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国生活杂谈 |
分类: 书影 |
我坐在辛迪家的大客厅里,听她们兴奋的谈论那本叫《The valley of
amazement》的小说。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的小说,讲一个中美混血的上海高级妓女的生平。故事很长,有声书要听24个小时,故事里的主角在妓院长大,又被卖给了另一处妓院,后来与美国富商的儿子生下一个女儿,却又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女儿。年长以后无奈嫁给一个安徽诗人,又不得不从安徽大山里逃出来,回到十里洋场做了白领,最终与她的亲生母亲和孩子团聚。我并不太喜欢这本书,这是个说故事的书,而不是个真正的"文学"书。文学会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故事的卖点只是"传奇"。
我的读书小组在辛迪家聚会。辛迪是个50多岁,金发碧眼的美人,她的房子在圣地亚哥最值钱的La
Jolla地区,三层楼房都是大落地窗,俯㒈绿意葱茏的山谷。午餐是传统的冷餐自助,大家吃过饭,给我庆祝了生日,各人捧了一杯红酒,坐下来聊书。
奇怪的是,我的美国朋友们都喜欢这个故事。我坐在角落里,根本插不上话,"中国文化"是她们频繁提及的字眼,故事里有上海上世纪20年代的生活,让人眼花缭乱的吃喝玩乐,永不疲倦的人们,和走马灯一样的传奇故事。作者Amy
Tan是一个生在美国的第二代中国移民,她想要通过这样的故事,还原她想像的祖母的人生。
"那些高级妓女的生活,完全就是现在好莱坞影星的生活嘛",丽莎脆声声的说,她的声音和她的年龄总是那么不相称,让我对不上号。"你看,住在最好的地段,有一大堆仆人伺候着,出入领导时尚潮流,男人们都得宠着她们,这种生活比良家妇女不知道好多少倍。"
有人表示同意,有人提出疑问,这时候有人转过头,想听听"真正的中国人"的看法。我想起高晓松大力鼓吹的"艺妓"理论,在中国文化里,爱情只有在妓女那里才能得到,家庭是男人用来维持社会秩序和繁衍后代的工具。我费了半天劲,想要解释这层意思,最终也不知道说明白了没有。不管怎么说,我觉得作者还是在以一个非常美国的角度在想像中国,那个时代的混乱,艰难,和在中国做女人的现实问题都被"异国情调"给忽略了,在美国人的想像里,中国就像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一样,神秘而又绚丽。
"再怎么风光,女人也只是个东西,而不是被当人来看的。高级妓女也只是贵一点东西而已,我觉得这本书没有让人看到这一点,是一个失败。"我总结说。
大家安静下来,过了一会,詹妮若有所思说:"你们不觉得,即使在今天的美国,我们自己也经常把自己当东西看待吗?"
我心中一凛,有句话就要脱口而出"看看你们的发型和衣着就知道了",我想说,"你们没有注意到,所有的人都是金色头发吗?"
终于还是忍住了。人在做别人的旁观者时,能轻易看见一些事,但自以为看得比别人聪明,就是刻薄了。
于是话题转到了女权运动,女权主义的影响在美国可谓深刻,几乎每个人都有意识的在追求男女平等。在美国说任何不尊重女人的话,比如公开谈论女人的长相,或者假设女人比男人差,都是大忌。有意思的是,我发现人们很成功的管住了自己的嘴,也很自觉的对照自己的行为,可现实生活中还是充满了整过容,穿着十几厘米的高跟鞋,和把头发染成金黄的女人。
多比是新加入的,她身材小巧,瘦得可怜,当然,她也是一头金黄色的头发。"我年轻的时候在纽约,认识的全都是富豪,最终我还是没嫁给有钱人,回到中产阶级的行列里来了,他们不给我平等和自由。"她有些愤愤的发言。
所有人,除了我,几乎异口同声的说,"你的自由不需要别人给,如果你还这么想,说明你心里还是没有自由。"
瞧瞧,每个人都是那么能言善辩,端着半杯酒,我在角落里,转头看见窗外,乌云正在聚集。辛迪的家里到处是异国风情,柜子是阿拉伯风格的,餐具上画满了中国古代人物,这是一个对神秘的远方充满想像的女人。在美国,对异国风情的热爱似乎是中产阶级的流行,就好像在中国,没有人不爱旅行一样。文艺情怀是世界各地生活的润滑剂。于是我顺利的成了那个"异国风情",在他们中间,我扮演我的角色。仔细想想,这很可笑,在一个不是自己国家的地方,我反倒找到了自我。
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做一个旁观者。"
