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英雄场景分析表2
http://s6/mw690/001DeCfTzy6Lgbor16545&690
http://s8/mw690/001DeCfTzy6Lgbp44RNa7&690
幕次/序列
|
场次
|
内容分析
|
冲突形态
|
补充分析
|
第二幕
|
|
|
|
|
序列一:王的推理
|
第18场:破绽
|
御前烛阵是王的测谎仪,发现无名破绽,开始推理
|
刺激反应/对白
|
并未说明发现破绽原因,可视为伏笔。但转折点已经产生。
|
|
第19场:推理
|
秦王推测长空故意败给无名,助其刺秦。OS配合想象画面
|
对白/刺激反应
|
插入烛火变化的画面,强调伏笔。此时转折点(烛火)已经完成。
|
|
第20场:挑破
|
说出上述推理理由,继而推出无名练就绝技,准备刺秦的动机
|
对白
|
心理对抗
|
46:00
|
第21场:技劝
|
(王推出)无名利用“十步一杀”绝技说服剑雪配合刺秦
|
动作/对白
|
王的“悬赏令”是场景前提
|
序列二:推理之飞雪献身
|
第22场:阻止
|
飞雪故意刺伤残剑,只身前往秦军阵中与无名决斗
|
动作
|
爱情类型片定律“付出代价”,虽在王推理中,依旧有效
|
|
第23场:献身
|
飞雪为配合无名刺秦,主动献身
1、
矩阵压迫
2、
请求与飞雪对决
3、
对决和绝杀
4、
残剑的强烈反应
|
动作
|
作为序列高潮使用。冲突束3中,依旧对动作对抗进行停顿/逐级加压处理。
|
序列三:推理之赠剑
|
第24场:优美的祭奠
|
无名与残剑的对决,在意念中展开,以祭奠飞雪。英雄相惜。
|
动作/象征升华
|
融入山水文化概念;爱情类型定律“良辰美景”的反用
|
|
第25场:赠剑
|
如月代残剑向无名赠剑,完成助刺承诺,强调上一场景爱情意义
|
对白
|
与上一场景共同制造移情点:残剑愿与飞雪“生同衾,死同椁”
|
序列四:真相
(无名主动说出的事实)
|
第26场:摊牌
|
回框架,王给出推理结论。又一次漂亮转折,把球踢给无名,迫他做出反应
|
对白/蒙太奇冲突
|
揭晓:王道出烛火作用
也在塑造王的形象,为第三幕高潮做准备
|
|
第27场:测试
|
1、
借技劝一场戏,再次还原场景;
2、
插入故事框架,让秦王参与反应,提升材质张力。
3、
飞雪迫无名出手,刺伤残剑
|
动作/对白/三方冲突
|
无名的顺势而为;同时引出了剑雪的思想争论;赞成无名和反对无名,把变化节点推上平台期,球踢给剑雪。细微的推动力改变,让剑雪月代替无名推戏。
|
1:05:18
|
第28场:托付
|
飞雪将残剑托付与师傅,将飞雪剑交与无名
|
对白/刺激反应
|
续爱情关系描写
|
|
第29场:舍身
|
飞雪求败,借献身一场戏,还原真相
|
动作
|
复杂动作设计
|
作为幕高潮重点视听大戏处理
|
第30场:劝无名弃刺
|
1、
劝弃
2、
爱的回忆
3、
理由从书法悟出
4、
为爱而刺
5、
冷战
6、
回忆中的现实,劝弃无果,送字
|
组合冲突/其中2满足了爱情类型冲突定律
|
既是对情节的推动,也是对支线爱情类型元素的有效发酵处理。作为幕高潮的理由,是从秦王和无名的较量中,无名败北,获得向下价值方向。
|
|
第31场:王的感慨
|
无名把所理解的“天下”含义传达给王
|
对白
|
假结尾效果出现,故事似乎山重水复疑无路
|
第二幕总结:
1、
三幕故事常见结构,最难写和最难设计的是漫长的第二幕。其基本原因是,观众在一个优秀故事的第一幕中,领略了人物命运变化的新鲜刺激,对第二幕的更加深入和复杂的变化充满期待。如果第二幕的故事变化,不能超越第一幕,观众就会出现“兴趣递减”的情况,影响故事吸引力的持续。其次,从故事的时间形式上看,一般的故事结构形态,会让第一幕占据铺垫部分之后的前30分钟左右的空间。而进入第三幕以后,要求故事尽快打开危机高潮部分,因此第三幕的长度也会在20——30分钟左右。所以通常故事创作者会遇到第二幕过于漫长的挑战,如果不能创造出更丰富的故事变化和视听表现的新的热点,好故事会半途而废。
2、
英雄是如何做到了创造新变化的呢?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电影剧本设计,要考虑成本的控制,要点在于缩减新场景的数量,充分利用已有场景来让故事产生新变化。英雄首先在大的结构上,考虑了框架现实和两层回忆来创造空间的自由性。设计出两层转折关系实现了这个要求。第一层转折是测谎器(烛火)制造的转折,由此引申出王作为一个足智多谋政治家、野心家的缜密推理,使用另一个虚幻的现实,来创造新的故事冲突的结构性延续。这一设计,接续对第一幕“红鲱鱼”假象的层层抽丝剥茧的推理过程,完美实现惊悚悬疑类型故事基本推动的技术要求。所以我曾说,英雄是类型片。然而,这还没有完结,故事的创造者还创造了第二个转折点,来实现故事新变化的丰富性。我曾经说过,主人公推动故事的要求,是针对主人公欲望能否达成而言,推手可以是主人公,也可以是第二层人物。细心对比体会,你会察觉,围绕无名的欲望动机,实际有三个人(人群)在共同推动这个故事。第一、二、三个序列:推理系列,自然是秦王在推动故事,有无名的心理对抗作基础,这个推动完全有效。那么,秦王作为那个时代的枭雄,希望证实自己的推理,逼迫无名做出反应,就创造出了第四个序列:真相。因果关系非常强烈。而在第四个序列里,通过无名的回忆,激活了两层回忆空间,再次对应推理部分的场景进行还原真相,手法非常高明,故事的吸引力实现了递增效果。在第四个序列中,是无名和剑雪三人共同的推动。
