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品牌营销 |
何洁本月15日发生车祸受伤,这一消息经媒体公布后立即牵动了许多粉丝的心。不料近日某电视媒体指出:何洁车祸疑点重重,涉嫌炒作。
该媒体的质疑有三点理由:一是何洁伤势之轻,与网上车祸现场照片的惨不忍睹形成强烈反差;二是何洁发生车祸42小时之后,到一家私房菜馆就餐,心情不错,胃口大开;三是作秀痕迹很重,博客、采访,占据了媒体的重要位置,疑似早有准备。
上述言论发布后,网民的回应也出人意料,大部分的网民倾向于“炒作说”(来源于新浪评论),对何洁车祸表示同情的,只占小部分。
对于以上传闻,何洁的经纪人和天娱公司分别做出了回应,斥责媒体此番揣测“没有人性”。
在笔者看来,把此次车祸及之后的行为定性为“炒作”,的确有些过份。媒体靠上述三种猜测就做出“炒作”的结论,确实太草率。而且,如果真的为炒作而预谋一场车祸,风险难以控制,实属炒作之下下策。
但我们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这样的一次车祸,本应得到大家的同情与关注,却遭遇“炒作”质疑?而仅靠第二手信息作为判断依据的网民,也倾向于“炒作说”?
不要因此喟叹世人的冷漠,如此的舆论倒向,反应出娱乐圈一个不争的事实:炒作过度后的“炒作疲劳后遗症”。
近年来,娱乐圈乐此不疲在把炒作当成“抓眼球”、“上头条”、“博曝光率”的手段。初级阶段以绯闻为主,绯闻不灵了,就炒丑闻,丑闻也无人关注了,就开始脱,脱的大家都麻木了,就炒车祸。
然而,这样的炒作手段,用多了、用滥了之后,受众也开始疲劳了。老百姓已经明白幕后的手段了。于是,炒作的效果越来越差,于是,低劣的炒作会受到嘲笑。
甚至,当真正的“无炒作”新闻出现时,老百姓也会很内行地说:又炒作了,省省吧。
因此,当何洁遇到车祸时,民众的炒作疲劳后遗症马上做出判断:又在炒作吧。由此可见,何洁之所以遭遇炒作质疑,是做了娱乐圈“炒作疲劳后遗症”的受害者。
因此,笔者并不责备媒体或民众如此冷漠,只是担心,这样下去,不知道娱乐圈还会出什么新招来刺激受众“见怪不怪”的麻木神经。
娱乐圈中的明星推广,与市场营销是相通的。在市场营销中,许多品牌也出现了“过度营销后遗症”。
所谓过度营销,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过分依靠营销手段来达到企业发展的预期,例如频繁使用概念战、价格战、大量的广告投放、各种促销战术的不间断执行等,常常导致大量资金投入到营销活动当中,但是所得到的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甚至大大低于计划的目标。
在中国市场上,过度营销的案例比比皆是:通讯与IT产业的概念大战、保健品的广告大战、保暖内衣的价格大战、各家商场的节庆促销大战等、各网站的口水大战等。
各种大战的起因,都是为了刺激消费者、刺激市场,但刺激过度的后果时,消费者再也不卖帐了。上述列举的这些大战,都让品牌、企业,甚至整个行业,都陷入了疲软状态。
而被刺激过度的消费者,也百炼成钢:你们不是爱打促销战吗?好,谁打折多我就买谁,不打折就不买。
商场原来一搞就灵的“买××返××”,再也难以恢复昔日的杀伤力,消费者说:谁知道你原价是多少钱,我就是不信。真降价?真降我也不信,炒作。
结果是企业“舍出了媳妇,却没逮住流氓”,白搭上一个媳妇。
明星的博位也好,品牌的营销也好,只所以出现这样的后遗症,其根本原因是,把营销与推广简单化了。
明星或品牌,竞争都是激烈残酷的,稍有懈怠就有可能被淘汰,逼得大家顾不得多想,拿来就用,众多营销手段被盲目的重复使用,看人家用着成功了,我也变本加厉学一把,于是群起而上,犯了群体迷失、群体偏移的错误。
这样的过度炒作,这样的过度营销,无异于饮鸩止渴,是典型的短视行为。
在营销的4P当中,最重要的其实不是促销(Promotion),而是产品(Product)本身。
仅靠绯闻、丑闻、奇闻让大家关注的明星,一定是昙花一现式的,因为大家最终要消费的,是明星的作品:影视、唱片等,其它只是辅助手段。
仅靠概念战、价格战、促销战来刺激市场的品牌,一定是适合的品牌,因为,最终要赢得市场,一定要靠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产品、高美誉度的品牌形象、系统扎实的营销策略。
■上海战国策营销咨询机构
李 炜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该媒体的质疑有三点理由:一是何洁伤势之轻,与网上车祸现场照片的惨不忍睹形成强烈反差;二是何洁发生车祸42小时之后,到一家私房菜馆就餐,心情不错,胃口大开;三是作秀痕迹很重,博客、采访,占据了媒体的重要位置,疑似早有准备。
上述言论发布后,网民的回应也出人意料,大部分的网民倾向于“炒作说”(来源于新浪评论),对何洁车祸表示同情的,只占小部分。
对于以上传闻,何洁的经纪人和天娱公司分别做出了回应,斥责媒体此番揣测“没有人性”。
在笔者看来,把此次车祸及之后的行为定性为“炒作”,的确有些过份。媒体靠上述三种猜测就做出“炒作”的结论,确实太草率。而且,如果真的为炒作而预谋一场车祸,风险难以控制,实属炒作之下下策。
但我们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这样的一次车祸,本应得到大家的同情与关注,却遭遇“炒作”质疑?而仅靠第二手信息作为判断依据的网民,也倾向于“炒作说”?
