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惑男人和亲生老妈同床而眠

(2011-06-10 07:12:15)
标签:

儿童教育

父母教育

亲子关系

育儿技巧

胆小

控制欲

兴趣

杂谈

分类: 儿童教育

  按:本文多少有一点标题党,既然大家喜欢八卦,我就来八一八自己所见所闻的两件事。先说的是爬山偶遇的小插曲,短短两分钟的情景,却折射出很多的教育的道理。而本文标题所说的,也算是我亲眼所见。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希望有心的家长能够看的懂、看得透。

 

  在孩子的成长中,一切皆有因果。家长每天的所作所为,都对孩子的未来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如果你抓住一个小小的机会,你对孩子的教育真是事半功倍,如果你忽视了,也许,你可能用一辈子都改变不了孩子的状况。这还真验证了我井中月经常说的一句话:“生活点滴就是教育,而教育中无小事!”

 

  第一件事是这样的:端午节,全家去郊区游玩。当我们夫妇带着女儿爬山时,看到一块巨大的石头。尽管是天然形成的石头,表面却非常平整,像块大石板。只不过,石头表面是个斜角,倾斜约45度,最高离地近4米。我女儿从小喜欢攀爬,此时立刻脚痒。孩子妈看到她跃跃欲试,立即见怪不怪的说了2句话:“想爬可以,但需要有爸爸的保护。另外你得把鞋脱了。”

 

  妈妈的意思是,由于孩子没穿运动鞋,光脚的摩擦力更大,也更便于脚下用力,这是我们家的“老规矩”了。孩子一听,鞋子一秒不到就离开了脚,同时小喇叭“通知”找人的信息就发布了,说请我去帮忙。在我间接的保护下,孩子很快爬了上去。虽然下来的时候有一点胆怯,但慢慢也倒退着下来了。

  

  巧合的时,在我女儿准备爬的时候,一对夫妇带着一个男孩也正好路过。小男孩大概6岁,看着我女儿爬,脸上有些好奇,自己也迈上一条腿准备尝试。而此刻他妈妈立刻喊起来:“XX,你不许上去!”我眼看着那个男孩,神情一挫,然后眼巴巴的看着,两只小脚不停地用鞋面蹭自己的小腿。

 

  当看到我3岁多的女儿顺利爬下来,小男孩也学着想要脱鞋爬上去。而这次,孩子妈妈立即抓住孩子,说:“你非得哪儿危险往哪儿去啊你!”转而又对着孩子爸爸大叫“XXX你干嘛呢?也不管管你儿子!走了,走了!”男孩没有说什么,蔫蔫地跟着妈妈走了。而爸爸呢?在整个“事件”中,一言未发。

  

  各位朋友,大家看到这里,从这个小小的事情中,看出什么名堂?有什么感悟?

  

  当当当当,现在就说说我对此的几点个人感受,欢迎大家给我补充。

 

  第一,当今社会,无数人高呼“拯救男孩”,我们自己也在感叹“纯爷们儿”越来越少。作为男孩的父母,一定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可是为什么,在男孩子想要体现勇气、挑战困难的时候,父母却要硬生生的阻止他?男孩子,是需要通过挑战和征服,来证明自己和积累自信的。这在他们进入社会之后,将直接影响到他如何面对压力和困难、能否克服逆境甚至从中脱颖而出。真正的人才,一定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而缺乏勇气和征服欲的男人,能挑起重任吗?

 

  第二,孩子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本来就是人类的本能。因兴趣而引发的探索精神,是孩子最天然、最有效的学习动力。如果因为父母的原因,不能自主的选择兴趣所在,那么久而久之,兴趣还重要吗?孩子恐怕会对什么都无所谓,甚至变得麻木。等孩子到了学校,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你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孩子“对学习没兴趣”、“一点钻研精神都没有”,瞧,这孩子也许说:“天呀,怎么六月不下雪呀?我比窦娥还冤枉!”

 

  第三,一个“功能良好的母亲”,应该是慈爱、温柔、善良、宽容、接纳的。我们遇到的这位妈妈,一定是爱护孩子的。然而,这位母亲表现得过于控制。同时,一个“功能良好的父亲”,应该是智慧、勇敢、权威、正直、有力量的。那位爸爸,自始至终没有发言的机会。我想就算他说了话,也没什么分量。好吧,现在试想,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妈妈,又很爱自己的儿子,同时孩子的父亲在家没什么地位,那么他们的儿子未来可能是什么样

 

  好了,在说我的猜测之前,先卖一个关子,大家听我说另外一个故事,大家也先学会倾听哦!这件事之后,我想起我认识的一个女性朋友,超级能干、泼辣,她“娶”了一个老公,现在两人都是四十岁了。这个老公,表面看是一个很平和的人,多少有一点“与世无争”。当时第一次见的时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个老实人,不爱说话,蔫。而在经济上,他的收入不及我那朋友的一半。

  

