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视故事断想之二:感谢兼应和@齐宝蜜

(2013-07-01 09:37:05)

http://ww2/mw600/59298651jw1e651wfbhcaj2064045wee.jpg

http://ww1/mw600/59298651jw1e651wixkz5j204f02iwea.jpg

 

我觉得,在写剧本的人里面,你的有些思考是很深刻的。我把你的微刊文章转载在这里,我们相互学习。

 

转载@齐宝蜜文章:

Re:电影故事断想——人物“弧光”一文

认认真真看完了@fanfan6800 关于电影人物“弧光”的论述。

尤其赞同他在文章中说的“冲突密集的影视故事,不一定都是好故事”——

自从“石头”一鸣惊人、以及几年后“子弹”大获成功以后,有相当一批电影作品争先恐后走入一种东施效颦的状态,就是把“疯狂”、“热闹”的感觉推到一个喧闹而恣意的高度,刻意设置一批各怀鬼胎的角色轮番出场,摒弃戏剧最初的“主角-主角方的配角-对手-对手方的配角-一个辅线角色”的显而易见的冲突模式,而是把九十分钟打散、分配给十几个人、四五条、六七条故事线,通过妙语连珠的台词和凌乱仓促的交手片段,再糅合一些古灵精怪的配乐,炮制出一场闹剧,看得也许很欢乐,看完以后什么也没记住。

这里面往往故事核就是:一群大小骗子互相骗。非现代的故事里往往还会扯上猪一样智商被玩弄的侵略者们。

 

既然说到人性的警示——对于人物弧光的概况,由于非专业的缘故,不是很懂它的严格界定,个人认为弧光也许不全是从弱到强、从黑到白的过程,不知道反之的称呼是怎样的——逆弧光?还是也叫弧光呢。一个人经历事件后,从原本的理想状态坠入灵魂的低谷,从满怀希望到放弃希望,从意图行善到发现自己是魔鬼的教父,这种人物性格在与事件弧光的交错对抗中出于真实情感动力而做出的抉择,也不失为另一种人物弧光的体现。

 

情感这道弧,也许出发点和终点指在很多不同的人性落脚点上,但它最可贵的地方一定是在于——真实可信。

有时编剧和年轻的演员一样,因为阅历的限制,在面对一个角色时,不论是构建还是诠释,往往容易陷入“他应该是这样”“我猜他一定会这样做”,但其理解到的人物行为却是凌驾在单纯的设想上,非黑即白,表现得过于单薄,让有类似经历的观众在看到的时候不禁会想:扯淡,才不是这样。

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向。

作为一个从写书到写电影的作者,我一直最喜欢电影的一点在于:电影有电影的艺术语言,它能通过90分钟的影音转换、人物动作来展现冲突,又通过冲突来展现角色的人物弧光。那么在创作的时候,一定会先写人物小传,让这个角色在进入剧情之前先在编剧眼里变得丰满而可信、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在全面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背景、性格和行为习惯以后,再来为这些角色设置合理的冲突以及之后他们的动作反应,这样往前推着一步步从行为来推断接下来会产生哪几种冲突,并最终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并最终通过导演和拍摄团队以合理的方式拍出来。

当然,剧本是电影的基础,却不是电影的全部。导演应该在影像诠释和动作设计方面有充分的发挥表达,应该让电影在剧本故事之上鲜活地动起来,而不是单怀着一种对剧本认同的“情怀”来对剧本进行单纯的配画台词朗诵。

 

编剧其实是第一个会把每个角色演一遍的人,认认真真地逐一表演一遍。作为编剧,其实要做的事情很多。

 

我的思考:

1、我非常赞同你的关于“逆弧光”的说法,但可以探讨一下其适用问题。

在西方影视故事原理的总结中,关于“逆弧光”的确有明确涉及,但是没有专门联系正面人物“弧光”表达,进行反向思维的确切命名。

比如,我们说过,影视故事建设人性内容的时候,有三种方法。一是正面正能量潜移默化的人性内容影响和感染,这样的故事主人公一定是具有“弧光”的,弧光在故事高潮达到高点,促发强烈移情活动。二是人性警示。人性警示就是完全和正面人物故事,正能量故事反向而行,以反面角色作为故事主人公,或者是人物是具有反面社会身份的普通人,性格特点十分复杂。三是问题讨论类。

所谓警示类故事,又分为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主要人物本身就是强悍的反面人物。对这样的人物,和正面人物的塑造方法是大同小异的,一定是在系列冲突中逐步揭开人物性格的面纱,最后直达人物内心最晦暗的部分——潜意识,令人产生心理的惊悚。这样的人物同样要通过编剧极其艰难地进行塑造。比如希区柯克《精神病患者》、《黑道家族》中的托尼。

第二种情况是,反面人物在一个正面故事里,是主人公最强大的对抗力量,主人公必须拼尽全力与之进行斗争,或者是从这个完美反面人物身上获取重要解决问题方式方法。前者比如《危情十日》中的安妮,后者比如《沉默的羔羊》中的那个罪犯汉尼拔。

