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若有所思 |
NewsHerald太需要有个性了。这都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没有个性,就不会有人关注你,没有人关注你,你就要被淹没。
我到春城之后,很多同学都纳闷,说是没有听说过这个报纸,我感到很尴尬,同事说,你要说就说是原来的什么什么,我说过几次,感到这种方式不妥,因为不能用一个不再存在的报纸为NewsHerald扬名。大家都知道《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现在奶酪被人动了,怎么办?我们要与时俱进。
我一直主张,经营第一,而采编次之。经营包括发行和广告,只有发行搞好了,广告才能跟上,有了钱,采、编才能游刃有余。而内容不是最重要,因为广告主并不是看你文章内容好才投放广告,而是看发行量,他们要的是花同样的钱,而有一个较大的受众面。大多数的广告主还没有到追求品味的程度。
内容不重要当然不是说粗制烂造,而是次重要,至少目前不是。我们看**晚报,没有多少记者的稿子,也没有多少我们评价很高的稿子,可是它挣钱。这是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的地方。
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党报机关报的作法是只采编,发行靠下达任务,养成一种以采编为中心的惯性。那种只要有了新闻,财源就可滚滚而来的想法我认为是片面的。那是强势媒体、有广泛读者的媒体才采取的战略。对于弱势媒体,不能将“内容为王”作为第一教义。
美国新闻报系纽豪斯集团对于收购来的报纸采取对编辑不干涉政策,只要是能交出利润就行,这是资本家的作风,因为报纸是他的私有财产,他感兴趣的是钱。对于NewsHerald来说,既然要对市场,那么生存是第一位的,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应该发挥优势,吸引目标读者购买。
目标读者是谁?这直接决定了要办一个什么样的报纸。而目标读者不是我能决定的。我只想说目标读者是市场定的,目标读者只能取决于市场的缝隙。也就是说,哪里的市场缝隙,哪里就有目标读者。
仅仅有一个个性的口号是不够的,因为它不能只与几个党报、机关报比,要与同类比NewsHerald的个性应该在哪?它给读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我们知道读者对NewsHerald的定位是什么吗?
我曾经听过某省长的秘书给的一个定位:专业小报。这说明NewsHerald在他的心中形象,是不屑一顾的。
传统的营销概念就是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今,营销的本质是对手之间的争斗,争什么?争的就是报纸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和地位。这种形象和地位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营销战是残酷的,也是有不同的战略和战术的。
现在知道NewsHerald的人少,是个劣势,但也是一个优势。就是我们要借融资成功和改版的机会以全新的形象推出,因为从原本不受制约的顾客那里得到生意要比先入为主的顾客那里夺走生意要容易得多。
我到春城之后,很多同学都纳闷,说是没有听说过这个报纸,我感到很尴尬,同事说,你要说就说是原来的什么什么,我说过几次,感到这种方式不妥,因为不能用一个不再存在的报纸为NewsHerald扬名。大家都知道《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现在奶酪被人动了,怎么办?我们要与时俱进。
我一直主张,经营第一,而采编次之。经营包括发行和广告,只有发行搞好了,广告才能跟上,有了钱,采、编才能游刃有余。而内容不是最重要,因为广告主并不是看你文章内容好才投放广告,而是看发行量,他们要的是花同样的钱,而有一个较大的受众面。大多数的广告主还没有到追求品味的程度。
内容不重要当然不是说粗制烂造,而是次重要,至少目前不是。我们看**晚报,没有多少记者的稿子,也没有多少我们评价很高的稿子,可是它挣钱。这是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的地方。
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党报机关报的作法是只采编,发行靠下达任务,养成一种以采编为中心的惯性。那种只要有了新闻,财源就可滚滚而来的想法我认为是片面的。那是强势媒体、有广泛读者的媒体才采取的战略。对于弱势媒体,不能将“内容为王”作为第一教义。
目标读者是谁?这直接决定了要办一个什么样的报纸。而目标读者不是我能决定的。我只想说目标读者是市场定的,目标读者只能取决于市场的缝隙。也就是说,哪里的市场缝隙,哪里就有目标读者。
仅仅有一个个性的口号是不够的,因为它不能只与几个党报、机关报比,要与同类比NewsHerald的个性应该在哪?它给读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我们知道读者对NewsHerald的定位是什么吗?
