么?
不能不说现代的社交媒体确实神速,我把Hartley先生发我的图片发到群里,询问叫什么,不一会就得到了一堆答案,比较靠谱的有:胸章、徽章、纪念章、团体徽……译者的一大难题就是选择最恰当的用词。同样一个词,大陆一个叫法,台湾一个叫法,香港一个叫法,大陆的不同学者甚至不同的译者各有各的叫法,比如北京的学者不同于上海的学者,到了贵州,可能又是另一个说法……
曾记得我在翻译某心理学著作时,曾求助于某个心理学群,尽管某人也给出了解释,但紧接着说了一句话,让我有点气不过:不是专业人士就是翻译不了专业书。我就说:我觉得专业人士未必翻译得了专业书籍,非专业人士未必翻译不了专业书籍。难就难在有几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到底用哪个?所有的不统一和不准确都是专业人士造成的。既然是专业人士,为什么容许好几种叫法存在,让人无从取舍?专业人士为什么就不能集思广益,消灭一词多名现象,只留下唯一的叫法呢?如果专业人士连这个问题都解决不了,有什么资格笑话非专业人士搞不清楚呢?
结果可想而知,没了反应。我的底气来自于之前我已经翻译过心理学著作了,而且读者反映不错,还重版了。过了好几年之后,我才知道这就叫duǐ,最近我更知道,duǐ是“扌享”,不是大家都在用的“怼”。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扌享”是北京官话,“顶撞”的意思,如:他扌享得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怼”意为“怨恨”。“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你看这辩狡得。
交流中,似乎倾向“胸章”的人比较多。可是,若不是戴在胸前呢?比如衣袖上、背包上、帽子上、围巾上……还是一个悬案。
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找那种不必探讨翻译,而是直接说是什么的人,也就是佩戴它却与翻译无关的普通人。那天,我去药店买药,恰好看到售货员戴着一个笑脸,我就问她:你们叫这是什么?
她答:胸章。
至于常见其意思为“钮扣”的button为何成了“章”,我觉得必须翻词典才能解决,因为若是词典里没有此义,那就只能说明步子迈得太大了。(再次说明了中国人学英语被四、六级词汇表分割带来的后遗症,只记得相应词汇表中的常用词义,很难拓展开,也难怪好多人望英文而生中义了。)
网络版的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a usually circular metal or plastic badge bearing a stamped design or printed slogan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第5版:a small metal or plastic pin with a message or picture on it (印有文字或图案的)金属[塑料]小徽章
而《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第2版解释得相对到位:a badge bearing a design or slogan and pinned to the clothing 〈主北美〉纽扣徽章,圆形徽章
现在,button叫“胸章”还是“徽章”?似乎难以定夺。先按“胸章”说吧。
暂且按下不表。
三
既然作者Hartley确认了pin-on button是什么样的东西,那就剩下了button-making如何理解了。肯定是要制作,难点在于是谢家华自己制作胸章,还是由别人制作好了,他只是转手挣差价?若再问Hartley先生business前面一连串的定语如何理解,势必很麻烦他,总不能让他给我讲故事吧。况且,最大的难题已经解决了,我觉得剩下的只要自己下点功夫,是可以弄明白的。
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写过一本书:Delivery Happiness: A Path to Profits, Passion, and Purpose,似乎是他的自传,就想可能他会在前面一章讲自己上初中时的事情。既然《市场营销》的作者能引用这件事,说明它就不是杜撰的,肯定有其出处,而最有说服力的当属作者的自传了(接下来看书得知:谢家华说这不完全是他的自传)。
