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学三说(节选)
(2010-03-10 16:08:36)
标签:
墨邦博客杂谈 |
分类: 精彩阅读 |
我的美学三说(节选)
美的情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如此。
我爱美,爱家乡的田野。绿树掩隐的村落,炊烟袅袅的农舍,庄稼葱茏的田园,碧草遍地的荒滩,美得那样清新自然。河里的水,静静地流淌着;湖中的芦苇,轻轻地起伏着;田埂的树木,娑娑地摇曳着;草丛中的花,悄悄地绽放着,美得那样实在丰富。季节在这里无穷地变幻着:春之嫩柳翠绿,夏之浓阴深掩,秋之黄熟红落,冬之雪白野旷,美得那样和谐奇特。正是在这家乡的田野上,叠印着父辈们一层又一层的足迹:风抹平了再踩,水冲毁了再踏,上一年的脚印还依稀可见,又一年的脚印又踩了上来。上一辈的足迹还未风化,下一代的足迹又是新的一层。正是在这家乡的田野上,娶亲的大花轿年年颠,大红喜字年年贴,动地而响的锁呐年年吹,漂亮的新媳妇辈辈娶,就像久旱的甘露,滋润着庄稼汉的心田,双眼里总是时时噙着晶莹的泪花。正是在这家乡的田野上,庄稼汉有着做不完的梦,梦里浸透着浓郁的诗意,闪烁着绚丽的光泽。爷爷们做过了,儿子做过了孙子们做,男人做过了女人们做,做他个五彩缤纷,做他个满天星斗。就是这种美,既养眼又养人,既养育了年年的富足又养育了家家的温馨,既延续了代代香火又传承了辈辈文脉。
我爱美,爱北方的小城。苍苍茫茫的远山,云雾缭绕,积雪盖峰,巍峨磅礴,永远是小城不褪色的大布景。波光粼粼的小河,穿峡出谷,乱石崩云,惊涛拍岸,永远是小城不知疲倦的奏鸣曲。白天看去,层楼叠起,街巷纵布,行人如织,车流似水,永远是小城不静止的风情画。夜晚看去,万家灯火,满街花树,时隐时现,分外烂漫,永远是小城不入眠的大梦境。小城虽小,但有十几万人家世世代代年年月月生于斯,长于斯。这里没有喧嚣嘈杂,没有污泥浊水,没有拥挤堵塞,没有惊恐慌乱,有的是绿树草坪,有的是鸟语花香,有的是新潮时尚,有的是美女香车,有的是商潮商浪。还有情人间的绵绵絮语,市民们的轻曼歌声,老年人的夕阳舞影。这种美,没有娇揉造作,没有装扮色彩,没有刻意的雕凿,自然而明快,永远是小城人家的和谐和纯朴。
我爱美,爱令人为之销魂的音乐。我没有听过中国古老的韶乐,但从孔圣人三月而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尽美矣,又尽善矣”的感叹中,也体味到韶乐的平和、典雅和柔美的艺术魅力。我也没听过古希腊的悲剧音乐,但读尼采《悲剧的诞生》,从美神阿波罗为代表的静美,以酒神狄奥尼索斯为代表的音乐艺术中,也感悟了大美希声的悲剧合唱,一种绝妙的陶冶情操、体验人生的艺术境地。听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那种最纯美、最神圣、最为振荡人心的情感,透过时而辉煌灿烂,时而流水潺潺的旋律,使人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艺术震撼,仿佛置身于凉爽、潮湿的山野空间,细听小溪的淙淙流水之声,夜莺、杜鹃的婉转啼叫之声,风雨雷电的隆隆轰响之声。又听肖邦的《波洛涅兹舞曲》,那种用人间最强有力的节奏、最惊人的艺术手段,赋予了音乐以平静而自觉的力量和坚定而向上的情感。哪一颗爱美的心,哪一种追求奇迹的人,听见了这种音乐,不是像回想起自己曾经幸遇过的一种崇高而圣洁的场面而感到强烈震撼,不是像利箭一样、像朝露一样、像大气一样,渗入骨髓,刻进脑海,充盈心灵。在我看来,音乐是来自和谐世界的回响,是滋润人们内心世界的天地灵气,人们的情感往往借着音乐腾空而起的声浪,升向超越尘世的最高境界,那种清新和自由,能化解一切痛苦和烦恼,能排除一切消极的沉沦,能冲刷一切沮丧的失望,能升华一切美好的愿望和一切美妙的情感。
(阅读本文全部内容,请进入清华大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