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丛林散文选(节选)

(2012-03-26 15:47:15)
标签:

墨邦博客

杂谈

分类: 精彩阅读

丛林散文选(节选

                                                                    丛  

库姆塔格情缘

 曾经像一个梦,库姆塔格遥远而陌生。除了知道名字,我对它一无所知。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去那里,仅有的知识里我知道那里是神秘、静寂和死亡的代名词。我不是专家,也不热衷探险,没有机缘,没有理由,甚至没有勇气想要走近、认识、或者了解它。可是2007年9月,一个风清气朗的日子,我真实的站在了那里,亲眼目睹了库姆塔格沙漠的迷人风采,同时也见证了国家科考队队员不畏艰险,求真务实的真实历史。
    走近专家,认识61勇士   说认识他们,我不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说不认识他们,我又和他们推杯换盏,谈笑风生;在广场为他们壮行,在宾馆为他们接风;在库姆塔格腹地深处望着他们鲜活而坚毅的身影。
  我不是科考队员,却在队旗上签了字。我没有参与考察活动,却在第一时间检阅了二号营地的监测站。我没有学位,却和国家林科院、中科院的专家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却知道了“卡拉塔什塔拉”、“羽毛状沙漠”、“洪积扇”等专业名词的意思。我没有追随他们穿行沙漠,却见到了沙漠里高山、湖泊、颚喉羚、甚至野骆驼的丽影。我知道命运垂青于我,才给了我这样的机遇,所以我倍加珍惜。
  最熟悉的是科考前线总指挥蔡登谷和副总指挥卢琦。七月里他们风尘仆仆从北京赶来敦煌衔接科考工作,我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接待,握了手,吃了饭,碰了杯,但没有留下特别的印象。我以为他们所说的考察和许多人一样,只是旅游而已。9月5号,当他们作为先头部队又一次到达敦煌后,我才知道这次科考活动的重要性。蔡院长集知识、胆识、见识于一身,文武兼并,勤勉睿智,颇有大将风范。卢琦风趣幽默,性格活泼,一顶宽沿软布遮阳帽,一架多焦广角照相机,一件绿色多袋户外服。无就是如此几位,论是战前筹备,还是前沿指挥,他们总是相互商讨,默契配合,在我的眼里,他们是同事,是战友,但更像兄弟。
  最有幸的是科考出征时见到了中国林科院的张守功院长。他情系敦煌,那年库姆塔格沙漠科考活动结束后,每年都派院领导来参加敦煌葡萄节,给敦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感谢的是,以他牵头的中国林科院提出了“大敦煌生态保护和区域发展战略”项目,为敦煌今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难得的是认识了董光荣、王苏明、杨根生等一批老专家。他们平易近人,勤勉敬业,不顾年高路远,多次赴敦煌参与科考研究。尤其杨根生教授,参加工作就在敦煌奔波,花甲之年仍然研究不辍。他们后来都是“大敦煌”项目的主要成员,为敦煌的未来的发展殚精竭虑,出谋划策。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最有缘的是认识了甘肃寒区旱区沙漠研究所的屈建军教授。库姆塔格科考期间,他提出要在敦煌建一个沙漠研究站,第二年项目就批了下来,地址选在鸣沙山下的敦月路旁,我还担任筹建工作组的副组长。如今工程已经基本结束,为长期进行沙漠研究打下了基础,也为魅力敦煌增添了闪光点。

 

 

(阅读本文全部内容,请进入清华大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阅读本文全部内容,请进入龙源期刊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