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培养爱学习孩子之发散性思维

(2011-12-31 07:10:27)
标签:

爱学习

发散性思维

儿童教育

父母教育

孩子心理

家庭教育

育儿技巧

育儿

分类: 儿童教育

  今天是2011年的最后一天,但2012不是末日,而是新阶段的开始!所以,祝我所有的朋友节日快乐!为了自己的孩子,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非常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按说这本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这个社会有许多避不开的“功利”。如果父母是爱学习之人,一般情况下,孩子也会爱上学习的。但这步妨碍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时,事先进行一些技术指导的。

  

  下面我先从《幼儿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中,摘录两段和思维相关的,大家了解一点理论基础: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得到初步发展。在思维方面,由直接行动思维向间接形式过渡,转化为具体形象思维。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抽象逻辑思维上,幼儿不再满足事物的表面关系和形象联系,开始追求对事物的内在关联和本质特征的认识。

  

  这势必促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中萌发出抽象逻辑性,但依然处于萌芽状态。幼儿抽象思维的初步发展主要表现在提问类型的变化和概念形成的特点上。提问类型的变化表现在从提问“是什么”的模式向提问“为什么”的模式变化。另外,幼儿末期开始能按事物的本质特征掌握概念,如动物、水果等。

  

  根据上面幼儿的思维发展,孩子的思维已具有一定的词的概括性和言语的协调性,他们可以思考不在眼前的事物,思考过去的经验,联想有关的形象,从而预见行为的结果,并由此套用过去的解决方法来处理当前的问题。这就说明,孩子已有一定的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按照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参见《教育应走在孩子发展的前面》),可以在恰当的时候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引导。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当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止一个答案的时候,或当目前没有现成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或没有过去经验可以参考时,就需要采用发散性思维,从不同方面寻找问题的答案。

  

  所以,利用发散性思维的不依靠常规,从多方面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可以使孩子的思维灵活敏捷,让他们的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如果家长从婴幼儿就开始培养,让孩子从小就敢于“异想天开”和“标新立异”,这不仅对以后间接经验知识的学习大有帮助,也对他们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心理素质。

  

  那如何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利用生活中的许多琐事来进行引导。比如,某天孩子的妈妈回家晚了,父亲就可以引导孩子,问妈妈为什么会晚回来,让孩子尽可能地说出可能的理由。再比如,当你做家务择菜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并引导孩子把菜叶等东西,怎么做成美丽好看的动物或画。

  

  在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感性知识积累情况。如果平时父母不多引导孩子进行观察,以及及时的讲解,孩子就不可能在自己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比如,前几天我写的《绘本“我的兔子朋友”深层解读》,孩子需要对许多动物本性进行了解,才有可能说出让松鼠去拿。当然,哪怕孩子能说出让长颈鹿,或猫来帮忙,都是很好的。

  

  当孩子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可以想办法引导孩子思考和发挥想象力了。家长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孩子创造欲望,为其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这就需要家长抓住时机进行恰当引导和暗示,逐步提高孩子的参与兴趣。当然,父母的及时表扬、肯定是非常重要的,这能使孩子获得正确的自我评价和真正成功的体验。

  

  这里说一个小例子,比如你在做饭的时候,孩子来“捣乱”,你就可以拿一个锅让孩子玩,并且问这个锅都可以干什么。一般情况下,孩子都能回答说可以做饭、熬汤等等。但如果你加入一点游戏成分,孩子很快就可以明白锅还可以当乐器、盾牌。此时,若再加入一点场景,孩子都会说出锅可以当帽子、雨具、搬运工具等。

  

  大家需要知道的是,父母精心设计提问的方式,才能引起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家长不能总去问孩子“为什么”,而是要在不同场景下,进行开放式的提问。比如上面说的例子,你给孩子一个锅,然后就问锅能干什么。如果孩子根本没有一点感性认知,他们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当你拿锅铲敲不同的锅后,再问“锅都可以怎么玩”时,你心中预期的答案才能呼之欲出。

 

  当然,如果孩子回答不出来,也别逼迫孩子,而是要自己说出一个答案来。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有些孩子害怕被问住,或是由于没有太明白家长的设问,很可能会让孩子“僵”在那里。如果总是这样,孩子就会失去回答的乐趣,自然没有发散性思维。所以,孩子不回答,一要想是否问的不恰当,二要想孩子可能没有感性认知,三是孩子是否感兴趣。

  

  另外,家长引导孩子发散性思维,要充分保障答案一定不是唯一的。学习不能傻学,那种只有一种解决方式,或只有唯一答案的提问,理论上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没有什么好处。在寻求“标准答案”的影响下,孩子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所以,哪怕孩子的回答是极其“匪夷所思”,只要他们能解释原因,都是非常好的。

  

  此时,面对孩子的思维“谬论”,家长也不必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孩子的许多想法会是超常规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如果家长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来教育孩子,反而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何况,许多孩子的想法未必是不可实现的,这就看家长是如何引导的了。比如,孩子说要发明一个会唱歌的锅,你只要简单说发明后,想第一个使用就可以了。

  

  当然,对引导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大家也别过分强调“术”,虽然我上面说了不少的“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时时提问孩子,而是要在恰当的情景下,利用孩子已知的感性认知,巧妙地把知识串起来,这样才能是孩子增加学习的兴趣,并乐于挖掘“为什么”背后的原因。所以,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也不能刻意追求,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儿童教育文章:

  《绘本“我的兔子朋友”深层解读》    《了解社会从了解父亲工作开始》 

  《孩子未来成功基础是人际交往》        《评:教育的特大耻辱!》       

 

  本周实战模拟:《实战模拟:要求孩子去做一件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