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韦尔奇ceo管理大师 |
分类: 读书之感 |
韦尔奇长达20年对GE大规模的改组整合的确耐人寻味。
在任通用电气(GE)CEO期间,杰克·韦尔奇策划了933次并购,出售了408项业务,他执著地改进效率,削减成本,提高生产绩效。2001年10月出版的《杰克·韦尔奇自传》提供了很多经典案例,在2005年5月出版的《赢》一书中,韦尔奇又对企业的兼并和收购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CEO的产业演进战略
上世纪带入本世纪的最突出的企业现象是什么?企业兼并、收购和分拆、出售。
这是不可避免的。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身陷其中了。产业的整合是此起彼伏的,而且不是地方性、区域性或一国性的,兼并和收购是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这就是产业演进。一个产业经过20-25年的时间完成其整个整合进程,从初创阶段、规模化阶段,到集聚阶段,再到最后的平衡和联盟阶段,产业在分分合合中
在任通用电气(GE)CEO期间,杰克·韦尔奇策划了933次并购,出售了408项业务,他执著地改进效率,削减成本,提高生产绩效。2001年10月出版的《杰克·韦尔奇自传》提供了很多经典案例,在2005年5月出版的《赢》一书中,韦尔奇又对企业的兼并和收购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CEO的产业演进战略
上世纪带入本世纪的最突出的企业现象是什么?企业兼并、收购和分拆、出售。
这是不可避免的。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身陷其中了。产业的整合是此起彼伏的,而且不是地方性、区域性或一国性的,兼并和收购是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这就是产业演进。一个产业经过20-25年的时间完成其整个整合进程,从初创阶段、规模化阶段,到集聚阶段,再到最后的平衡和联盟阶段,产业在分分合合中
演进,其发展路径形成一个四阶段的S曲线。
初创阶段:市场完全分散或市场集中度低,第一批兼并者开始出现。新解除管制的、新成立的或分拆的子行业在这一阶段处于主导地位。
规模化阶段:企业规模开始越来越重要,产业领导者开始出现并领导着产业整合,一些产业的集中度将达到45%。
集聚阶段:成功的企业扩展它们的核心产业,出售或关闭附属部门,并持续地积极加强竞争。
平衡和联盟阶段:少数几个企业在产业中处于统治地位,产业集中度达到90%,如烟草、汽车和发动机产业的巨人。大公司会与其他巨头建立联盟,因为在这一阶段增长已十分困难。
没有什么比积极参与产业演进、宣布一项并购更能让CEO出名的,并且,还能使他们致富。但是,CEO必须明白本公司所属行业和处于产业演进的哪一个阶段,并根据在产业演进曲线中的位置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战略。一般来说,从产业演进的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CEO必须积极地引导自己的公司成长,并领导所在产业进行整合:强有力的领导、大胆的开拓精神和远见卓识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从产业演进的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CEO更象一位下棋高手:精心地计划、仔细地研究竞争对手的战略、筹划和实施大型并购、掌握投资组合等管理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尽管有人说,韦尔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韦尔奇是不可复制的。但不能不承认,由于杰克·韦尔奇对GE产业演进动态的准确理解,使得他在整合GE的过程中展示出了独特的才能。
高瞻远瞩 GE瘦身
上任伊始,韦尔奇一直在思考:GE将成为什么样的公司?公司的战略又是什么呢?在他任职8个月后,1981年12月8日,在第一次给华尔街的分析家们作演讲时,韦尔奇首次提出了“数一数二”的核心理念,提高了GE所有业务的门槛,意在洞察到那些真正有前途的行业,并且坚持要在进入的每一个行业里做到无论是
