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故事断想:人物”弧光”

http://ww1/mw600/59298651jw1e63y28pinmj2064035q2r.jpg
http://ww2/mw600/59298651jw1e63y2jieexj209q05gaa2.jpg
http://ww4/mw600/59298651jw1e63y2r82atj209q06mmx7.jpg
感谢@齐宝蜜,把自己创造故事人物的终极努力,锁定在人物的“弧光”上。我认为她是对的,这是编剧对故事人物的终极追求。也是引发以下断想的重要起因。
1、
小小动画故事人物,煽动人类巨大心灵,是迪斯尼的独门绝技。
2013,《疯狂的原始人》在中国电影屏幕上,上演了一回绝对惊艳。
故事有两个重要细节:一个是人类家族的守望相助的聚居生存方式,一个是钻木取火,发现和向往光明。
直立行走,只是从猿到人的第一步。
世间生命形式纷繁多样,唯灵长类最为瞩目;灵长类动物的生命升华,唯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者脱颖而出;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的漫长过程,则取决于情感模式的完善和善恶选择能力的确认。
因此,无论文明的进程多么的光怪陆离,多么的对简单人性充满诱惑,多少次把人类引向毁灭边缘,人类总是能够凭借心灵的力量阻止灾难,走向光明。
故事再现了远古时代,每到夜晚降临,原始人家族在睡前对故事的疯狂。老爸的故事一成不变,盖的故事却让爱普充满无限向往。
奇思妙想、坚定自信、沉着冷静、乐于付出、被爱情吸引的盖,奇迹般带领这一家原始人逃离了灾难,来到新乐园,盖也因此负载了这个简单而复杂的动画故事的人物“弧光”。
2、
首先,意会与言传。
故事人物的弧光是肉眼看不见的。
是上帝和神造人?还是人类创造了上帝和神用来顶礼膜拜?用来祈祷幸福和约束恶念?我不能语出不敬,需要大家自己仔细体会。上帝和神的光环虽然没有人真正看见,但已经被固化在绘画作品里。
故事人物的“弧光”,也是观众在观看电影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审美感觉。而这种审美感动,是可以清晰描绘的、很具体的。
其次,人类专属。
故事人物的“弧光”,归根到底是人类生活自身创造出来的,故事不过是模仿生活。
动物不论生命形式进化处于什么阶段,在有限的生命过程里,都不会有“弧光”出现。
本能的恐惧和同情,在动物界可能或有,比如牛在屠夫面前,有时会“流泪”。
“壮士一去不复回”的鲑鱼溯游产卵行为和某种类雄性螳螂在交配完成后的“自愿献身”,以及动物对幼仔的百般呵护和不忍抛弃,某些动物种类两性之间的“白头到老”,只是一种生命的本能,只能在人类审美模式里,在discovery的纪录片里,倒映出人性光辉的几许余韵。
而人类自古至今,都会追寻人性的辉映。
《疯狂原始人》的盖,手里不仅有取火的方法,还可以带领老爸一家走向光明;
江苏长途车司机吴斌,在飞来异物击碎肝脏情况下,拼力把车停稳,于是无数的陌生人就会自发前来为这个伟大的生命送行。
第三、由情感诉诸理智。
先引发情感剧烈活动,再引发关于人类行为的严肃深刻的判断与思考,继而引起情感肯定与认同,爆发移情活动,高峰时刻可以直接振颤心灵,开启泪腺,最终才会凭借冷静的价值评价而被抽象出来。
第四、娇贵。
故事人物的“弧光”,感知过程极其精密和复杂。印证了我的“均瓷”说和“双面绣”说,物料、火候、针脚,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差。任何微小的瑕疵,都可能中止观众对人物“弧光”的感知过程。
