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聊聊哆啦A梦伴我同行结构打点技术

(2015-06-25 21:36:57)
标签:

杂谈

http://ww3/large/59298651gw1etgl3fvoxoj20cz08c76j.jpg因为孩子是80后,所以对机器猫漫画曾经傻呵呵乐着都看过。
不二雄在漫画里表现出来的特殊智慧,是对大雄、哆啦A梦、技安、小夫、静香五个主要人物的创造和大雄以及机器猫不断的陷入窘境喜剧化小品为基础性吸引元素不断聚集。故事的连续性不是非常严谨,有点像炸弹妞、小不列颠、或者是大鹏的屌丝男系列。这样的漫画素材组织成大电影,应该是会经受一定的考验的。
但哆啦A梦不仅在漫画小品基础上,保持了原漫画比较密集的喜剧包袱(以机器猫的四维口袋里的道具制造的变化为主要基础),而且在故事性上,创造出大电影所需要的故事压力曲线的一波三折的标准体验模式,这非常值得研究和讨论。
好莱坞的动画片,首先必须满足故事通则的例如故事前提的建立,故事激励事件的设置,根据素材和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巧妙演化出来的故事因果和段落积累效果。要完美的作出这样的故事压力系统,并且让普通观众在体验过程中感受明确和强烈,的确非常不容易。尤其对于正在恢复和技术起步阶段的中国国产动画片来说,就更值得学习和借鉴。
先说如何建立感受强烈的故事前提。故事前提的设定,对于故事讲述的戏剧情境建立和系列的故事戏剧冲突链条的建立,至关重要。
没有集中和强烈的故事前提,故事就会流于自然主义,缺乏戏剧性的挤压力。前提不集中、多个前提并存可以造成故事讲述多线索齐头并进的分散毛病(如金陵十三钗和1942)。
故事前提就是极具特殊性的因果关系的限定,以“如果... 就会发生什么...“为基本表达方式。例如《潜伏》,”如果一个出色的男性地下工作者,和一个没有文化性格直率的女游击队长,以夫妻名义共同完成白色恐怖下的潜伏任务,会发生什么?“例如《我的兄弟叫顺溜》:如果一个百发百中的神枪手、新四军新战士,目睹姐姐被日军中队长强奸,会发生什么?" 电影例如《天下无贼》:如果一对盗亦有道的“好贼”,其中妻子要求丈夫金牌盆洗手,会发生什么?”
好故事不能没有出色的前提设置。
哆啦A梦的故事前提设置时巧妙的。大雄的曾孙,为了改变大雄的未来,带着机器猫穿梭时空来帮助大雄。“如果散漫和愚钝的小学生大雄,想要改变自己的未来,和心仪的女同学静香结婚,会发生什么?”前提建立了。
那么,大雄在看到自己未来不好的结局,想要实现好的未来结局,就形成了故事开端的激励事件,两难特征十足。对于大雄来说,必须改变懒散懦弱的积习,必须挑战自己并不充裕的智力条件,付出代价和努力,才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于是故事形成一个标准的小情节成长故事的全部条件就建立了,况且,故事素材里的笑料、动作性和人物本身的难度,就变成大情节故事材质强度的基本支撑,完全符合现代电影故事讲述的内外张力融合的全部要求。
下面我们就来说故事最重要的打点技术。
故事打点技术,是比较通俗的说法,但非常重要,常常会影响到故事是否成功,观众通过观影经验潜移默化约定俗成的故事体验过程是否完美。解释起来虽然比较复杂,但用心体会会明确感受到并且掌握其规律。
观众到电影院,是通过故事审美实现自我观照,归根结底是一次获得生活启示的有目的的娱乐体验行为。
那么故事好看不好,和三件事情关系密切。
一件事是主人公命运变化轨迹,会影响观众的自我观照;一旦故事压力锁定主人公,观众会对其命运外在和内心价值变化极其敏感。
第二件事就是场景里的冲突密度,是否能以刺激反应为基本冲突模式,推着故事向前走。密度越大,越有推背感,越过瘾!文艺片最大的问题是,展示人物状态多于真实的戏剧性推进层次和过程,所以故事常给人静止感觉,不好看。
第三件事,故事的戏剧冲突动作,作用于主人公的命运变化,通过场景的因果递进关系,造成了人物外在和内在环境的价值变化。俗话说,就是对主人公来说,事情是随着主人公的主动克服阻力的动作选择变得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坏?这是普通观众兴趣核心所在。好故事总是会通过场景因果递进,制造出曲线分明的阶段性变化,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一波三折的感觉。
如果你认真研究过故事结构,就会发现98%以上的经典好故事,都是关于绝对故事主人公主动选择来对抗外部和内心压力的故事;95%以上的经典好故事,都是三幕形态和四幕形态的段落价值积累过程。很难有例外,时间关系,不展开解释。
故事主人公被动无所作为,被证明观众兴趣会跑掉。前一段有个大公司的剧本,到了88个段落(约等于88分钟),主人公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公路冒险片,多半有风险。然而故事急于开拍了。如果没有按照我的意见修改改善,结果是可预期的不好。
那么关于段落价值变化,就是我们说的打点技术。
你要一个大团圆的故事,以三幕为例,要保证第一幕的段落节点价值变化结果和故事高潮处有明确的对照关系,且在时间分配上总体要求具有某种均衡性。价值变化顺拐,会影响观众正常的体验预期,比如连续两幕价值变化方向是一样的,形成了过长的直线效应,肯定观众体验是不好的。
严肃告诉大家,我经过了1000部好莱坞和中国市场化以来经典电影故事的拆分检验,屡试不爽。
四幕结构要求是一样的,第一幕要下打,第二幕上扬,与第四幕高潮形成对应关系。反过来运作也一样。
曲线变化均衡性的例子有《国王的演讲》对照《模仿游戏》,投资大体相同,前者票房为4亿美元,后者仅为1.8亿。原因是第一幕打点时间耗费过长,出现在1个小时15分钟以后。顺拐多发生在第二幕和第三幕之间,一路上扬,缺少波折,没有死灰复燃的假结尾效应,在国产片里,例子很多。
《哆啦A梦》是四幕结构(多见于小情节成长故事)。第一幕打点位置,在于大雄为了吸引静香注意,答应机器猫挑战自己考试成绩,结果一败涂地,结果不得不崩溃地向静香告别;第二幕节点是穿过时间门,去帮助在暴风雪中迷路的静香,最终听到了静香父亲的认可;第三幕节点是机器猫程序设定捕捉到了大雄对未来满意的信息,启动了绝对的返回未来的程序,大雄和机器猫面临诀别。故事假结局效应出现,价值下沉。故事高潮是大雄克服懦弱,战胜了无理取闹的技安,然后通过最后一次时空传递道具的机会,歪打正着召回了机器猫,完成了大雄成长过程。
好故事总会因材施技,遵循人物性格实现结构变化赋形过程。
因此我们虽然看到机器猫的故事并非在细节上十全十美,但是符合规律的故事变化形态,让这部故事成为了标准的“写给大人”的动画片,也实现了“一白遮三丑”的补足效果。如果这部片子推迟至暑期上映,应该惊喜会更大。
中国国产动画片已经开始起步,在完善计算机图形制作技术水平基础上,创造出合乎中国人审美习惯的动画片形象系统固然重要,但对故事讲述规律的重视,则更需要引起特别重视。如此一来,一些大企业主打系列动画片的梦想,就轻易不会随风被吹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