无论是第一种情况,还是第二种情况,反面人物无论是主人公,还是重要的次要人物,人物塑造的要求一点也不会降低,一样需要一个节拍一个节拍扎实进行。因此,这样的人物,也会引起特殊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如果叫做审丑似乎不尽恰如。所以西方人有一个说法,叫做在电影院与魔鬼擦肩而过!这样成功的反面人物,一定会有作为艺术品的特殊光泽、光晕,好像日全食,太阳一定是黑的,但仍有光。好吧,就按你说的,是逆弧光。如此,你的关于人物性格的真实性复杂性多面性,不论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会包含在其中。性格丰满真实,对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皆然。因此,出色的反面人物也会有逆弧光,没错。

还有两种情况,也需要讨论。

《一条叫旺达的鱼》,展示的是好笑的完美犯罪模式,这个过程也充满喜剧冲突,很好玩,因此,这里面的人物,塑造完美,一样会有光泽。例如旺达、奥图、肯都是塑造完美的人物,尤其是枪手肯,绝妙至极。这样的人物你叫做中间偏坏也好,叫做中间人物也好。他也有光泽。但用弧光似乎不能准确涵盖。

另外如国产剧中反面人物,如《潜伏》里的站长,也很完美。尤其是他在李涯举报余则成后,见余则成时诱惑其自首,老辣圆滑登峰造极。另如《暗算》里特派员也是一个难缠角色。这样的人物,用逆弧光似乎也不大准确,但人物确有独到之处。

这是第一种情况。

另一种情况,如《扪心问诊》,那位海军飞行员,想要回到中东被自己轰炸的学校一看究竟,他自己也没意识到,原来自己并不是出于忏悔和怜悯,只是内心完美情结作怪,执意要看看弹着点。这个中间人物,内心的黑暗,潜意识中的龌龊,始料未及。人物非常成功,观众非常震惊。这种情况,似乎也不能使用逆弧光进行衡量。

所以,故事原理在人物塑造相应部分,对这些情况都有详尽论述和解释。

2、你的关于人物塑造要走出“非黑即白”的幼稚模式,令人信服地,从冲突中集中、扎实地开始做起的说法,也无疑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的编剧塑造人物,很容易犯两种错误。

第一以为,凡是冲突,就可以塑造人物,人物就会在冲突中令人信服地站立起来。于是,很多小打小闹无关痛痒的冲突形式就在屏幕上泛滥起来。此外还容易让冲突开小差,经常会离开主人公塑造,独自玩耍。凡此种种,再有经验的编剧,也会让自己的作品,止步于二流,永远与经典故事无缘。

很多编剧看上去手法很熟练,很有趣味感觉,开头也很能抓住观众趣味,故事似乎很好玩,但是往后看,你会越来越失望。因为所有的主人公遇到的问题都不是足以打破主人公人生状态平衡的问题。这样的故事,越往后写越迷茫,越平淡,越提不起精神。

好故事,开头就决定了结尾。人物一定要在东倒西歪失去平衡的状态,才会激发起抗争的欲望,才会演化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系列戏剧冲突,让故事高度牵引观众注意力,饶有兴趣一直跟随故事列车抵达终点。因为他们已经有意识到,终点会有不一样的东西,足以令自己震惊的东西在等着自己。

《勇敢的心》主人公一直在避免自己介入争端,但未婚妻被害,他终于意识到,自由才是即刻需要自己不顾一切拼力解决的最大的问题。《天下无贼》女友向男友提出的要求,不仅是一个金盆洗手的问题,而是男主角的精神、信念和全部价值观,他打算一直做一个专取不义之财的“好贼”,按照“盗亦有道”的方式一直过下去。女友要他改变价值观,不啻于要他的命。《小姨多鹤》也是在救命报恩模式下展开了故事。诸如此类,很多很多。经典必有经典道理。不能妄想以一个不够精彩、不够经典的开端,去追求一个精彩的和经典的结尾。绝没有可能。这就是很多编剧需要想清楚,需要醒一醒的最重要的悟道的问题。

第二以为,不解决好故事必要的铺垫,不下功夫安排好故事的暗道机关、伏笔酵素,就能指望故事自己长成一个水灵灵的漂亮姑娘。很多作者没有深思熟虑,就急于展开故事讲述,造成了故事的平淡。不要以为,《辛德勒的名单》超过30分钟的铺垫都是废话,没有这个铺垫,你就不明白辛德勒在故事开头究竟是什么样一个人,他的转变有多么不容易多么金贵,那么在故事结尾,你就不会有那么巨大的感动。也不要以为,《潜伏》用了整整一集来交代余则成刺杀李海峰受伤,被营救和被策反,与左蓝特殊的关系,对故事的走向、人物塑造的控制,情节的发酵是毫无关系的。

相反,一些和故事人物塑造无关的庸杂的趣味、好玩的情节,不会引起围绕主人公命运进行结构的故事后续有强度、有意义冲突的一切枝杈杂草,只能成为你的故事的巨大的牵绊,拉着你的故事的后腿。你不舍得下剪刀,故事将来就不会有出息了。

至于你所说的塑造有深度的人物性格,其实,一切要求,都凝结在故事结构的基本要求里面了。关于这一点,在我的系列课程里,有详尽解释和论述。可惜,在这个平台上,我只能针对一些问题,有选择地展示一些片段。

和你的讨论很有价值。感谢你,祝你成功塑造出更强大的故事人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