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次世界大战和我眼中的电影简史3

(2013-03-20 11:54:33)

    接昨天话题。要了解欧美电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下,如何从痛苦中转身,吸收实验性“表现”电影营养,在更高层次上向伟大的故事传统回归,有几部好莱坞电影是必须提及的。首先我们看迈克尔.柯蒂斯的《卡萨布兰卡》(1942),在时间点上,这部电影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一方面他代表了一战以来电影探索的成果;另一方面,就年代和故事内容上看,已经开启了二战新时代电影的大门。这是一个转折点。更有深意的是,这部电影故事的地点,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人物也具有典型的时代性。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城市旧名,名字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典故。这是西部非洲通往欧洲的海上枢纽,是一个战略要地,兵家必争之地。如前文所述,这里在中世纪曾经是阿拉伯帝国东扩的势力范围,以伊斯兰教为主导。公元16世纪,被葡萄牙占领;18世纪西班牙人主导这里的港口贸易权。卡萨布兰卡是西班牙语“白色宫殿”的意思,而白色宫殿本身就是伊斯兰建筑的特点。20世纪初成为法国在非洲的势力中心。直到1956年默罕默德5世回国宣布独立。可以说,这里是一个各种文化、各种势力犬牙交错的地方,是一个理想的故事地点。有意思的是,电影上映1年以后,这里又成为以美国为主导的同盟国决定对轴心国全面宣战的地方。

    关于人物的时代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欧美人,已经是富裕的城市一代。当里克和伊尔莎在巴黎相遇陷入热恋中,里克曾经问伊尔莎:要是10年前,你会对我怎么想?伊尔莎:10年前我还是个戴牙套的小姑娘。里克是一个曾经有进步思想的商人,在巴黎就是开咖啡馆的。那时的咖啡馆可不简单,相当于三里屯最火的酒吧,有驻唱,有小型赌场。

    伊尔莎的丈夫拉斯洛是抵抗运动地下领导人,在巴黎遭遇被捕,伊尔莎得到消息拉斯洛已死,在寂寞无助中和里克陷入爱情,他们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里克却拿出遇到真爱的态度,准备与伊尔莎共度此生。就在伊尔莎答应里克,准备和他一起在沦陷前离开巴黎的时候,拉斯洛回来了,伊尔莎陷入两难,最终在里克那边爽约。里克深受打击,觉得被无情耍弄。甚至不准一直跟随自己的黑人琴师弹奏她和伊尔莎都喜欢的曲子。这就是故事的一个重要前提,巧妙安排在故事潜文本之中。而与伊尔莎意外再次相遇,则是在卡萨布兰卡。这就非常有意思了。这是一个莎士比亚戏剧中标准的两难选择的诱发地。当战火在欧洲一些国家点燃,这里就成为了那里的有头有脸、有条件逃离战火的欧洲人,借道里斯本逃往美国的必经之地。因此在融入爱情类型元素同时,融入喜剧风格也成为可能。因为里克咖啡馆的服务生大人物见多了,他说,银行家嘛,我们后厨就有一个大佬!因此,这里身份不重要也不值钱,最值钱的是逃往美国的过境证明。

    整个故事就围绕两张过境证明到底给谁展开。
    两张过境证明是签证贩子以弄死两个德军情报人员的代价弄到手的,因此,故事的惊悚动作元素也具备了。伊尔莎和丈夫辗转来到这里,就是想尽办法想要得到过境证明。与里克不期而遇,最终得知证明在里克手里,立即使这三个主要人物都陷入了两难境地。对里克来说,给还是不给是两难;对伊尔莎来说,走还是留下,两难;对拉斯洛来说,理解还是不理解,是两难。三个人都需要做出主动选择,这样一来故事的推动力就达到了最大值,情感激发力也达到了最大值。
    表面看,这不就是我们过去一直强调的“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吗?其实不一样,这里是深刻的故事传统,是围绕主人公进行的主动选择,是故事结构性冲突的方法论,也是人类美好人性的触媒,远不是简单地一个“典型化”概念所能够解释清楚的。《卡萨布兰卡》的经典之处就在于,主人公在黑暗的外部环境与激烈的内心斗争中,通过密集的主动性选择而引发的冲突,揭示了人性的伟大。主要人物就像一个太阳,所有的人物都围绕他进行运转,包括德军少校史查沙、法国伪警察雷诺队长、黑人钢琴师、黑市签证贩子尤佳迪、蓝鹦鹉酒吧老板法拉利都围绕这件事运转,制造阻力、提供转折、延续故事。从里克准备让伊尔莎一个人走,到冒着生命危险胁迫雷诺,打死少校,亲自送走拉斯洛和伊尔莎,不仅为她和伊尔莎之间的爱情做出一次“伟大的证明”,而且把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
    更为可贵的是,《卡萨布兰卡》不仅在故事讲述法上继承了既有传统,而且让这个故事通过主人公主动选择的冲突结构,表现当时最典型时代内容而成为经典之作。比如在酒吧众人用《马赛曲》回应德军挑衅的场面,令人热血沸腾。更为可贵的是,它打破好莱坞布景戏传统,尤其是市场那场戏,模拟自然光运用和环境表现方法非常棒,特别是那个小贩向里克和伊尔莎兜售纪念品的细节。似乎在这里,可以看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子。
    好莱坞最富盛名的编剧教练罗伯特麦基,在他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原理》中,对里克与伊尔莎市场相遇一场戏做出了经典分析,细化到了每一个动作、眼神和对话中二元价值转换的节拍,里克的多次试图解释、保护、亲近,伊尔莎反复拒绝,最终达到一个冲突小高潮,并在高潮中出现了新转机。
    这种在人物旧的感情纠葛中,把他们在现实际遇中的冲突填满每一道银幕冲突缝隙的经典手法,被聪明的创作者一直沿用至今。不信你就看姜伟编写的剧本,是如何成功处理余则成和左蓝的两难际遇,从而获得最大冲突推动力和感情吸引力的,很难说姜伟不是在《卡萨布兰卡》中获得了启发和灵感。
    对很多一般观众来说,焦点集中在了英格丽.褒曼这位美丽明星身上,其实事情哪里有那么简单,是故事推出了新的明星,而不是明星成就了故事。好演员很重要,但是,没有好故事,没有胀满每一道缝隙的高质量故事冲突,演员的表演能力就失去了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