所以说,“弧光”很娇贵,很神秘,很羞涩,是玻璃心,是人参娃娃,很容易碎掉和溜走。
3、
还是要从人脑结构说起。
观赏电影和电视剧的过程,是接受外部信号刺激的思维过程。而科学家们认为,思维是结构化的神经传导活动。人的大脑中,有上千亿神经元细胞,每个神经元又平均与几十个神经元连接,因此可以形成100亿个链接系统。
观众在进行审美思维(艺术思维)的时候,调动了作为高级灵长类动物人类所具有的所有生理心理特质,因此才会激发如此深刻和富有意味的审美感受。这里有两个值得重点关注的点:第一是刺激所产生的脑电波的属性,第二是神经元链接关系的特点和所属区域。
大家知道,大脑对人类思维判断作出反应的管控,具有明确分工的特点,不同的区域管控着不同的信号处理链接和反应过程。
例如,脑干管控生命中枢机能,例如睡眠、清醒、体温、呼吸、食欲、性欲等,因为爬虫类也有此脑,因此被称为爬虫脑。
边缘系,位于大脑最深处,是我们的中枢神经最密集的区域,包含了海马体、杏仁体、丘脑、下丘脑、阿肯伯氏核等富于神秘色彩的脑组织,管控着情绪情感、记忆、欲望等较高级的过程,也被称为哺乳动物脑。
皮质层,是人类作为灵长动物独有的,人类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发达的新皮质,因此这一层也被称为灵长动物脑,不仅管理调节着一切和创造有关的活动,还包含了理性、矛盾、幸福感等高级情感。
边缘系和皮质层,不仅使影视故事人物负载的“弧光”,在观影过程中被观众清晰捕捉并且酝酿放大,而且可以解释,为什么世界电影工业中,惊悚犯罪、爱情和喜剧类型片大行其道。
从人类大脑结构和心理特点来考察影视故事效果,应该较少会犯根本性错误。
4、
取决于100年来影视故事原理的精确性。
影视故事原理,向前延伸,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戏剧。
无冲突,不戏剧。无压力,不冲突。无命运变化,冲突将皮之不存,语焉不详。
再次申明,影视故事核心是时间。时间是影视故事的生命线。无时间线概念,不谈影视故事。
所以,有限线性故事电影,经典故事总是紧紧围绕人物命运构建故事冲突,必将主人公置之死地而后生;无限线性故事电视剧,可以容纳更多故事线索,可以事件、人物“双轮驱动”,但故事讲述必须围绕主人公命运,有序运转。
冲突密集的影视故事,不一定都是好故事。只有那些表现主人公独特命运变化,“意料之中却出乎意料”的故事材质,才是好故事的基本诉求。
经典故事冲突的秘诀,是围绕主人公命运失衡时刻,构建出明确的压力系统和情感曲线。力道必须跟随主人公命运变化,情感活动才可能从观众的“像我”出发,直达故事的高潮时刻。
很多朋友非常纠结:为什么我的故事明明2分钟一个冲突,节奏很快很热闹,也很有趣味很有意思,却总是进入不了一流故事的行列呢?告诉你,一定是压力容器漏气了,高压锅密封垫坏了,你的压力从主人公解决问题的欲望中偷偷走开,跑一边去玩了。此类无效冲突是应该极力避免和忍痛删除的。
人物“弧光”的奥秘,就在压力和情感曲线的相互交织作用里面。
你在人物命运选择上加压,让他触发更大的困难和阻力,人物就会自然遵循人类的顽强共性,开始做出正确和高尚的选择。而压力曲线越完整、越独特和越有弹性,观众就越能从人物的两难境遇中看到自己。情感活动的涟漪就会从点滴到连续,最终在段落高潮和故事高潮中集中爆发。故事走向终点,礼花在空中灿烂,意义在高潮中浮现。
而高潮前夜的危机时刻,主人公的最后一击,往往是人物“弧光”通电时刻。
没有对故事原理深刻的了解,没有对故事讲述技术的熟练掌握,就不能奢求你的人物会有“弧光”出现。
5、
道德肯定。
人类是社会性群体,道德选择会激发普遍人性评价。
情感认同。
只要能触发情感活动的语言和动作,也会涉及人性评价。
