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改变习惯就是一种觉悟流沙

(2011-05-10 07:22:05)
标签:

故事

儿童教育

父母教育

习惯

界线

打孩子

挨打

育儿

分类: 故事与儿童教育

  今天还是先说一个在网络上看到的故事,看看大家有什么体会:

  

  生长在北极圈附近的猎人,靠猎杀动物为生,动物的肉体用来充饥,它们的皮毛卖给远道而来的商人。对于猎人来说,猎杀北极熊之类的大动物不是一件易事,身手笨拙的猎人可能会搭上身家性命。但猎杀貂的风险就小多了,甚至可以说是十分轻松,虽然貂的肉很少,但貂皮却可以卖上一个好价钱。

  

  但猎杀貂过程十分“残忍”。美国的一位摄影记曾经记录了猎人猎杀貂的过程。夜幕降临时,猎人穿上厚厚的棉衣出发,到貂类经常出没的地方躺下,假装快要冻死的样子。貂生性慈悲,看到有人卧在雪地里,它们会从暖暖的洞穴里跑出来,用自己的身体温暖那些佯装冻死的人。于是,捕貂者十分轻易地抓到了貂。

  

  那种令人齿寒的捕貂方法,被记者报道后,引起美国动物保护协会的抗议,并且信奉上帝的西方人无法接受,他们认为这是人类最为丑陋、最为险恶的行为。不少人认为应该对那些惨无人道的猎人给予制裁,希望通过政府的力量对该国的经济进行制裁,以惩罚那些捕貂者。但是,当地人并不认为这有悖人道。他们认为这只不过是貂的一种习性,捕貂的方法并不是他们发明的,而是流行了上千年,他们祖辈就是这样捕貂的。

  

  但严厉的谴责,还是让那些捕貂者重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迫于舆论压力,当地开始制止这种“忘恩负义”的捕貂行为。在经过十几年的禁猎后,这种捕貂行为,被当地猎人所废弃,如果还有人采用这种捕貂方法,将被同行所不耻,他们就无法参加捕猎大动物的行列,只能永远孤立于猎人组成的松散型组织之外。

  

  故事我复述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什么体会?这里借用原文的评价:人的恶,有时候是被惯性所牵引着的,日积月累之后,恶,便成了一种常事而被人忽视。而善良,需要觉悟,就像泥土中的种子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一般。可能有人已经熟悉我井中月的老套路,呵呵,又要联想到现在的儿童教育了。没有办法,那你再挺我唠叨一回?

  

  说到这里,我们依然换一个场景来看家庭教育。当你的孩子做了一件你认为“不好”的,或是违背你的意愿的时候,即“不听管教”时,你会采取什么教育措施?恐怕你采用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打”和“骂”。曾经有一个专项调查表明:3.6%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打,“偶尔”挨打的高达57.3%,“从未”挨过打的占39.1%;有15%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骂,“偶尔”挨骂的高达69%,表示“从未”挨过骂的只有16%。

  

  数据惊人吗?好像是有一点吧?为什么会这样,我分析可能会有着几方面的原因:

  ● 父母不把孩子当成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将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 传统教养观念根深蒂固,如不打不成材、棍棒下面出孝子等等,没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

  ● 根据自己的成长经验,套用原来自己父母的管教模式,也就喜欢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 家长的自我情绪管理不够成熟,当在自己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再加上孩子的“捣乱”,孩子就成了自己的出气筒;

  ● 教育孩子经验不足,也“懒”于学习新知识,所以认为打骂最方便,见效也最快;

  

  家庭暴力带给孩子的不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我井中月在给大家看另外的一组数据:遭父母打骂的孩子中,有9.2%产生过轻生念头,18.1%的人想离家出走,8.4%的人想和父母打一架,甚至有6%的孩子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另外,“不诚实”的为7.6%,“欺负别人”的达8.3%,而“偷拿他人物品”的更高出18.5%。在被调查的高中生和大学生中,有30%的人因为被体罚而有精神忧郁。

  

  虽然调查仅是抽查,可能未必代表全部。但就是这样,数据也是非常吓人的。打骂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迫使孩子逃避挨打说谎、容易使孩子形成暴躁的性格,更有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健康的性格和造成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产生对父母忌恨报复。其实,当孩子犯“错”时,以尊重的态度让孩子自己负责,反而更能培养孩子独立而理性的人格。

  

  好了,我们回到故事讲的,其实故事核心是说这样一件事:一个大家都认为是错误的事情,可以在一些守旧的人眼里,是很难改的,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不能否认,有一些“习俗”是很难改变的。但是,如果大家都约束自己,也不是不能改变的。打孩子是惩罚中,应该是最后采取的一种方式,但这可能一个引起孩子暴力行为的源头。等到孩子青春期的时候,你可能迎来一个非常叛逆的孩子。

  

  但话说回来,我井中月认为,凡事不能太绝对,也就是说,孩子也不是不能打的。但如果你想打孩子,应该是先说规则,并为违反规则制定惩罚措施,孩子同意后,就可执行。如最高惩罚是打,孩子符合标准才能打。否则,孩子在不知道是对是错前,做了,挨打也得不到教育。他们只会认为你不高兴了,会挨打。所以,我们一定要规则先行,执行在后。

  

  最后,我希望大家能明白,打孩子并不是很好的教育孩子方式,既然这样,那我们作为家长的,为什么不改掉这样的“陋习”?难道你也想学那些猎人,逐步放弃利用貂生性慈悲,来猎杀它们的“陋习”一样?还是借用一句古语来结束本文吧: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故事系列:

  《半小时换来带孩子的从容》          对孩子“视而不见”也是关心

  《要把孩子当成大客户去沟通! 》    聪明的放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