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旧文 |
作为衬托人物、展开情节的特殊场景,酒店在《水浒传》中遍地皆是。为了招徕顾客,店主大都用布做成旗帜形状,高高地挑出酒店门前,称之为酒旗。“酒店门前七尺布,过来过往寻主顾”。《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有“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的记载,这里的“帜”就是酒旗,说明战国时期酒旗已用于广告。北宋时期酒旗更是广为流行,《水浒传》中光对酒旗的称呼就有酒旗、酒旆、酒帘、招旗等十余种。
一般来说,酒旗上只写一个“酒”字,起到醒目的作用,但是显得简单呆板,毫无感情色彩。《水浒传》中有两面酒旗却是与众不同。一处在第二十三回武松打虎的景阳岗小酒店,上写“三碗不过岗”;一处在第二十九回武松醉打将门神的快活林酒店,上写“河阳风月”。做为酒的广告,二者却不见一个“酒”字,并且各有其标新立异之处。
“三碗不过岗”,金圣叹称之为“奇文”,它所产生的广告效果是耐人寻味的。一是它抓住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利用一种类似典故的形式布下悬念。武松不禁问到:“怎的唤作三碗不过岗?”酒家解释之后才疑团顿消。二是用词新颖、精炼,能使顾客过目不忘,极易成为口头禅流传开来。武松在醉打将门神前要求施恩出得孟州城但遇着一个酒店,便请他吃三碗酒,称为“无三不过望”,此句,恰恰是从“三碗不过岗”脱化而来。时隔日久,武松依然记得并能灵活运用,可见“三碗不过岗”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三是它宣传了商品的品质。花钱喝好酒是顾客的愿望,而店主公开劝告顾客以三碗为限,正是说明自己的酒好、酒劲足,“故叫透瓶香,又叫出门倒”,从武松“端的好酒”的反映中便可得知店主的介绍并非故弄玄虚。四是它起一定的逆反作用。“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无形之中给人树立了一个要去超越的目标。武松不是越不让喝偏要喝,一连吃了十五碗。试想把“三碗不过岗”改成“半碗不过岗”或“十碗不过岗”,效果又会怎么样呢?
出孟州东门至快活林沿途十二三家酒店,“写过无数望子,最后又写出一个异样望子来”(金圣叹批注)。“河阳风月”的异样在于它给顾客留下了情感想象的空间,能产生关系联想,具有诱导的功能。“河阳”旧指孟州一带,“风月”意为清风明月,指美好的景色。“河阳风月”意谓此地景色优美,是个饮酒的好去处,“一川风月留酣饮,万里山河尽浩歌”,景可动情,情可感人,赏佳景,饮美酒,怎不令人心旷神怡。可见赞美风光是虚,诱人喝酒是实。
总之,“三碗不过岗”和“河阳风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恰到好处的含蓄、萎婉。这使我们认识到,在对商品作赞扬式的广告时,不能滥用“历史悠久、质量一流、经久耐用、誉满全球”这些泛泛之词。出奇才能制胜。美国一家汽车公司的广告是这样的:“本公司的维修人员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人”,它并没有直接说自己的产品质量如何如何好,却使人相信该产品的质量确属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