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三种比较,不会懂81号——简评《京城81号》

标签:
娱乐 |
就在前两天,北大有一位女教授,放言今年票房前10,都是烂故事。
怎么看81号的高票房,自然要在比较中动态看,不能一味抱着旧观念,外行人说外行话,糊涂僧判糊涂案。
http://s1/mw690/001DeCfTzy6KU40ibBK40&690
1、
国产恐怖片,产量巨大,好的不多。
不要以为,搞几个吓人的桥段就叫做恐怖片。
恐怖片是惊悚类型下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惊悚类型故事玩的的确是观众脑组织里的“危险防御”古老的自我保护机制。凡是最流行的类型片,都和人类大脑的三层结构有直接的关系。因为电影是视听语言的强模仿样式,无需经过观众头脑的再造情境进行还原,所以与脑干、边缘系、皮质层的联动电信号刺激及其被激活的一系列激素释放活动联系最紧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喜剧、爱情和惊悚类型电影故事可以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类型电影样式。
但是最好的类型片,永远要满足讲故事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使用冲突语言,围绕主人公命运的变化来有效地制造压力,转换为对观众有效的吸引力。这样,所有的恐怖桥段,就会自然而然对观众的电信号刺激和激素释放真正起作用。
恐怖类型和爱情、喜剧类型一样,是市场的紧俏货。真正好的这三类故事,毫无疑问是观众的最爱。
过去我们对恐怖片的规律了解有限,要么是使用陈旧的缓慢的文艺风,来诉说一个鬼故事;或者是不顾讲故事规律,生生把吓人的桥段基本没有理性地攒在一起完事,故事根本没法看。
举个例子,当年华谊请藤华涛做了一个片子《心中有鬼》,郭富城主演,票房一塌糊涂。因为什么?因为文艺风太重,故事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场景里鲜有实实在在的冲突,也就谈不上压力的形成。
《京城81号》不一样,81分钟的故事,人物的介绍12分钟就利落完成,故事在谜团里开始启动,场景关系清晰,冲突形态很具体。而且,这个故事还是一个由现实人物框架套装历史故事的双压力系统的特色故事,我所说的“框架里的冲突形态”也具体可感。
有了基本正确的故事挤压结构,这个鬼故事就会对观众的三层大脑结构快速发生作用。
http://s1/mw690/001DeCfTzy6KU41Jr7q60&690
2、
我一直说中国电影人对故事的理解是不正确的。我这不是胡说,是有研究依据的。电影最直接的母体,是在欧洲具有2000年传承的戏剧冲突传统。凡是有时间限制的艺术种类,都会尊重这个传统。因为,欧洲戏剧在一开始就是靠观众生存的,它的故事挤压力的基本功,就是在这2000年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不遵从这个规律,就会被饿死。
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知识分子包括艺术家形成了强烈刺激,他们会否定一切,这是被从资本原始积累期幸福云端被打入生活谷底的一群人。他们的革命成果,是一把双刃剑:技术上实现了新突破,却把对吸引观众管用的好传统扔掉了。美国人拥有百年和平,也最聪明,从来不拿产业和生意搞试验。于是,结果出来了,好莱坞成了大赢家。
我为什么说中国人没有欧洲人的痛苦体验,却盲目追随欧洲人呢?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安定过,也没有“阔”过;只不过是前苏联的电影观念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中的左派痕迹让我们感到了惺惺相惜。你知道吗?萨特曾经被邀请上天安门参加我们的国庆观礼,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误会。果然后来不再请萨特了。
但注定,但凡国家不为电影故事买单,你就必须遵从市场规律,在满足市场规律基础上,再去教育人,启发人。所有对好片烂片的界定分野,也都在于对电影产业规律的理解不同。那些怒斥票房好的都是烂片的人,是根本不懂电影发展历史和产业规律的人,他们既不能对电影市场产生正确的导向,更不能对电影的投入负责,是不值得信赖和理睬的。
《京城81号》中现实和历史的两个套装故事,都是围绕主人公命运变化进行讲述的,这个套装故事和《廊桥遗梦》的套装效果,是一个道理。京城花魁陆蝶玉嫁入大户霍家,成为一个牺牲品,阴谋套着阴谋,谜局套着谜局。对陆蝶玉来说,得一人心牵手白头的爱情理想,一步一步破碎,场景里的每一个冲突形态,都是这个悲剧故事的推进剂。100年后古宅后人许若卿,以作家和赵奕堂暂时不能见光的恋人身份,在现实故事框架里继续演绎故事的系列冲突。经历了恐怖悬疑类故事抽丝剥茧的解开谜局的过程,不仅让历史爱情故事的真容摆在观众眼前,而且具有前世今生灵犀的现实人物,也收获了完整的结局。
故事中的伏笔揭晓、假线索“红鲱鱼”技巧,运用比较成熟,在很难的类型化结构要求下,把故事讲述得基本上中规中矩。正因为如此,那些似乎惯常的恐怖手法技术、光线的运用、音乐的烘托,一下子就找到了合适的宿主。故事卖得好,那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
那些怒斥今年以来没有好故事的人,是否需要换换思想了呢?如果您是搞研究的,那没人能管你;如果你身处产业中,我要劝你更新观念了。
徐峥说,中国电影应该学好莱坞,不要学法国。我认为言之有理,一语中的!
http://s1/mw690/001DeCfTzy6KU43iMbSc0&690
3、
惊悚故事的市场冲击力和渗透性,一点也不亚于喜剧故事,同样是一剧难求,好的出色的结构相对完整的剧本非常珍稀。
我说过一个不知道对不对得结论。去年以3部贴近现实,符合讲故事基本归类,类型化冲动十足的国产电影,我们说,从剧本角度都做到了80分以上。而今年的电影故事,票房高的相对的好故事,也没有能把剧本的潜力挖掘干净。这是很可惜的事情。很多剧本在及格线以上,却徘徊在60——70分,很多明显的缺陷和漏洞没有有效得到识别和弥补。时间关系,在此不展开论述。
《京城81号》也是如此。
首先,故事同样犯了变化不足的毛病。目测场景数量也至少缺7——8场戏。而故事却在81分钟草草结束,意犹未尽。
其次,人物动机、因果、现实和历史的相互触发、重场戏和高超的酝酿、危机的出现、转折、危险的连锁和机关、人物关系的起承转合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第三,我认为故事的创作者始终有一个误区和一种担心,害怕故事的必要的、看似平淡的冲突合乎逻辑的扩展延续,会影响惊悚、悬疑和恐怖效果的爆发。
这个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比较一下好莱坞的恐怖片,《异形》也好,《生化危机》也好,或者看上去更加中规中矩的《木乃伊》也好,都是章法不乱地一板一眼讲故事,有危险时刻,也有危险后的舒缓释放,人物的动机和危险信息的交待铺垫,都是细致入微的,结构更加完整,效果依旧十分强烈。和这些经典作品比较,《京城81号》还显得有些匆忙、不周密和些许稚嫩。
如果把历史部分更舒展些,把那些影响主人公命运的因果再强化些;把现实部分的人物困境纠缠讲述的更细致入微些;把现实人物和历史故事的相互触发和恐怖危险效果重点戏的启动钥匙设计得再精巧些,我敢说这个故事还能更火,更出乎意料。
匆匆一瓶。要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