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的三座山节选)

(2013-12-26 19:07:44)
分类: 精彩阅读

苏州的三座山节选

                                                                      江苏太仓  凌鼎年         

 

有缘蟠螭山

我们一行是去苏州光福寻访明末清初大诗人吴梅村墓的。我曾说过,最好是梅雨季节,在淅淅沥沥的雨幕中,沐雨而行,湿脚而寻,那才外景与内心相吻合。老天似乎有三分理解,虽无细雨相惠,却也隐了烈日,漫上云来,风驱暑热,以助寻访。
    车子在路尽头停下,所谓路尽头,已到太湖边、山脚下,顺阶而下,湖水淼淼,沿磴而上,林木青青。说来不怕笑话,步入山中,尚不知此山何名,此山何景。
    山不高,路也不险,夹道有树,有竹,有果,果欲红欲紫,伸手可摘,想来是个人迹稀稀之地。
山巅一寺,隐于树林竹海中,虽然寂寞,倒也清静,像这等超尘绝俗的方外之地,应该算是清修学道之福地吧。
到了寺前,方知此山乃蟠螭山,此寺乃永慧寺,山名颇古朴,寺名透禅意。
    寺门门楣处有“石壁精舍”四字,寻石壁访石壁,不期此处即是吴梅村归葬处的石壁,真是有意寻之无觅处,无意相逢天助也。我们虽为误撞,实为有缘。
此山究竟蟠螭兮?石壁兮?
    原来一山两名,各有出典。
    先说蟠螭之名——此山虽无峻峰挺拔,倒也如龙之盘曲,其势不凡,故名之为蟠螭山。
    再说石壁之名——此庙因地制宜,在山巅仅有的三亩多山石上建寺,寺后有翠屏百仞,正好成了寺庙之天然围墙。而这成了寺庙一部分的石壁,又吸引了文人骚客题词题诗,镌石刻壁。石壁之石刻更留住了不少香客游人的脚步,久而久之,石壁之名甚至盖过了蟠螭之名,也算佳话一段。
    据僧人介绍,此寺的历史可追溯至梁朝年间。遥想一千五百多年前那叫慧海的僧人不知是否因石壁而相中此,面壁参禅,听涛颂经,枕石而眠,依树而居,饿食野果,渴饮山泉,遂聚灵气,遂聚人气。
    只是几度朝更朝迭,寺庙也或兴或衰,直到明嘉靖年间憨山大师云游到此,结茅讲经,方重旺香火。
    据僧人讲此寺有三宝,即石壁石刻、石壁石楠与金镶玉竹。金镶玉竹连云港云台山有野生的原生态一大片,现已移植,算不得多稀罕了;那石楠倒有几分奇特之处,那根深扎山壁之中,攀壁而上,树身与石壁已难分难解,树根与树干更难分难辨,唯见几曲而上,状如青虬。僧人介绍说此石楠元代时即有,如果此说不虚的话,当有七百年树龄了,生于寺庙,长于寺庙,历尽沧桑,阅尽兴衰,该得道成精了吧。僧人俗称此树为“睡龙”,其实,称其为“蟠龙”或“螭龙”更有意思,山名与树名合一,不更名实相符吗?
    我仔细看了石刻,以晚清与民国的为主,一般游客能略知一二的唯章炳麟等少数几个,像李根源恐怕知道的已不多了,但他倒是朱德元帅的老师,晚年隐居苏州郊区,是吴中文物保护的功臣。
    除开这三宝,庙门里侧的两棵雌雄银杏比肩而立,其中一株缀满了银杏果,结果如此之多之密,不知是否得了天地之灵气,或者是否因了山与水双重滋润的缘故。僧人说这两棵银杏有五百年树龄,却依然郁郁苍苍,碧翠一派。银杏树又称公孙树,此树,寺庙独多,皆为僧人与信徒所种,由此可见信仰之力量。
    下山途中,我们发现了著名画僧虚谷上人的墓,与太仓画家闵文彬的老师江寒汀的墓,算是意外收获。虚谷的墓石上爬满了扶芳藤,江寒汀的墓上芳草凄凄,同行的吴尘、吴骏为书画家,祭拜极为虔诚。我与继山兄也久慕虚谷之名,于是也作揖以拜,略表后学之敬意。
    这儿依山面水,长眠于此,有晨钟暮鼓相伴,有梅香鸟鸣相伴,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放下欲望之念,怀揣散淡之心,来这儿走走、看看,与僧人聊聊天,说说古,喝一杯清茶,吃一顿素餐,望一望太湖,听一听鸟鸣,那感觉一定优哉游哉,必能带个好心情回去。想穿了,人世间还有什么比天天有个好心情更令人健康、长寿呢。

 

(阅读本文全部内容,请进入清华大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阅读本文全部内容,请进入龙源期刊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