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父亲父权家庭平等儿童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心理家庭教育育儿技巧育儿 |
分类: 父母教育 |
对于父权,我曾经写过不少,例如《关于孩子教育中的父权问题》、《父亲的父权和父亲的权威》、《有关严父、慈父的再讨论》、《不批评孩子的父亲不是好父亲》等,但依然感觉有些朋友理解有偏差,所以针对几个问题,再细说一下。
在孩子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我想,没有一个人会说父亲不重要。而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会决定其对孩子教育的程度。如果一个父亲,不能正确显示出父亲的功能和职责,那孩子最终很难融入社会。所以,父亲作为天赋角色,要正确使用自己的权利和承担对应的责任,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如果一个家庭没有父亲,或父亲名存实亡,则母亲所承担的是一份令人畏惧的工作,所有的责任都落在一个人身上。虽然孩子没有父亲,也可能正常成长,但说母亲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父亲的教育,这种观点是很不恰当的。孩子必须要有楷模,否则许多和父亲相关的知识和体验一定缺失,早晚要从其他男性身上学习,否则孩子的社会化就不完整。
也许有朋友会说,单亲母亲是可以既当母亲也当父亲的。其实,这话看怎么去理解了,如果单从生理养育上,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从人格上看,这等于是母亲做的不像母亲,而父亲又做到似是而非,给孩子造成了认知混乱。未来孩子想获得正确的认知,需要彻底清洗已有的观念,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父亲、母亲的人格含义,可这确实很难的,幼儿照存的信息,影响太大了。
假设我们回到最早的母系社会,也就是说母亲当家的年代,单亲母亲养育孩子是否有问题?那个年代我没有经历过,但我井中月依然认为,这样的家庭养育孩子,一定和现在的单亲父亲养孩子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这和人体器官一样,存在就有道理,别管现代科学是否发现有没有作用。所以,当一个家庭不完整,孩子就需要从家族或其它人身上学到缺失角色的功能和职责。
现代社会强调男女平等,那是指人格上的平等,而并不是能力范畴和性别角色的平等。在一个社会中,必然存在男人和女人,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社会角色,人为想角色平等是不现实和没有意义的。所以,对于一个家庭,男性和女性这两种角色也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要求父母分别按照自己的角色特点来展示自己和进行定位。
而对于孩子,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孩子性别的差异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的联系,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化的结果。所以,孩子最终是否会按照自己的性别来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并按照自己真实的生物性别,实现社会对他们的期待,这就要看家长提供了什么样的家庭社会环境。
既然这样,那行使父权的父亲,就是在家庭关系上处于最高等级?对于这点,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就看你怎么理解了。中国人有一个思维定势,认为当官就是高阶级,是高人一等。准确地说,职位越高、权利越大,其承担的责任和任务也越重。别以为家庭的“一国元首”是很好当的,一个瞎指挥、唯我独尊的家庭“权威”,是不可能管理好家的。
作为一个家庭,由于角色在职能上的差异,就可能有等级概念出现,也就是说某些事情由谁最后确定。比如,在购买电子和机械产品方面,男性更擅长一点,而对服装和家居用品,可能女性有更多的发言权。所以,一个和睦的家庭,其成员一定是各司其所长,而不是所有事情都由一个人说了算。这也表明,父权也好,母权也好,和家庭的平等、民主、亲密、友好不冲突。
从家庭民主的角度看,一个家庭想真正和睦,其家庭成员一定是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只是某个问题最后体现出由一个人拍板。所以,一个行使父权的父亲,并不意味着其地位就是高高在上的,统治权的体现是在家庭成员所赋予的。从这方面讲,和睦家庭是没有等级,而只有辈分的位阶。正确的位阶对孩子的人生观非常有帮助,也是其未来尊老爱幼的基础。
如果我们只从权利的角度看,我井中月认为,这个世界没有纯粹的民主,一定是相对的,否则这个世界会变的混乱。所以,世人不要过分强调某个方面,只要是在人格上,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和认同,就一定会很和睦。所以,我们看问题不仅要看到权利所在,也要看到权利是谁赋予和自己的意见是否可以得到尊重的看待。没有人格尊重上的权利,确实是暴政。
这在儿童教育方面,也是这样的。孩子的智力和生理发育都不成熟,对一些潜在的危险不能像成人那样,很清晰地进行分辨。所以,父母有责任在保护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恰当的限制,即实行界线的约束,一些事情说不能做就是不能做。此时,就需要家长行使自己的权利了,如父权。当然,这也是要在尊重和认同孩子的基础上进行。
最后,我井中月再说一下,行使父权的父亲不是家庭皇帝,也不是需要天天板着脸的。他依然可以是一个慈父,但先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只要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什么都好说,但触犯了原则底线,就需要严肃认真了。此时,父亲就是一个严父,如果有事先约定的惩罚,该怎么做就需要怎么做。所以,教育孩子过程中,家庭中的许多东西,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和共生的。(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父母教育:
《教养坏习惯:照着育儿书养孩子》 《“砖家”爸爸把孩子惹哭了》
本周实战模拟:《实战模拟:要求孩子去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