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评分”不道德

(2005-12-29 02:08:01)
分类: 万能万能 特没谱
              http://www.chinagif.com/gif/part/teacher/0009.gif
  道德是什么?今天看过报纸上一则新闻后,我把这个问题抛给自己,道德莫非就是德行?还是修养?还是该吃吃、该睡睡,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回家之后,专门将沾满浮灰的《辞海》翻弄出来,记得上一次是用这本厚重的工具书还是在一年之前。辞海当中关于“道德”解释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变幻无常;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千奇百怪,怎么就会有规范总和呢?我想《辞海》里面说的可能就是这种关系规则的最低底线。这是个现实社会,现实的人们总会想到如何在社会中立足、如何挣更多的薪水、如何讨个好老婆、或是能在单位混上个一官半职,可关于“道德”是什么?似乎很少有人去想,包括我在内,几乎从没想起过。这不是社会的错,也不是我们的错,因为“道德”这个名词本身就很抽象,就很理想主义。作为一个人,其实能够做到问心无愧就很难得。
 
  不过现在“道德”这个词在某些地方好像被神化。据说,山东某大学在今年开始推出了一项毕业生道德量化记录,记录中包括考试是否打小抄、借他人财物是否定期归还、生活开销是否铺张浪费、校园间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日常是否有不文明行为等等。而这样的量化也像考试一样按100分计算,其中学习诚信占30分,经济诚信占30分,择业诚信占20分,纪律诚信占20分。以评分标准为依据,学生的道德量化得分分别为A、B、C、D四档。学生毕业前,学校会将这份档案一同附带进学生的就业推荐表中,作为推荐就业的重要参考。另外,只有道德量化考核达到A级的学生才有参评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资格,才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岗位,一旦被评为C、D两级,学生将无权参加各项评选和申请。
 
  按正常思维稍稍想象一下:某天清晨,我到达食堂时间太晚,找相熟女生带买早餐,因扰乱正常秩序被扣5分;中午时分,无意间躺在草坪上看了会儿书,因践踏绿地被扣5分;然后和同学踢足球发生了点小争执,因言语过激被扣10分;晚上和几个男生在女生宿舍楼前弹吉他,因分贝稍高扰乱校园秩序被扣5分;临走时,将垫屁股的报纸留在地上,因污染环境被扣5分;接近宿舍熄灯时,忘记了在约定时间归还同学的吉他,因不守信用被扣5分。就在这样的一天当中,我已经想象出了自己的道德评分变成了最惨不忍睹的D级。虽然以上表现称不上是个好学生,想象也有些夸张,但如果在那个真实的校园里,当评分变为D级时,一想到他和就业推荐联系到一起,人生就从此暗淡了。
 
  天哪,这件事儿听起来很害怕,我们的教育机制为什么总会实施一些高高在上、缺乏平等、缺乏人性化的管理环境呢。试想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变成了“道德”法官,他的眼睛一转,就会和学生的就业、评选联系在一起,临近升学、毕业,“道德法官”的小笔一挥,学生们或许是A,那说明你很幸运;或许是B,生活还会继续;但如果“法官”给你的评判是C或D,那么“是否有道德?”的疑问将会一直伴你走向社会。
 
  就像《辞海》中注解的前半部分:道德就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总和。校园正是这样一个多元社会,而且是以刚刚成为成熟年轻人为主的社会关系网。我们的学生时代总会有“喜欢某位老师、讨厌某位老师”的感觉,相反,面对这些并不成熟、时常冲动的年轻人,老师也会有喜爱厌恶之分。之后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道德评判不像学科判卷,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当我们将学生的道德标准大权完全交于教师时,谁又会对教师的道德标准进行评判呢?何况这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学生的就业前途、助学贷款。所以,道德评判是延续了一言堂的落后教学体制,扩大了教师掌握学生命运的权力,而考核本身就很难形成一种公开、公平的状态。
 
  学校应该拥有什么氛围?是我们一直思考的,十几年来这样的思考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该大学实行的“道德评判”中,人格差距正是从简单的A、B、C、D拉开。高一级压死人,底一级气死人,不光生气,被评分较低的学员还将注定失去机会。这种规则中,落后学生不可能进步,因为没有权利,所以他们看不到翻身的机会;而人性闪光点没能得以展现的学生,也只能承受着他们心中愤愤不平的怨气。当然,老师拥有了一票否决权后,这个缺乏民主基础的评判规则会变得危险。所以,缺乏民主的体系一旦出现纠纷,整个体系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混乱甚至崩溃。
 
  “教书育人”是我们的教育宗旨,当教书育人变成“教书判人”的时候,学校也会逐渐失去威严、失去公信。道德是什么?是规范、是修养、还是素质?一个抽象化的概念被转换成量化标准之后,这种“道德”就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一个有道德的校园文化应该带给学生更多学生平等的竞争机会,而不是以宣判的形式将犯错误的学生们打入底层。“道德评判”就好像给这些那些经历挫折的学生们戴上有色眼镜,让他们贴着道德标准不合格的标签走上社会,这本身就是违反教育原则的。
 
  校园要靠规范维护,但决不是一票否决、一打到底;校园要靠氛围营造,但决不是一言堂、一个评分;校园应该是快乐的、纯洁的,但决不是伪装的虚假表象。
 
  在我看来,看似纯洁的“道德评分”会让道德变得不再道德。
 
  在真实社会中,年年获取该学院“道德满分”的学生并不一定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道德,而在学校屡屡遭受“道德评分”挫折的学生会也许成为用人单位津津乐道的好员工。
 
  道德是什么?在老师小眼一转的评判过程中,道德就是瞎扯淡,赶快停止这样的举动吧。让校园变得真实点,也给所有的年轻人一个平等面对社会的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