善之向往。
人类具有弃恶扬善的本性。
生存品格。
人类追求生存品格和格调,与物欲无关的生存品格追求,构成人性美好的一部分。
自我战胜。
从改变口吃习惯、减肥、走出失恋阴影,到战胜病魔、战胜对手、战胜自然灾害,都可以弘扬人性力量。
情怀延展。
凭一口气,点一盏灯,信念和传承,也能映照人性伟大。
悲悯。
天地无垠、宇宙无限、白驹过隙、生命无常。悲悯是一种上升到云朵间的人性圣景。
救赎。
人非圣贤,人生多磨难。从一个有缺点的人,到一个伟大的慈善家;从命运不公中勇敢站起,愈挫愈勇,都是人性救赎的力量。
政治偏好。
政治是利益的抽象物。政治偏好,可以制造某种高尚。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高尚的定义可能会截然不同。
挂一漏万。触发人物“弧光”的原因,可能更多更复杂。
6、
(1)简单欲望的胜利。《疯狂的原始人》盖的聪明和无私,帮助了老爸一家人,盖因此而高大。
(2)最艰难的抉择。《廊桥遗梦》女主角在“一生一世”的真情面前,最终选择了留下,在否定之否定的选择中光彩熠熠,撼人心弦。《克莱默夫妇》男主角,主动放弃刚刚建立平衡的父子信任,把孩子交给前妻抚养,令人感怀万千。
(3)亲情无敌。《唐山大地震》,23秒阻隔亲情32年,在徐帆的惊世一跪面前,所有人的泪水闸门瞬间打开。《雨人》中的弟弟,终于意识到哥哥的永远不能割舍的亲情,因此转变了形象。
(4)自由之心。《勇敢的心》,华莱士为自由的土地上自由的人民,拼尽全力喊出最后的强音。《红高粱》所崇尚的是红高粱般自由不羁的性格,无论是爱情,还是性子都是最浓烈的东西。
(5)最艰难的成功。《美丽心灵》名牌大学最优秀的天才学生,却已经被精神分裂病魔控制,每天生活在自己的幻觉里。当他在妻子帮助下勇敢和病魔抗争,最终走出幻觉的时候,我们全部被感动。所有的教师同事,都把自己的钢笔献给了这个英雄般的天才,以表达自己的崇敬。《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则从一次电视大奖赛讲述一个底层贫民的理想,时空倒置和四层视角,把这一次命运的搏击讲述得荡气回肠,我们为主人公的成功而鼓舞。
(6)自我牺牲。《卡萨布兰卡》男主角,把安全的希望留给自己最爱的女人和她的丈夫。《天下无贼》男主角,为了维护女友的梦想,不惜牺牲自己。《霸王别姬》张国荣在无法走出信念绝望的情况下,勇敢选择了结束生命。
(7)伟大的证明。《与狼共舞》男主角为了印第安人的友谊和自己的爱情,选择了退出白人军队。《英国病人》中历史学者艾马殊为了嘉芙莲的爱情,进行了一场冒死营救行动和带领已经去世的爱人“回家”的感人旅程。当飞机载着爱人,长长的白丝巾随风飘动,穿越德军炮火的时候,我们早已被这场伟大的证明所征服。
(8)弃恶扬善。《辛德勒的名单》,一个发战争财的商人,令人信服地转变为最伟大的慈善家。《活着》一个嗜赌如命的败家子,终于成为一个知冷知热的男人。当然,主人公在特定背景中,变化有被动一面,因此,弧光也并不强烈。
(9)自我升华。《集结号》中张涵予不顾一切要给战友正名,无论是无言的坚持,还是团长墓前的牢骚责怪,都是一种自我的升华。《桂河大桥》中的英军工兵营长,要做“一个有尊严的战俘”,要造最好的桥。当最后一刻从迷茫中觉醒,引爆了自己亲手造的大桥时,实现了自我升华。
(10)
(11)
(12)
挂一漏万,请自行深入体会。
7、
《失恋33天》,帮助女主角走出失恋的是文章,弧光在他那里。
《最爱》主动追求章子怡的是郭富城;而用生命拯救和挽留郭富城的,是章子怡,弧光在她那里。
《一条叫旺达的鱼》是黑色喜剧,主人公不是正面角色,他们的行动也并无正义性可言。但其中旺达和阿奇的爱情,有可圈点的价值感,因此旺达身上有弧光负载存在。
