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遭遇麦基(4-2)
(2012-09-28 18:59:34)
标签:
杂谈 |
我们读书,先要把书“越读越厚”,不要一目十行,而是要把每一行字的含义吃透。这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然后,就要反过来,把书“越读越薄”,把一本好书的主要观点提炼出来,最好能提炼成为几句话。那么我感觉,麦基理论的核心就是“两条曲线”,如前文所述,一部好影片要想吸引观众,必须具备围绕主人公命运的压力曲线和激发观众情感活动的情感曲线。否则,这部作品就没有可能成为好作品。
当然,任何要求都不是雷池,也不是教条,都是可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灵活运用的,这也是麦基最重视的一种创造力,或者叫做原创力。我们可以看到聪明的艺术家绝对不会照本宣科,拘泥于规则,把自己限制死。冯小刚就创造了大小情节影片类型灵活运用的商业电影模式,你在他的片子里会发现,主人公可以是坚定追求既定欲望的,也可以是内心逐步产生变化,追逐那个逐渐看清的人生目标的,而影片的结构和形式,也会具备强力外部冲突特点和细腻内心冲突的张力,五光十色,美不胜收。
在麦基著作中,可能没有考虑中国影视产业特点和观众成熟度的特点,所以尽管他已经比较明确涉及“影视惊奇”概念,却没有把她作为原理重要的一部分充分展开,进行论述。这一点绝对不能看苛求大师,因为他的理论是和好莱坞的实践同步发展的,美国的电影观众看了一百年电影,中国观众正经算,也只看了几十年。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城市化进程,电影属于城市消费品,是中产阶级的文化消费。中美两国城市化进程差距很大,欣赏的诉求差距也必然会很大。王石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当于150年前的美国。从历史上看,有道理。美国从1840年开始城镇化进程,到1972年基本结束,整整走过130多年过程。如今美国的农业人口,好像还不足1000万。我们国家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们城镇化率达到50%,实际上包含了大量流动人口,实际在城市定居的不足36%。
观众的欣赏趣味,和城市化水平有关,和受教育程度有关。那么电影在诞生的初期,我们看到,没有那么完美的故事,更多的是靠电影制造的那种“惊奇”在吸引观众。那时的观众,可能会因为火车扑面而来产生尖叫,感到刺激。卓别林的喜剧,抛开他对于世界的嘲笑和讽刺,对贫苦大众的深刻同情,其夸张的动作特点实际上也构成了这种“电影惊奇”。那么这些属于电影幼年时代的一些特点,今天对观众的吸引力一定会减弱。
而随着科技进步、文化进步、时代发展,电影又创造了一些新的“惊奇元素”,例如彩色画面制造的影像惊奇——我们通常会对那些拍摄很美、难度很大、很震撼的镜头产生强烈感觉;运动方式的惊奇——电影人在镜头运动方式上无所不用其极,创造了匪夷所思的动感;3D动画再造场景的惊奇;科技知识人类智慧所创造的惊奇等等。于是,我们看到,在主要影视原理基础上,与两条核心曲线结构融合,还有一条“惊奇曲线”在发生作用,尤其是对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的电影市场里面的观众,“惊奇曲线”也是影视作品吸引力的一个有机组合部分。
我们会看到,电影作品越来越强调镜头感觉、节奏、角度、运动方式,以强烈的组合构成一种视觉冲击;越来越重视魔幻题材、历史场面再现、动作模拟的逼真性、物体运动的冲击感,从而越来越借助3D方式来制造影视幻景;同时,我们还会看到《生活大爆炸》里面的科学怪才作为喜剧主角,让我们爱死他们!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影视制作先锋们那么青睐3D、迷信3D的原因,他们也是冲着抓观众去的。
所以在编剧实践中,我们现阶段还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在创作中给“惊奇曲线”预留空间。我们的影视制作单位和媒体部分,也应该适当把握“惊奇曲线”带来的收获。
值得强调的是,“影视惊奇”必须遵循“压力曲线”和“情感曲线”的规定情景,必须保证在构建一个好故事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绝不能反客为主,霸王硬上弓 。
我在一篇研究文章里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那就是现在规模最大的民营影视公司,在把优质资源进行集中之后,实际上面临这一个很大的风险,就是剧本生产和好剧本把握能力的弱化,有可能把他们导向“公司魔咒”。话音未落,新画面就因为《金陵十三钗》的投资失败面临解体。
大家都看到了乌尔善因为《画皮2》创造了票房佳绩,而我认为背后隐藏危机。因为故事不是一流的,我们没有多少感动和震撼。华谊的策略,利用3D转制代替3D原创,后果可能是公司信誉的透支。因为3D票价是普通电影的两倍,刨除超额收益,这部片子很可能是一个平手结局。
所以我说,笑到最后,才是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