我开始在旧书网上淘,果然有一本,而且不贵,26+运费均摊3,计29元。
等书一到手,我便迫不急待地翻开其第一章In Search of Profits,果然在其12至13页找到了他在初中时的创业故事。但我又回到那一章的开头,了解一下他的背景故事很有必要。
作为台湾去的美国亚裔,谢家华的父母希望儿女们要出类拔萃,不但要在学术上有成就,进入名牌大学,读取博士学位,在职业上有成就,比如成为医生,而且还要学会乐器。谢家华的母亲生于一个音乐世家,因此,谢家华从小就被“逼”学习乐器,但他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设法出工不出力。尽管他的学习成绩也不错,跟比尔·盖茨读的同一所大学,且是同一科系,乐器虽不如两个弟弟,但悟性很高,其实他更感兴趣的是经营自己的事业,并想出不同的方法赚钱,总幻想着能赚很多钱,因为对他来说,金钱意味着以后可以自由地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最早是养蚯蚓,从他家附近的一家全国最大的蚯蚓经销商买进种苗(就是一块烂泥),并幻想成为这家经销商最大的竞争对手。结局是惨败,不但没有养出新蚯蚓,连老蚯蚓也不翼而飞了。除此之外,小学时他还卖过车库旧货和柠檬水。到了初中,他又想过几种方法赚钱,最短命的一次是推销圣诞卡,第一站邻居说这才8月份,还不到考虑圣诞卡的时候。他一想,也是有点愚蠢,于是,这就成了最后一站。也正是这一次10分钟不到的推销之后,谢家华再次仔细阅读杂志上的分类广告,看到了销售制作胸章的成套工具的广告,说是可以将任何的照片或纸张转换成一个可以佩戴的胸章,并且发现还没有其他公司提供这种制作照片胸章的服务。
这个生意的盈利模式是这样的:首先,他假装自己是这个行业的老手,给广告册子出版商写信,希望他们考虑把他的地址印到明年要出的书中,而看到他的联系方式的孩子会寄给他一张照片,一个写好回寄地址并贴好邮票的信封(SASE),以及1美元。他则根据照片制作胸章,然后回寄定购者。胸章的材料成本只有25美分,即每个订单的利润是75美分。只是他事先要购买50美元的胸章制作装备,再花50美元购买一些零件。尽管没有交待,我想作者刊登广告应该也有费用。我大致算了一下,要等到140至150个定单时才能回本。当然,100美元是他借父母的,但在初中时,他的胸章生意每个月能带来200美元的稳定收入,甚至为了节省时间,已经可以花300美元购买一台半自动胸章机了。这给他的最大启发就是:不需要面对面交谈,通过邮寄订单也能做成很成功的生意。后来,他对此生意兴趣转淡,转给了大弟弟。后来,大弟弟转给了小弟弟,直到他父亲升职去了香港,小弟弟被一起带去,无人再接手,这个家族式的生意才告结束。
在他转手大弟弟时,他知道自己迟早会开创另一个让他更有激情的邮购业务,这或许就是后来投资Zappos.com的起点吧。
回想起来,我在初中时也做过生意。当时是1980年前后,是我小舅舅告诉我的,有一种草药可以卖钱,至于这药叫什么名现在我忘记了。这种草药在我们莱芜山坡上有的是,好像开一种小花。挖出来后,抓着叶茎,用手把它的根撸下来,所谓药就是这个根的中空的皮。皮要晒干,攒够一定量后,然后拿去县城的供销社卖掉。另外,我还卖过Shao Qian狗子(莱芜话,只会说,不知道是哪两个字),即蝉蜕,也是一味中药。到现在我还记得,我站上一个石头台阶,从打开的一扇窗户递进我的药材,然后,接过递过来的钱。忘了多少,但肯定不多。
可惜,我居住的国家是要大公无私的,做生意就是投机倒把。尽管说是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但直到1984年南巡讲话之后,才略有好转,企业家群体才如雨后春笋。而在改革开放之初,做生意的人都是些找不到工作的社会闲散人员,或被逼无奈的无业游民。当然,我没有走上经商之路,除了大环境、传统理念影响之外,我个人没有满脑子想做生意也有关系。
等大学毕业与命运抗争了20多年以后,我下定决心做专职译者,主攻图书翻译,马上就成了众人眼里的无业游民,各种的不屑。在新中国人的观念里,每天早出晚归给别人打工(employed)叫“有业”,而每天早起晚睡为自己干活(self-employed)叫“无业”。但是,我跟绝大多数人的想法恰好相反,觉得自己现在才是在岸上,脚踏实地,相比在海上漂着混日子,我对社会的贡献会更大。
说到底,翻译也是一种生意,是“按合同定制的销售自己翻译作品的生意”,即a business selling translated works by contract,其商业模式算不上独特,或者说这就是来料加工。So I'm a businessman.