  要说,作为一个强势的女人,有这样的一个老公,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好。可是,有一件趣事让我唏嘘不止:这位老公的父亲去年过世了。自此,他只要回到母亲家,晚上必陪母亲睡觉,同一张床!当两口子一起回的时候,这位老公让妻子,也就是我的朋友,自己到客房睡,他依然去陪母亲睡觉。

  

  对此,我的这位女性友人非常的不满。我含蓄的了解了一下,这位老公回答:“我母亲身体不好,万一晚上有事我能照顾她。”然而有意思的是,老太太总说身体不好,可是她一个人独住,也从未发生过任何状况。但只要儿子回家,不管儿媳妇是否陪同,老太太都要求儿子晚上陪着她睡,因为她“身体不好”。在这个家庭里,儿子和母亲从小关系就很好,而对于父亲,相对疏离很多。

  

  大家看到这里,品味一下,有什么感觉?我为什么要和第一个小“事件”放在一起说?好,大家闭眼1分钟,想想?

  

  

  

  

  

  为什么?

  

  

  

  

  

  我开始想讲的是?

  

  

  

  

  

  我第二个想讲的是?

  

  

  

  

  

  共同点是什么?

  

  

  

  

  

  父母忽视了什么?

  

  

  

  

  

  两个故事,到底有什么联系?

  

  

  

  

  

  呵呵,开了几个天窗,大家想好没有?

  

  从爬石头事件,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是勇于尝试的。曾经许多朋友问我,怎么让胆小的孩子变得胆大,我说,不是让孩子的胆子变大,而是你“故意”让孩子胆小的。其实,孩子的胆量,许多时候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让孩子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做出孩子“我能行”的事情来。至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是同样。但凡对身边事物有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人,一定会有学习的热情。你无需刻意培养,不扼杀就好了。

  

  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认知和学习,更多的是让孩子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吸收你想给孩子的理念。十分可惜的是,我井中月认为,当我们一边拼命创造条件,让孩子获得良好教育的同时,我们又在不停的“破坏”!许多家长在生活中,忽视了“教育”,或者是说完全不懂,结果在自己不知不觉中“引导”和“示范”下,孩子走偏了。更让人憋屈的是,这样家长还不断的说:“我的孩子怎么这么难‘教育’”!

  

  好了,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看在第一个家庭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 强势的母亲,弱势的父亲;

  ● 控制欲很强的母亲,以“爱”的名义,掌控家庭;

  ● 几乎没有父权的父亲,也不参与孩子教育的父亲;

  ● 母亲限制孩子做她认为危险的事情;

  ● 当着外人,训斥孩子;

  ● ……

  

  那孩子接收到什么样的信息,和有什么感受?

  ● 抗争妈妈是无用的,连爸爸都不是对手!

  ● 真羡慕那个小妹妹!

  ● 孩子逐渐放弃冒险精神,变得胆小;

  ● 孩子自信心受到打击;

  ● 孩子的自尊受到打击;

  ● 失去交往的能力;

  ● ……

  

  那第二个家庭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 强势的母亲,弱势的父亲;

  ● 控制欲很强的母亲,以“爱”的名义,掌控家庭;

  ● 几乎没有父权的父亲,也不参与孩子教育的父亲;

  ● 当其他方法失灵时,母亲通过“生病”,获得同情;

  ● 对母亲而言,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

  ● ……

  

  那孩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 抗争妈妈是无用的,“服从”的代价最小!

  ● 听妈妈的话,还是没有错误的;

  ● 和妈妈睡,也没有什么不好;

  ● 与世无争也是挺好的,不需要操心那么多的烦心事;

  ● 别人说我什么,随他们吧;

  ● ……

  

  我井中月并不想下一个结论说,第一个家庭中的男孩,经过母亲的强“控制”训练,也许就会变成“那位老公”。但我们或许应该想想,我们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我家里现在是什么样的?家庭的功能都正常吗?孩子在我们搭建的家庭里,是否自由?是否被尊重?是否保留了他们珍贵的天性?如果各位能够因此有所感悟,那我今天码字码得眼干脖子疼,也都值了!

 

  需要大家知道的是,如果一个家庭中,母亲过于强势,而父亲基本没有父权,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到青春期是会有许多麻烦的。根据他们的气质不同,有的孩子会有强烈的反抗和对抗,甚至是暴力行为产生;而有的孩子会进行地下工作,不停的变相制造麻烦。同时,这些孩子会倾向于早恋,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和真正的“爱”,既然在家里找不到,那好,去外面找就是。

 

  写到这里,我也准备收尾了。让我这啰嗦的嘴,最后再说几句,希望各位朋友能有所体悟: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一个人比较强势,那我井中月真的希望,在尊重孩子、让孩子发挥自己能力的基础上,请那位强势的朋友,给相对“弱势”的那位,多少留一点面子吧,特别是在孩子面前!(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儿童教育文章:

  《巧立孩子界线的十条军规》           《“磨蹭”后面隐藏的大秘密

  《美国小学生守则谈3岁孩子立界线》      《不谈死亡的“死亡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