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茶路上的悠远茶香(选篇)   莫沽

(2017-08-31 11:00:58)
标签:

文化

分类: 精彩阅读

  斑斑古迹见证沧桑历史,从下梅和双溪的茶事活动历史中,我仿佛看到了先人奋斗的身影。

  据《崇安县新志》记载:“下梅邹姓原籍江西之南丰。顺治年间邹元老由南丰迁上饶。其子茂章复由上饶至崇安以经营茶叶获资百余万,造民宅七十余栋,所居成市。”下梅茶事始于邹氏,繁荣于康熙年间,衰亡于战乱及《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的签订。屏南茶事活动始于唐末,《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屏南亦能采造腊面贡茶。至宋建州(今建瓯)北苑贡茶兴起,屏南谢坑、横坑、富竹(苦竹)一带为北苑贡茶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苑龙焙一”属东山之焙,“谢坑八”属南溪之焙,见于北宋·朱子安《东溪试茶录》。

  乾隆元年,首任知县沈钟看到屏南诸山云雾缭绕,茶皆生烂石,盛产的茶叶有的像武夷茶,有的像松萝茶,皆为上品茶。他在《物产》中记道:“茶之属,各山皆有,或似武彝,或似松萝,惟产于岩头云雾中者佳。”在“山高水冷,地瘠民贫”无法完成国课的情况下,决定做大茶叶完成国课,经他的大力推动,屏南茶业再次走向繁荣。乾隆版《屏南县志·赋役志》载:“倘后之宰斯邑者多方劝导,广种杂粮,并茶、竹、麻、靛之类,岁有万金之获,以供国课……”从中可以看出,茶在屏南国课中的重要地位。茶,不仅供国课,而且在义学、文昌阁、廊桥等公共建筑修缮中发挥重要作用。

  茶业的繁荣史留下一条条荒凉沧桑的茶马古道,如今从残留的古道上,仍可窥见先人血汗斑斑的贩茶足迹,听见“担茶客”悠远的小调。

  唐末屏南茶叶多数从古田水口运往福州,宋时主要从谢坑运往建州。武夷茶兴起“茶市集崇安下梅”,闽东茶叶多运往武夷,双溪成为福宁府(闽东)茶叶重城,谢村成为福宁府茶叶运往建宁府(建安、瓯宁)等闽西北的咽喉要塞。屏南从谢坑通往建州的茶路不断向两端延伸,形成双溪→谢坑→建安(建瓯)→徐墩→嘉禾里(建阳)→兴田→渡头→下梅水陆交错的600里茶路,成为“晋商万里茶路起点”上的一条重要源流。



“茶翠重重成林海,

岭上青青缘艳优。

扬驰世界千万里,

芳香佳名传千秋。”

  这是飘荡在“梅溪”古茶路上空,收录于谢坑陆氏家谱中的一首藏头诗。诗中隐藏的“茶岭扬芳”四个字,以石牌匾的形式镶嵌于谢坑古寨门上,落款为“道光二十一年仲冬”。这无疑是对道光二十一年前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繁华茶事活动的总结和颂扬。望着茕茕孑立的古寨门,透过古朴雄浑的“茶岭扬芳”四个大字,我仿佛听到谢坑陆氏先祖铿锵有力的茶市话语权了。

  “茶岭扬芳”中的茶岭位于“梅溪”古茶路屏南与建瓯交界的山岭上,北苑贡茶时期因两地盛产龙凤茶又称为龙凤岭,建瓯段为龙岭,屏南段为凤岭。茶岭亭位于凤岭上,始建时间尚未得到考证,乾隆版《屏南县志》已有记载。“野鸟有声开口劝君且住歇;山花无语点头笑客不须忙”书于亭内梁下,道出了“注意身体事大,忙碌赚钱事小”的生活哲理,虽不是什么佛家心经,却足以让人心智顿开。

  “清茶半筒正解渴;长桥一座好乘凉”是谢坑村水尾木拱廊桥长桥上的一幅茶联。该桥是当年福宁府政和、周宁、寿宁、福安、宁德等地茶叶运往谢坑集散地,融入“梅溪”古茶路的必经之桥。进入建瓯境内后,古茶路上还遗存有龙岭、茶神庙、茶神张廷晖佛像、摩崖石刻、通仙码头、通济码头、茶村、茶行、茶井等古迹,无不彰显着连接双溪与下梅的600里“梅溪”古茶路,曾经作为“晋商万里茶路起点”上一条重要源流所书写的灿烂辉煌。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如今,漫步在悠悠600里“梅溪”古茶路上,已看不到轰轰烈烈的担夫队匆忙的影子,担夫们浑厚的小调声也已经远去。古茶路在百年风雨的洗礼中,也已老去,变得残缺不齐,唯有那些残存的龙凤岭、古码头、古茶行和摩崖石刻等遗址,依然顽强地挺立着,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