amazement》的小说。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的小说,讲一个中美混血的上海高级妓女的生平。故事很长,有声书要听24个小时,故事里的主角在妓院长大,又被卖给了另一处妓院,后来与美国富商的儿子生下一个女儿,却又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女儿。年长以后无奈嫁给一个安徽诗人,又不得不从安徽大山里逃出来,回到十里洋场做了白领,最终与她的亲生母亲和孩子团聚。我并不太喜欢这本书,这是个说故事的书,而不是个真正的"文学"书。文学会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故事的卖点只是"传奇"。
我的读书小组在辛迪家聚会。辛迪是个50多岁,金发碧眼的美人,她的房子在圣地亚哥最值钱的La
Jolla地区,三层楼房都是大落地窗,俯㒈绿意葱茏的山谷。午餐是传统的冷餐自助,大家吃过饭,给我庆祝了生日,各人捧了一杯红酒,坐下来聊书。
奇怪的是,我的美国朋友们都喜欢这个故事。我坐在角落里,根本插不上话,"中国文化"是她们频繁提及的字眼,故事里有上海上世纪20年代的生活,让人眼花缭乱的吃喝玩乐,永不疲倦的人们,和走马灯一样的传奇故事。作者Amy
Tan是一个生在美国的第二代中国移民,她想要通过这样的故事,还原她想像的祖母的人生。
"那些高级妓女的生活,完全就是现在好莱坞影星的生活嘛",丽莎脆声声的说,她的声音和她的年龄总是那么不相称,让我对不上号。"你看,住在最好的地段,有一大堆仆人伺候着,出入领导时尚潮流,男人们都得宠着她们,这种生活比良家妇女不知道好多少倍。"
有人表示同意,有人提出疑问,这时候有人转过头,想听听"真正的中国人"的看法。我想起高晓松大力鼓吹的"艺妓"理论,在中国文化里,爱情只有在妓女那里才能得到,家庭是男人用来维持社会秩序和繁衍后代的工具。我费了半天劲,想要解释这层意思,最终也不知道说明白了没有。不管怎么说,我觉得作者还是在以一个非常美国的角度在想像中国,那个时代的混乱,艰难,和在中国做女人的现实问题都被"异国情调"给忽略了,在美国人的想像里,中国就像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一样,神秘而又绚丽。
"再怎么风光,女人也只是个东西,而不是被当人来看的。高级妓女也只是贵一点东西而已,我觉得这本书没有让人看到这一点,是一个失败。"我总结说。
大家安静下来,过了一会,詹妮若有所思说:"你们不觉得,即使在今天的美国,我们自己也经常把自己当东西看待吗?"
我心中一凛,有句话就要脱口而出"看看你们的发型和衣着就知道了",我想说,"你们没有注意到,所有的人都是金色头发吗?"
终于还是忍住了。人在做别人的旁观者时,能轻易看见一些事,但自以为看得比别人聪明,就是刻薄了。
于是话题转到了女权运动,女权主义的影响在美国可谓深刻,几乎每个人都有意识的在追求男女平等。在美国说任何不尊重女人的话,比如公开谈论女人的长相,或者假设女人比男人差,都是大忌。有意思的是,我发现人们很成功的管住了自己的嘴,也很自觉的对照自己的行为,可现实生活中还是充满了整过容,穿着十几厘米的高跟鞋,和把头发染成金黄的女人。
多比是新加入的,她身材小巧,瘦得可怜,当然,她也是一头金黄色的头发。"我年轻的时候在纽约,认识的全都是富豪,最终我还是没嫁给有钱人,回到中产阶级的行列里来了,他们不给我平等和自由。"她有些愤愤的发言。
所有人,除了我,几乎异口同声的说,"你的自由不需要别人给,如果你还这么想,说明你心里还是没有自由。"
瞧瞧,每个人都是那么能言善辩,端着半杯酒,我在角落里,转头看见窗外,乌云正在聚集。辛迪的家里到处是异国风情,柜子是阿拉伯风格的,餐具上画满了中国古代人物,这是一个对神秘的远方充满想像的女人。在美国,对异国风情的热爱似乎是中产阶级的流行,就好像在中国,没有人不爱旅行一样。文艺情怀是世界各地生活的润滑剂。于是我顺利的成了那个"异国风情",在他们中间,我扮演我的角色。仔细想想,这很可笑,在一个不是自己国家的地方,我反倒找到了自我。
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做一个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