《疯狂的饭局》,弧光在为爱情自不量力冲向悍匪的男青年身上,男青年则是仅高于路人甲的次要角色。
8、
过去老电影,由于时代认识局限,不少高大全英雄人物也负载弧光;甚至某些极左色彩人物,也会被赋予勃勃英气。但在今天市场化条件下,绝大多数老电影并不能顺利通过市场检验。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背景,每一个族群都有自己的文明方式和不同历程,就人物弧光而言,体会程度和辨识度可能都会有不同影响。比如《失恋33天》在我们这里具有鲜明时代性,单到美国,观众可能根本不会理解女孩子为什么纠结,从而也就谈不上对男主角弧光有效的辨识。
《逃离德黑兰》这类反恐题材的电视剧,可能在阿拉伯国家,看法是截然不同的,甚至会引发抗议。人物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弧光。
9、
很多惊悚犯罪类型片,人物没有弧光。
《唐人街》触及人类最黑暗心理,所有人物没有弧光,但对潜意识黑暗挖掘产生了心理惊悚效果。
《危情十日》也是心理惊悚片,主要挖掘人物犯罪心理。
李玉《二次曝光》也没有弧光。
喜剧类型片,有些也没有明显的人物弧光。
《我爱我家》里都是有缺点的喜剧人物,人物弧光基本不明显。
英国喜剧《豆豆》系列,人物也没有弧光,只有温暖。德国的喜剧《炸弹妞》人物也没有弧光。
一些侧重讨论时代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电影,也不容易有人物弧光出现。
例如《撞车》、《搜索》等。
还有一些心理分析剧,如《扪心问诊》,只有人物内心的纠结,深层性格虚伪所带来的震撼和启发。
具体影片、剧作,要具体分析。以上举例并不影响上述电影、电视剧成为优秀或者较优秀作品。
同时,这也说明影视作品具有三个方向功能:一是人性教育功能;二是人性警示功能,即西方人所说:在电影院与魔鬼擦肩而过;三是问题探讨功能。三个功能殊途同归,就是建设人性。
具有这三个功能之一的任何一部好作品,都离不开故事原理最基本的物理的、化学的吸引元素,都离不开在两条曲线上正确讲述故事的要求。
10、
何平老师是令人尊重的业内权威。我留意到他的三个观点:一是故事原理干不过审查制度;二是为找不到好剧本苦恼;三是认为目前市场不理智、观众不理智。
何平老师的观点,引发我们对好故事与市场关系想的思考。故事传统来自西方,影视实践重心也在西方。我们的一切进步,都是在学习西方先进经验进出上,充分本地化、创造性吸收消化基础上取得的,这一点无需讨论。100年影视发展史反复证明,好故事是王道,故事的终极价值是人物“弧光”里的人性教育营养。市场反复证明,观众是客观的,观众永远比我们自己要聪明很多,好故事永远会实现市场的自我净化。市场不会犯错误,只有故事会犯错误。
2012年至今,中国电影市场风起云涌。大片时代暂时终结,国产小成本佳作屡屡发力,谈资神片、小众价值的挑战,也频频上演。山雨欲来风满楼,电影界保持着雷雨前的静默,似乎集体失语。但,一切终将会烟消云散,市场终究会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好故事的王道,终将登台,一切纷杂终将有一个清晰的正确答案。
有一点我是十分赞同何平老师的。那就是电影遵循的应该是故事规律,而不是不切实际的青苹果情绪。正如著名影评人周黎明所言,我们起码应该意识到,不能从商业目的出发,给青少年编织一个物质化的、不堪一击的“空中楼阁”。在未来复杂的社会竞争中,这种幻境随时可能成为“有毒的香水”,一个定时炸弹,让更年轻的一代瞬间失去精神的平衡。
借此粗燥不堪的断想,意在抛砖引玉,引发更精确、更有价值的讨论,祝各位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