没有什么比积极参与产业演进、宣布一项并购更能让CEO出名的,并且,还能使他们致富。但是,CEO必须明白本公司所属行业和处于产业演进的哪一个阶段,并根据在产业演进曲线中的位置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战略。一般来说,从产业演进的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CEO必须积极地引导自己的公司成长,并领导所在产业进行整合:强有力的领导、大胆的开拓精神和远见卓识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从产业演进的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CEO更象一位下棋高手:精心地计划、仔细地研究竞争对手的战略、筹划和实施大型并购、掌握投资组合等管理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尽管有人说,韦尔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韦尔奇是不可复制的。但不能不承认,由于杰克·韦尔奇对GE产业演进动态的准确理解,使得他在整合GE的过程中展示出了独特的才能。
高瞻远瞩 GE瘦身
上任伊始,韦尔奇一直在思考:GE将成为什么样的公司?公司的战略又是什么呢?在他任职8个月后,1981年12月8日,在第一次给华尔街的分析家们作演讲时,韦尔奇首次提出了“数一数二”的核心理念,提高了GE所有业务的门槛,意在洞察到那些真正有前途的行业,并且坚持要在进入的每一个行业里做到无论是
在精干、高效,还是成本控制、全球化经营等方面,所属子公司都要在其产业内位居前两名,否则就会被总公司卖掉。他公开宣扬,他的惟一目标是让GE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企业。
在公司内外没有一个人感觉到危机到来时,韦尔奇有预见性地认识到什么是威胁以及什么是机会。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因为亚洲的竞争者能够以低于美国竞争者的成本迅速地制造同样的产品,美国的市场被一个一个地蚕食掉:收音机、照相机、电视机、钢铁、轮船,最后是汽车,美国的制造业变得无利可图
在公司内外没有一个人感觉到危机到来时,韦尔奇有预见性地认识到什么是威胁以及什么是机会。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因为亚洲的竞争者能够以低于美国竞争者的成本迅速地制造同样的产品,美国的市场被一个一个地蚕食掉:收音机、照相机、电视机、钢铁、轮船,最后是汽车,美国的制造业变得无利可图
了。GE的电视机制造业务面临着来自全球-特别是日本-的竞争,利润已经开始萎缩。其它家用电器和消费电子产品也都面临着低价进口产品的竞争,处于疲弱不堪的状态,在市场上失去定价的权力,而且顾客的品牌忠诚度也在日益下降。作为对策,韦尔奇决定集中发展更加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如CAT扫描仪,同时剥离
一些公司长期拥有的传统部门,发起了大规模的精简和重组运动,这些都引领了美国公司的潮流。
“数一数二”,“整顿,出售,或者关闭”(Fix, Sell or Close, FSC),韦尔奇的战略非常简单明了。为此,韦尔奇将GE的主业确定为三大类,即核心、技术及服务,并把照明、大型家用电器、引擎、涡轮、运输以及履带机设备放到了核心业务圈里。并且顶住各方面的压力、愤怒和不理解,将画在圆圈外面的中央空调、家用电器(如电烤箱、蒸汽熨斗、卷发器、吹风机以及搅拌器等)、电视机、收音机以及半导体、犹他国际等企业全部出售。
“数一数二”战略引发了很多行动,20年间,韦尔奇一共出售了350项业务。根据韦尔奇自己的回忆,仅在最初的两年里,他们就出售了71项业务和生产线,回笼了5亿美元的资金。而仅犹他国际一项先后也卖了29.15亿美元。
韦尔奇将反对FSC的声音称之为“噪音”,尽管“的确很不好听”,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事实证明了他的远见。
“数一数二”,“整顿,出售,或者关闭”(Fix, Sell or Close, FSC),韦尔奇的战略非常简单明了。为此,韦尔奇将GE的主业确定为三大类,即核心、技术及服务,并把照明、大型家用电器、引擎、涡轮、运输以及履带机设备放到了核心业务圈里。并且顶住各方面的压力、愤怒和不理解,将画在圆圈外面的中央空调、家用电器(如电烤箱、蒸汽熨斗、卷发器、吹风机以及搅拌器等)、电视机、收音机以及半导体、犹他国际等企业全部出售。
“数一数二”战略引发了很多行动,20年间,韦尔奇一共出售了350项业务。根据韦尔奇自己的回忆,仅在最初的两年里,他们就出售了71项业务和生产线,回笼了5亿美元的资金。而仅犹他国际一项先后也卖了29.15亿美元。