我曾经听过某省长的秘书给的一个定位:专业小报。这说明NewsHerald在他的心中形象,是不屑一顾的。
传统的营销概念就是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今,营销的本质是对手之间的争斗,争什么?争的就是报纸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和地位。这种形象和地位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营销战是残酷的,也是有不同的战略和战术的。
现在知道NewsHerald的人少,是个劣势,但也是一个优势。就是我们要借融资成功和改版的机会以全新的形象推出,因为从原本不受制约的顾客那里得到生意要比先入为主的顾客那里夺走生意要容易得多。
用人要用人所长。在一个团队里,各取所长,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优势。想一想我们的记者,除了“放羊式”地工作外,有什么特点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就象108将,各有自己的名号,而我们有没有“一招鲜”的记者,拉出一个记者来,我们会想到他的什么?
要实现个性,我们需要什么?需要有个性的记者、有个性的编辑、有个性的文章、有个性的栏目、有个性的版面,甚至是个性化的管理。很多因素综合起来,报纸才会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除此之外,个性还体现在哪里?
要实现个性,我们需要什么?需要有个性的记者、有个性的编辑、有个性的文章、有个性的栏目、有个性的版面,甚至是个性化的管理。很多因素综合起来,报纸才会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除此之外,个性还体现在哪里?
社论和评论是报纸的心脏和心脏灵魂。
设立评论部,我认为是必须的,从开始进入报社,我就发现没有评论部,评论靠一种临时安排来解决,议题也没有方向,谁有感觉谁就写,能写什么写什么,说明当初我们并没有引起重视。我曾与同事探讨过此事,为什么不设立固定的评论员呢?
在国外的报纸,重视评论一点不亚于对新闻报道的重视。他们一般有三人左右的评论部,是专职的,每天上班大家先读报纸,再坐下来议论,确定选题,然后再分工去写。我喜欢这种集体作战的方式。
创立评论部,把它做成一个品牌,也是个性的体现。
我建议NewsHerald的评论要走“采访报道式评论”的路子。评论撰稿人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地自我冥想,要走出去,了解人们的想法和认识,象写新闻报道一样写评论。从而为评论提供附加值。
评论包括社论和时评,它要有评价、批评、赞同等。包含了评论或者个人见解的文章应当与一般报道清楚地区分开来,它应该成为完成新闻报道使命的一个重要的补充。我发觉我们的评论大都沿袭党报、机关报社论的笔法,没有采访,大都泛泛而谈,没有特色。
评论性文章也与目标读者有关,因为只有关注他们所思、所想才能与他们共鸣,他们才会愿意买你的报纸。
评论方式。不能认为社论或者是严肃的,也可以是轻松的、幽默的、说理的、探讨的。可以是在读完新闻后的评论,可以是与记者的稿子配套评论,也可以是再采访专家、教授、企业管理人员后的评论。
但是那种短平快的方式,往往是流于形式,缺乏思想,做日报可以,象**晚报的评论版,但对于NewsHerald,也许不是太适合。
评论人员。如果评论部能够每期拉出选题,评论员写得,就用评论员的。其它人写得,就用其它人的。当然是以评论员为主。
评论内容。结合时事,结合目标读者感兴趣的东西。应该有一个议程,将认为应当评论的问题列出来,陆续就这些问题进行评论。
当然也可以策划一些不是就新闻事件而撰写的评论。
应该做一个调查,将报纸原来所发的评论列出清单,看一下所涉及范围,哪些方面我们做得多,哪些方面少,哪些方面没有,将来应该更多地关注哪些方面。
评论内容可以不局限于纯经济领域,也可以是相关的领域,如犯罪、教育、职业、健康、交通、法律等等。
评论部地需要有一个生存环境:
首先,领导重视,现在看来应该不成问题。
其次,有没有固定版面?社论可以放在头版,而其它评论放在哪里?如果没有固定版面,那也只能是个补丁,也就没有必要设立评论部。
三、有没有相应的编辑。编辑的编辑思想和编辑水平怎样?是不是容许与自己的观点相左的文章见报呢?一个好的编辑应该是容许与自己喜欢写作方式、观点不同的评论发表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而不是编辑个人的自留地。
四、最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套机制让评论部生存下去。评论并不好写,它需要有深厚的个人知识积累。评论撰稿人必须仔细考虑题材,报道并研究它,要花时间读书,阅读与评论主题有关的资料,然后才能写得有意义、有分析、有解释、有附加值。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考核方法,时间如何保证?大家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干,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人还会浪费时间、精力去写评论?最后,评论部还免不了流于形式。
