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基础
(2012-04-12 07:06:37)
标签:
观察智力认知能力儿童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心理家庭教育育儿技巧育儿 |
分类: 儿童教育实战攻略 |
某天雨后,我接孩子回家时,孩子发现路边积水中有不少的蚯蚓,于是蹲着拿一根树枝,兴奋地逗蚯蚓玩。此时,一个小朋友也跑过来蹲着看,不小心把鞋浸湿了。她的妈妈马上跑过来,拽起孩子并大声训斥,一个能影响孩子智力发展的观察,被毁了!
观察,是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简单讲就,是用眼睛去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观察就是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可以说,观察是人类学习的基础,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世界的窗口。孩子没有观察力,想发展其他能力,几乎是空中楼阁。
孩子认识世界,是从观察开始的。有了观察,才可能有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没有观察,孩子的思维就会因缺少基础,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孩子观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就是通常所讲的观察力,也是构成智力的主要成分之一。所以,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是思维的触角,是孩子能学会学习的重要前提。
人对周围环境的信息,大多数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视觉主要是对物体所展现的复杂信息的察觉和辨认。例如,婴儿出生24-96小时就能察觉移动的光,15天就具有颜色辨别能力,3周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理想的视焦点是距眼睛约26厘米处,即哺乳母亲的脸与婴儿眼睛之间的距离。所以,婴儿一出生,就开始学习观察了。参见《婴儿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
许多家长认为,观察谁不会呀,等孩子大了,需要他们观察的时候,自然就会观察。真的是这样吗?答案一定是“否”的!如果从小孩子没有学会观察,或观察时总被外界因素干扰,包括父母的打扰,那孩子不可能学会真正观察的,必然影响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未来不大费周折的补课,要让孩子学习观察要从婴儿做起。
想让孩子喜欢观察,就需要了解婴幼儿的特点,并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喜好进行。例如,孩子喜欢看活的、运动着、位置明显的物体,不喜欢观察静止的;喜欢色彩艳丽的,不喜欢看颜色单调、灰暗的;喜欢看大而清晰的,不喜欢看小而模糊的图像等。同时,物体的明显特征容易被孩子察觉,如颜色、图案,而其他特征则会被忽视,如大小、质地。
当然,在引导婴幼儿观察时,家长也别只强调视觉刺激,而是要调动孩子的多种感觉器官,进行细致的观察。比如,你让孩子认识一件以前没有见过的东西,就可以让孩子除了看以外,能听的就听、能摸的就摸、能闻的就闻、能尝的就尝、能摔的就摔、能踢的就踢,这样孩子就能获得对事物的整体印象,提高观察效果和观察兴趣。
培养孩子观察能力,其核心问题是解决婴幼儿观察的不稳定性。也就是说,孩子在观察时,常受到环境因素、身边吸引注意力的其他事物,以及当时的情绪、个人兴趣所支配,随意性很大,易频繁更换观察对象,且很少会带有目的性。例如,孩子在看蚂蚁搬东西,父母就别打扰孩子,就算发现一只甲虫,也等孩子不关注蚂蚁时再提醒孩子。参见《雷文:毁掉孩子注意力的战争经历》、《案例分析:孩子的注意力几乎都没有问题》、《喜欢抹杀孩子长处的父母》。
另外,孩子的观察持续时间是较短的,3岁左右的幼儿持续观察时间大约只有5-6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到6岁时也只有12分钟左右。而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对象,观察时间可能会不到一两分钟。所以,当孩子视线开始游离时,父母就需要选择能够引起他们足够兴趣的行为,尽可能延续观察。比如,让孩子去摸、去捏、去闻等。参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先学会观察》。
因此,父母在引导孩子观察时,就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以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作为观察对象。通过不着痕迹的引导,让观察变成很有趣的活动或游戏。比如,孩子在行走中,家长要随着孩子的视线,并巧妙地对孩子进行提问,如问“那是蚂蚁么?”、“这是什么颜色的?”、“那树叶是什么形状?”等,并对回答正确的进行及时表扬和鼓励。参见《香蕉+苹果+板凳=快乐学习》。
孩子的观察能力建立以后,才可以进行比较、排序、配对、分类,使他们的认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成长。敏锐观察力,是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对孩子智力发展有很多的影响,也是其未来间接经验学习的重要的基础。所以,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观察训练,以帮助他们掌握正确、有效的方法。
既然大家已经知道孩子观察的基础知识,那你如何巧妙地对孩子进行生活化的观察训练?欲知详情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呵呵。(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儿童教育实战攻略:
本周实战模拟:《实战模拟:孩子只爱看卡通动漫书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