韦尔奇将反对FSC的声音称之为“噪音”,尽管“的确很不好听”,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事实证明了他的远见。

唯我独尊 并购失败
当GE剥离边际效益低的制造业务部门的时候,也就开始收购边际效益高的业务。
韦尔奇的并购行动从他上任后的第三年开始。在担任CEO的20年中,韦尔奇领导GE完成了993次兼并,直到2001年4月30日的原定退休日,还不得不为并购霍尼韦尔国际公司这一历史上最大的工业并购而继续留任。
1984年成功收购业主再保险公司(Employers Reinsurance),1985年成功收购美国无线广播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 RCA)后,韦尔奇有点收不住了。他承认自己当时已经目中无人。虽然从内心深处讲,他还在摸索对GE的一种正确“感觉“,而由于身处公司收购的前线,他已经认为没有自己办不好的事
情了。
与记载FSC的辉煌战绩一样,韦尔奇也没有避讳他曾在并购战中遭遇过的“滑铁卢”。1986年4月,韦尔奇在董事会上据理力争,最后博得大家一致首肯收购华尔街最老的投资金融公司之一的基德公司(Kidder Peabody)。但很快,基德公司先是陷入了投资银行家非法获取情报用于交易的公共丑闻,后又陷于负责政府债券业务的交易员由于虚报业务量以提高自己的奖金收入而导致3.5亿美元的窟窿。因之而失去明星级的投资银行家,继而造成士气低落。进而发现公司员工在没有完成业绩承诺时视高额奖金为理所当然。更可怕的是,在拿到奖金支票的当天,一小时内基德公司就“人去楼空”了。至于高级管理层,就象朋友告诫韦尔奇的那样,“买下的不过是一堆家具”。此时的韦尔奇意识到基德公司与GE之间巨大的公司文化差异,后悔当初没有听取董事会上的反面意见,只想寻找一条不会输个精光的脱身办法。但事与愿违。韦尔奇只有忍受。在自传中,韦尔奇用《唯我独尊》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
弗兰克C.埃文斯和大卫M.毕晓普在《并购价值评估》一书中指出,交易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当然,在不同的交易和环境下有不同的原因。最常见的原因也有长长的一串:
·价格过高。一般是因为没有区分投资和目标公司。
·管理层急于求成。
·协同效应被夸大。高估了并购后企业预期收入的提高、成本的缩减、运营效率的提高或财务上的益处。
·并购后没有迅速整合资源。
·没有准确地估计客户的反映。
·对并购第一年的负面协同效应估计不足。
·错误认识和评估独立公平市值。
·战略不一致。
·尽职调查不足。在收购前阶段,战略计划草率,对风险和价值估计模糊,或赢得谈判的压力太大,影响了合理决策。
·企业文化不兼容。
·对并购的影响考虑不足,或者错失目标公司核心人员。
·风险分析不当。
对照这个菜单,我们不难找出几条韦尔奇并购基德失败的原因。尽管没有谈到“CEO自大症”,但正像傲慢的致命缺陷是历史上许多悲剧人物毁灭的原因一样,傲慢也经常被引为并购失败的原因,并且很多人也相信傲慢应该名列并购恶习名单的首位。
对基德收购案,韦尔奇并不讳言自己的自负。据韦尔奇自己讲,收购基德公司的理由非常简单,就是不满足于让GE的资金仅仅为其它公司的并购提供资金支持。与其自己承担所有的风险,眼巴巴地看着各个投资银行将大把的前期费用收入腰包,还不如自己亲自做,以便获得更多的生意,进入新的分销渠道,而且还
与记载FSC的辉煌战绩一样,韦尔奇也没有避讳他曾在并购战中遭遇过的“滑铁卢”。1986年4月,韦尔奇在董事会上据理力争,最后博得大家一致首肯收购华尔街最老的投资金融公司之一的基德公司(Kidder Peabody)。但很快,基德公司先是陷入了投资银行家非法获取情报用于交易的公共丑闻,后又陷于负责政府债券业务的交易员由于虚报业务量以提高自己的奖金收入而导致3.5亿美元的窟窿。因之而失去明星级的投资银行家,继而造成士气低落。进而发现公司员工在没有完成业绩承诺时视高额奖金为理所当然。更可怕的是,在拿到奖金支票的当天,一小时内基德公司就“人去楼空”了。至于高级管理层,就象朋友告诫韦尔奇的那样,“买下的不过是一堆家具”。此时的韦尔奇意识到基德公司与GE之间巨大的公司文化差异,后悔当初没有听取董事会上的反面意见,只想寻找一条不会输个精光的脱身办法。但事与愿违。韦尔奇只有忍受。在自传中,韦尔奇用《唯我独尊》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
弗兰克C.埃文斯和大卫M.毕晓普在《并购价值评估》一书中指出,交易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当然,在不同的交易和环境下有不同的原因。最常见的原因也有长长的一串:
·价格过高。一般是因为没有区分投资和目标公司。
·管理层急于求成。
·并购后没有迅速整合资源。
·没有准确地估计客户的反映。