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需要有相应的保证机制。如果没有配套措施,还不如从一开始就不说。除了记者的水平外,领导的支持和观念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对于NewsHerald来说,考核机制是个指挥棒,就看你往哪里指?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说取消考核,而是要合理考核,给评论部一个生存的环境。也不是为自己偷懒不出去采访找个理由。我并不愿意在家空想,如此,时间一长,就会没有后劲,评论是做不长久的。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时间、能力是有限的,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设立评论部,我认为是必须的,从开始进入报社,我就发现没有评论部,评论靠一种临时安排来解决,议题也没有方向,谁有感觉谁就写,能写什么写什么,说明当初我们并没有引起重视。我曾与同事探讨过此事,为什么不设立固定的评论员呢?
在国外的报纸,重视评论一点不亚于对新闻报道的重视。他们一般有三人左右的评论部,是专职的,每天上班大家先读报纸,再坐下来议论,确定选题,然后再分工去写。我喜欢这种集体作战的方式。
创立评论部,把它做成一个品牌,也是个性的体现。
我建议NewsHerald的评论要走“采访报道式评论”的路子。评论撰稿人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地自我冥想,要走出去,了解人们的想法和认识,象写新闻报道一样写评论。从而为评论提供附加值。
但是那种短平快的方式,往往是流于形式,缺乏思想,做日报可以,象**晚报的评论版,但对于NewsHerald,也许不是太适合。
评论人员。如果评论部能够每期拉出选题,评论员写得,就用评论员的。其它人写得,就用其它人的。当然是以评论员为主。
评论内容。结合时事,结合目标读者感兴趣的东西。应该有一个议程,将认为应当评论的问题列出来,陆续就这些问题进行评论。
当然也可以策划一些不是就新闻事件而撰写的评论。
应该做一个调查,将报纸原来所发的评论列出清单,看一下所涉及范围,哪些方面我们做得多,哪些方面少,哪些方面没有,将来应该更多地关注哪些方面。
评论内容可以不局限于纯经济领域,也可以是相关的领域,如犯罪、教育、职业、健康、交通、法律等等。
评论部地需要有一个生存环境:
首先,领导重视,现在看来应该不成问题。
其次,有没有固定版面?社论可以放在头版,而其它评论放在哪里?如果没有固定版面,那也只能是个补丁,也就没有必要设立评论部。
三、有没有相应的编辑。编辑的编辑思想和编辑水平怎样?是不是容许与自己的观点相左的文章见报呢?一个好的编辑应该是容许与自己喜欢写作方式、观点不同的评论发表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而不是编辑个人的自留地。
四、最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套机制让评论部生存下去。评论并不好写,它需要有深厚的个人知识积累。评论撰稿人必须仔细考虑题材,报道并研究它,要花时间读书,阅读与评论主题有关的资料,然后才能写得有意义、有分析、有解释、有附加值。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考核方法,时间如何保证?大家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干,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人还会浪费时间、精力去写评论?最后,评论部还免不了流于形式。
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需要有相应的保证机制。如果没有配套措施,还不如从一开始就不说。除了记者的水平外,领导的支持和观念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对于NewsHerald来说,考核机制是个指挥棒,就看你往哪里指?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说取消考核,而是要合理考核,给评论部一个生存的环境。也不是为自己偷懒不出去采访找个理由。我并不愿意在家空想,如此,时间一长,就会没有后劲,评论是做不长久的。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时间、能力是有限的,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前一篇:拆售之喜 并购之忧
后一篇:人做不到的,市场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