四
至此,a mail-order pin-on button-making business的各个部分都解决了,分别是“邮购”“胸章”“胸章制作”和“生意”,合起来就是“一个按订单定制胸章而后回寄的生意”。
但是,还没算完。
就在我要在合上Understand Business 10版,准备收工时,我瞥见在它第15章的首页上写着《三双鞋:美捷步总裁谢家华自述》的字样,应该是本书,旁边还写着出版社的名字呢。或许当时在翻译时我知道有这么本书,写了下来,但不需要参考,就没有买吧。我想英文版有了,中文版不妨现在也看一下。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比它的英文版贵不少(中国人懂汉语有多可怕!)。可是,译者是谢传刚,这是作者的父亲啊。一个非常了解作者,而且英、汉双语皆熟练的人是译者,对于我这样的译者来说,那就更值得一读了,这是很稀有的教材。
很快,我在译者的前言中就读到了“徽章”这个词:
家华从小就有一颗慈悲的心。有一次在湖边看别人垂钓,目睹鱼儿上钩的一幕后就问,“那鱼儿疼吗?”妻在医疗界工作时,每年圣诞节前为病人组织一次筹款联欢活动,孩子们也顺理成章地上台献艺。有一年,我们意外地在报纸上看到记者对家华的专访。原来妈妈为病人的奉献引起了他的恻隐之心,于是他到邮局边摆了一个摊子,为路人制作徽章,然后把所得全数捐给医院的基金。至于他是怎么学会制作徽章的,在书里有交待。
我马上想到pin-on button不应该译成“胸章”,而是“徽章”。那么,正文是不是也用的“徽章”?接着,我读了作者那个制作徽章生意的故事,发现全部用的是“徽章”。哎,这就是他老爸一个人的手笔啊,当然是一致的,不用担心是编辑修改的了。
最重要的是我在第一章读到了与a mail-order pin-on button-making business类似的翻译。
故事是这样的,高中最后一年时,谢家华曾经为一个叫 GDI的公司做过计算器编程方面的工作,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每小时15美元已经是很不错的收入了,但他留恋过去制作徽章生意让他感受到的创业激情。
《三双鞋》:
再看其英文表述:
button-making mail-order business,与a mail-order pin-on button-making business高度雷同,谢传刚的表述为“以邮件订单方式制作徽章的生意”,忙活了半天,原来它在这里等着我呢!
不过,可简化些:依邮件订单制作徽章的生意。
同时,还应注意到:谢传刚将mail译成“邮件”,而不是“信件”,也不算错。如果用“信件”,不妨这么说:依订单信制作徽章再回寄的生意,或,以邮寄的方式按单定制徽章的生意。它包含了以下信息:这个产品叫“徽章”,订购者是写信下单的,谢家华需要按照订购者的要求自己制作,制作完成后再邮寄给订购者,双方是不见面的。
这就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他的商业模式。
所以,最初那段文字可翻译如下:
Tony Hsieh showed signs of being an entrepreneur early in life. In middle school he started a mail-order pin-on button-making business, in high school he developed soft-ware for filling out forms on a computer, and in college he sold pizzas out of his dorm room. Now he’s running the extraordinarily entrepreneurial online shoe retailer Zappos.com!
参考译文:谢家华在小时候就显露出了企业家的潜质。上初中时,他鼓捣了一个以邮寄方式按单定制徽章的生意,到了高中,他开发了一个在计算机上填写表格的软件,读大学时,他在自己的宿舍里卖比萨。现在,他正管理着一家不走寻常路的卖鞋网站Zappos.com!
2018年7月31日
奋战三伏,说是自2015年以来,连续4年持续40天高温
检索词条:
1. mail-order
2. mail, email
3. pin-on
4. pin-on button
5. button-making
6. button
7. employed, self-employed
8. SASE
9.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