不要因此喟叹世人的冷漠,如此的舆论倒向,反应出娱乐圈一个不争的事实:炒作过度后的“炒作疲劳后遗症”。
近年来,娱乐圈乐此不疲在把炒作当成“抓眼球”、“上头条”、“博曝光率”的手段。初级阶段以绯闻为主,绯闻不灵了,就炒丑闻,丑闻也无人关注了,就开始脱,脱的大家都麻木了,就炒车祸。
然而,这样的炒作手段,用多了、用滥了之后,受众也开始疲劳了。老百姓已经明白幕后的手段了。于是,炒作的效果越来越差,于是,低劣的炒作会受到嘲笑。
甚至,当真正的“无炒作”新闻出现时,老百姓也会很内行地说:又炒作了,省省吧。
因此,当何洁遇到车祸时,民众的炒作疲劳后遗症马上做出判断:又在炒作吧。由此可见,何洁之所以遭遇炒作质疑,是做了娱乐圈“炒作疲劳后遗症”的受害者。
因此,笔者并不责备媒体或民众如此冷漠,只是担心,这样下去,不知道娱乐圈还会出什么新招来刺激受众“见怪不怪”的麻木神经。
娱乐圈中的明星推广,与市场营销是相通的。在市场营销中,许多品牌也出现了“过度营销后遗症”。
所谓过度营销,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过分依靠营销手段来达到企业发展的预期,例如频繁使用概念战、价格战、大量的广告投放、各种促销战术的不间断执行等,常常导致大量资金投入到营销活动当中,但是所得到的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甚至大大低于计划的目标。
在中国市场上,过度营销的案例比比皆是:通讯与IT产业的概念大战、保健品的广告大战、保暖内衣的价格大战、各家商场的节庆促销大战等、各网站的口水大战等。
各种大战的起因,都是为了刺激消费者、刺激市场,但刺激过度的后果时,消费者再也不卖帐了。上述列举的这些大战,都让品牌、企业,甚至整个行业,都陷入了疲软状态。
而被刺激过度的消费者,也百炼成钢:你们不是爱打促销战吗?好,谁打折多我就买谁,不打折就不买。
商场原来一搞就灵的“买××返××”,再也难以恢复昔日的杀伤力,消费者说:谁知道你原价是多少钱,我就是不信。真降价?真降我也不信,炒作。
结果是企业“舍出了媳妇,却没逮住流氓”,白搭上一个媳妇。
明星的博位也好,品牌的营销也好,只所以出现这样的后遗症,其根本原因是,把营销与推广简单化了。
明星或品牌,竞争都是激烈残酷的,稍有懈怠就有可能被淘汰,逼得大家顾不得多想,拿来就用,众多营销手段被盲目的重复使用,看人家用着成功了,我也变本加厉学一把,于是群起而上,犯了群体迷失、群体偏移的错误。
这样的过度炒作,这样的过度营销,无异于饮鸩止渴,是典型的短视行为。
在营销的4P当中,最重要的其实不是促销(Promotion),而是产品(Product)本身。
仅靠绯闻、丑闻、奇闻让大家关注的明星,一定是昙花一现式的,因为大家最终要消费的,是明星的作品:影视、唱片等,其它只是辅助手段。
仅靠概念战、价格战、促销战来刺激市场的品牌,一定是适合的品牌,因为,最终要赢得市场,一定要靠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产品、高美誉度的品牌形象、系统扎实的营销策略。
http://image1.55.la/user_save_pic/2007/10/27/2007_10_27_1193500090.gif
- 点这里看全部热点
武汉市会更名为"可口可乐市"吗? - 洋品牌危机,本土品牌何为?
- 保暖内衣:2006谁能突围? “地球人”为何被张冠李戴?
- 严肃点,我们放《夜宴》呢~~ 富士康起诉记者,没必要上纲上线
- 富士康选择法律途径有何不对 我来证明“广州是最安全城市”
- 无能记者的“模仿门”与“迷失门” 广电总局是“恶搞”的好榜样?
连李宇春都能火,易中天凭啥不能?“敏思事件”是博客收费的转折点 - 劲霸的卢浮宫:品牌噱头的代表作 燕京为何遭遇经销商“倒戈”?
- 蒙牛:凭什么打造“牛奶贵族”? 特仑苏,攻打上海有几分胜算?
- 商战时代能否做到“不竞争”?
- 男人都在看球,谁来搞定女人?
感谢中国移动挽救了传统节日! - 全民吵架暗藏巨大商机?
厅长“宣誓秀”折射官场“秀恶习” - 企业危机公关,应当学习谢雨欣 病态的丛飞?病态的社会?
前一篇:武汉市会更名为"可口可乐市"吗?
后一篇:八卦是博客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