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驼影|祁连南麓:祁连山最美的风景(选读)
标签:
文化 |
分类: 精彩阅读 |
作者:吕传彬
http://img.xdnphb.com/genus/upload/editor/photo/2018/07/04/4d041fd5-e8cb-47d2-98a5-c8754679a8ab.png
历史课读过汉武帝派霍去病攻下焉支山和祁连山,迫使匈奴降汉。
匈奴发出了:“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悲歌。
祁连山脉横亘青海甘肃之间,山峰逶迤一千多公里,宽三百多公里,巍峨雪峰其间夹着湖泊、河流和草原谷地。
造就了农牧交错带,是农耕文明与马背民族争夺以制西域的战略要地,残酷见证了一场场旷日持久、惊天动地的征战与动荡。
http://img.xdnphb.com/genus/upload/editor/photo/2018/07/04/31e44662-1437-4ccd-a9dd-8e3278e1e85a.png
踏上祁连山脉,举步就会踩到一段古迹,牵出一段历史。
如果没有祁连山,内蒙古高原的沙漠就和柴达木盆地的荒漠连成一片,就没有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
祁连山北麓有丝绸之路北道,早在唐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景已被纳入无数文人墨客的咏叹。
我很早就游览了河西走廊的嘉峪关、玉门关、敦煌等旅游热线。
几年后我再游祁连山,走南麓的丝绸之路南道,从黄河向西,经过西宁、日月山,进入古吐谷浑王国疆界。
当年丝绸之路南道与河西走廊段北道相辅而行,都是中原通往西域的贸易通道,现在却鲜为人知。
当汽车翻越祁连山的山脊线,站在高处向南麓望去,山连山,岭连岭,雪峰石骨峥嵘、气势雄伟。
积雪和冰川似银蛇盘绕,如哈达披挂。冰川水送入原始森林,让广袤的草原铺展开千里碧毯。
http://img.xdnphb.com/genus/upload/editor/photo/2018/07/04/fba52376-e85d-4581-b5ab-5343df33290f.png
再走进祁连山腹地,夏季夜雨,次日清晨浓云厚雾萦绕在山腰,滚滚青烟飘逸在山际,暮雨朝云带来的奇峰云雾美不胜收。
午后放晴,与草原相接的祁连山银装素裹,草原上碧波万顷,金黄油菜花、一群群马牛羊点缀其中。
惊叹上苍将祁连山最美的风景赐予祁连南麓。
消失的吐谷浑
祁连山古代居民有羌、氐、月氏、乌孙、匈奴,再后来是吐蕃、回鹘、蒙古……历史长河滚滚向前,不同族群将祁连山作为家园。
多民族交融,多宗教传播,留下的民族村落积淀着逐渐遗忘的记忆、语焉不详的过去,和不断被添加内容的历史。
土族和撒拉族是祁连南麓最具特色的民族。
一千六百多年前,鲜卑族吐谷浑人走出东北的白山黑水,三十年间经历无数征战,辗转迁徙到青藏高原。
http://img.xdnphb.com/genus/upload/editor/photo/2018/07/04/10fcb3a3-8093-4c06-9ae9-f12591f8e9e5.png
公元329年建立吐谷浑王国,历时三百五十多年。
这是中国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历史最长的。吐谷浑王国作为丝绸之路南道的中转站而富裕,带来丝绸之路南道几个世纪的繁荣。吐谷浑人培育出千里马“青海骢”。
唐代末期,在突厥吐蕃等多方武力攻击下,吐谷浑灭亡,吐谷浑人用热血和生命,在青藏高原谱写了一曲令人扼腕叹息的历史长歌。
青海湖畔伏俟城遗址,是公元535年修建的新都城,见证了吐谷浑王国的繁华和衰落。
鲜卑语“伏俟城”意为“王者之城”。今天,周长八百多米的城墙内没有任何建筑遗存。
吐谷浑人用波斯马与当地马杂交培育出“青海骢”,据说能日行千里。
杜甫诗“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说的就是作为礼物送给中原王朝的青海骢。今天马匹被摩托车汽车取代,青海骢的后代寂寞地远去了。
http://img.xdnphb.com/genus/upload/editor/photo/2018/07/04/0ba9585c-4d12-4ee4-991a-4b867417dff0.png
吐谷浑人先与羌人联姻,又和蒙古人、突厥人融合,扔掉马鞭抓住犁把,告别帐篷搬进房舍,完成了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土族。
今天土族人口二十多万,主要聚居青海。祁连山南麓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土族聚居的孤岛,今天有八万多土族人。当然要去一睹土族的风采。
土族先民最初信仰萨满教,今天信仰喇嘛教,没有文字,土族语属蒙古语。
他们头戴插花毡帽,身穿七彩花袖衫、盘袄,自称“彩虹部落”。他们跳安召舞和轮子秋。
两个木轮加一架木梯,人在其上雀燕斜飞,鹰鹏展翅。青稞酒就发源在互助县,最绵甜可口的青稞头酒名叫“神仙不落地”。
土族风味小吃“狗浇尿”,名字让人顿失食欲,其实就是烤馒头浇上糖蜜。
正月初一祭祖还能窥见吐谷浑可汗崇拜的痕迹。这些风俗延续着土族与吐谷浑之间神祕的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