·对并购第一年的负面协同效应估计不足。
·错误认识和评估独立公平市值。
·战略不一致。
·企业文化不兼容。
·对并购的影响考虑不足,或者错失目标公司核心人员。
·风险分析不当。
对照这个菜单,我们不难找出几条韦尔奇并购基德失败的原因。尽管没有谈到“CEO自大症”,但正像傲慢的致命缺陷是历史上许多悲剧人物毁灭的原因一样,傲慢也经常被引为并购失败的原因,并且很多人也相信傲慢应该名列并购恶习名单的首位。
对基德收购案,韦尔奇并不讳言自己的自负。据韦尔奇自己讲,收购基德公司的理由非常简单,就是不满足于让GE的资金仅仅为其它公司的并购提供资金支持。与其自己承担所有的风险,眼巴巴地看着各个投资银行将大把的前期费用收入腰包,还不如自己亲自做,以便获得更多的生意,进入新的分销渠道,而且还
不必再向华尔街的某个中介机构支付昂贵的费用。可就是因为这个如意算盘,使得从买下基德公司到出售基德公司,再到为卖掉基德公司而附加购买的佩恩伟伯24%的股权为止,韦尔奇忍受了20年CEO生涯中的14年。
GE的一位前任副总裁这样评价韦尔奇:“即使在娱乐时,他也会不断激励自己。不论做什么,只要没有赢,他就永远不会放弃。”
参考书目:
1.[美] 杰克·韦尔奇,约翰·拜恩:《杰克·韦尔奇自传》(Jack:Straight from the Gut),中信出版社
2.[美] 罗伯特J. 博尔盖塞,保罗 F. 博尔杰塞:《并购:从计划到整合》(M&A from Planning to Integration),机械工业出版社
3.[美] 弗兰克C. 埃文斯,大卫 M. 毕晓普:《并购价值评估:非上市并购企业价值创造和计算》(Valuation for MA: Building Value in PrivateCompanies),机械工业出版社
4.[加] 丁焕明,[德] 弗里茨·克勒格尔,[德] 斯蒂芬·蔡塞尔:《科尔尼并购策略》(Winning the Merger Endgame: A Playbook for Profitingfrom Industry Consolidation),机械工业出版社
5.[美] 马克L. 菲尔德曼,迈克尔 F. 斯普拉特:《并购》(Five Frogs on A Log: A CEO’s Field Guide to Accelerating the Transition in Mergers, Acquisition, and Gut Wrenching Change),海南出版社
6.[美] 杰克·韦尔奇,苏茜·韦尔奇:《赢》(Winning),中信出版社
7.[美]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10版)》(Organizational Behavior),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GE的一位前任副总裁这样评价韦尔奇:“即使在娱乐时,他也会不断激励自己。不论做什么,只要没有赢,他就永远不会放弃。”
参考书目:
1.[美] 杰克·韦尔奇,约翰·拜恩:《杰克·韦尔奇自传》(Jack:Straight from the Gut),中信出版社
2.[美] 罗伯特J. 博尔盖塞,保罗 F. 博尔杰塞:《并购:从计划到整合》(M&A from Planning to Integration),机械工业出版社
3.[美] 弗兰克C. 埃文斯,大卫 M. 毕晓普:《并购价值评估:非上市并购企业价值创造和计算》(Valuation for MA: Building Value in PrivateCompanies),机械工业出版社
4.[加] 丁焕明,[德] 弗里茨·克勒格尔,[德] 斯蒂芬·蔡塞尔:《科尔尼并购策略》(Winning the Merger Endgame: A Playbook for Profitingfrom Industry Consolidation),机械工业出版社
5.[美] 马克L. 菲尔德曼,迈克尔 F. 斯普拉特:《并购》(Five Frogs on A Log: A CEO’s Field Guide to Accelerating the Transition in Mergers, Acquisition, and Gut Wrenching Change),海南出版社
6.[美] 杰克·韦尔奇,苏茜·韦尔奇:《赢》(Winning),中信出版社
7.[美]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10版)》(Organizational Behavior),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前一篇:踮起脚 就离太阳更近
后一篇:总编,怎么还是那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