3、
好故事会创造出假结尾效应,在国产故事中也很常见,这是好故事第二幕变化材质和结构演进质量优良的标志。好故事的第三幕,都是在“余烬中被重新点燃”的,例如我们熟悉的《天下无贼》,王薄从坏贼手里切回了傻根的钱,没有违背女友的基本原则,靠站后可以带女友远走高飞,这也是一个假结尾。《大腕》第二幕,尤优被当作精神病患者,送进精神病院,看似也无法解脱,故事讲完了。《唐山大地震》第二幕,“漫长的守候”,一个在天涯,一个在海北,看似团聚无望,故事也没什么可讲了。这个故事的假结尾很明显,无名说出事实,看似继续变化的路被封死了。然而创作者却能沿着人物性格,创造出第三幕通往危机和高潮的最大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关于假结尾对第三幕结构产生的重要性,且听下回分析。
4、
创造故事结构变化和塑造人物性格,在高手那里,永远会是一回事。第一幕:谎言,对人物塑造已经完成了一部分,全部是通过场景里的冲突实现的。第二幕对人物的塑造,新的进展点在于:对无名的塑造突出了他对刺秦这件事态度的认识转化。对秦王的塑造,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有为政治家,心狠手辣的野心家这个表面层面了,深入到其内心世界更加复杂和隐秘的层面。他的所有反应和主动出招,都因循其复杂性格得到了深化,一方面他本身就是一个对旧制度的革命者,实现天下统一,建立强国的梦想和遭遇的种种阻力和质疑,让他对英雄惺惺相惜;另一方面,复杂的内心世界,让他对英雄也充满戒备,下意识施展手腕和伎俩,显示出内心复杂和阴暗的一面。这个塑造人物的新变化非常重要,为第三幕打开故事复杂而强烈的危机高潮部分,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关于故事的价值观,很多人表示质疑,在第三幕分析中,将给出看法。对剑雪这对情侣英雄的塑造,则进一步按照爱情类型片的冲突规律,良好地给与舒展,让整个故事不仅在惊悚类型元素基础上很好融入爱情类型元素,激活观众对爱情支线产生的移情作用,而且通过爱情场景的视觉冲击力,很好地延续了故事总体的结构发展。张艺谋对色彩在结构上运用,也是有独特贡献的,跟随结构的有效进展,使用红色(华丽、谎言)、蓝色(冷静、思辨)、白色(现实、残酷)来有效区分结构边界,作用十分明显,具有大众审美特性。
5、
结构进展中的总体布局,伏笔、揭晓和信息控制技术良好运用,是好故事常见的特征。故事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设计特点上看,何处开窗,何处造樑,力道如何巧妙在结构中传递,是一件非常讲究的事情。故事必须要有哪些信息需要让观众提前了解,哪些信息需要押后的技巧,必须要有伏笔和揭晓和巧妙机关设置。英雄在这方面可以说做的很到位。相比现在一些靠创意攒起来的故事,这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差别,也是对故事传统的尊重和致敬。
6、
类型片元素运用,在重要节点上的安排与放大,是英雄对中外观众都能产生吸引力的理由之一。比如,惊悚悬疑故事的技术运用,为故事结构性进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第一幕为整体“红鲱鱼”,非常罕见,足够大胆。第二幕转折点的产生,实际上是揭晓真相的初始段,采用伏笔手法,通过“测谎仪”变化,有控制地、有序地揭开真相。这个技术的运用,再后来的国产类型片中,很难再现。再比如,第24场戏:祭奠飞雪,通过秦王的假想,把山水文化独特理念和武侠的精神本质,通过爱情类型片中“良辰美景”的定律,加以放大和强调,实现了美轮美奂的视听语言效果。“良辰美景”本来是爱情类型片中定情场景的固定桥段,这部戏大胆反其道用之,不仅推动情节有效进展,而且在爱情类型元素运用上,也创造了奇观,观众完全可以体察剑雪之间属于爱情本质的东西,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7、
可见,随着分析的深入,我们应该对英雄在2002年就创造出来的艺术成就感到自豪,也应该对我们历经十年,在故事讲述技术上、故事题材内容挖掘上、思想和情怀的进步上,没有取得明显进展而产生强烈反思感到遗憾。我多次说过,武侠可能是中国故事独有的东西,正说武侠常常会招致故事失败,比如最新的例子绣春刀;戏说常会出奇制胜。根本原因,还要看我们是否愿意研究对市场操作和创造经典故事起到关键作用的故事基本原理,深入进行学习消化、体会创新的意愿是否强烈。我们脑子里,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关于电影故事的观念塞满了,需要重新清理一下思路。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已经提出了这个严肃的要求。我们的市场,大部分要我们自己占据!我们必须轻装上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