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李宇春都能火,易中天凭啥不能?

(2006-08-13 19:20:04)
分类: 社会观察
连李宇春都能火,易中天凭啥不能?
 
  刚刚落下帷幕的上海书展,最红的明星是谁?地球人都知道:易中天!
 
  书展第一天,“易中天《品三国》签名售书活动”,从下午1点开始,至少有3000名观众辛苦排队,只为求得易中天的签名。如此数量的“易粉”追捧,一度造成展馆的“交通瘫痪”,令主办方紧张不已,以至于不得不关闭主要的进出口来控制人流。凭借如此旺的人气,《品三国》当天在展馆单本销售出6349册。
 
  这边厢,为伊挤得人兴奋,那边厢,又有多位专家举办讨论会,再向易中天发难,论调无非还是:娱乐化了,庸俗化了、不严谨了,不一而足。
 
  我非易粉,而且对易中天的书也都是在其出名之前所读,出名后的新作还未涉猎。但有一点却十分奇怪:易中天现象为什么会引发人们的讨论?为什么有人乐此不疲对其进行非学术的批评?
 
  首先,学者能否成为明星?
 
  这个论战久矣,从余秋雨在电视栏目中频频出镜开始,就有人发起这个话题。我自觉这个论争十分无聊,学者是否活该独守书斋,学者是否注定不能“入世”?
 
  当年,余秋雨以《文化苦旅》开始,引发了世人关注。诚然,“硬伤”的话题也因此而起,但无论如何,引发了文化散文的热潮,把散文一贯的“小情感小情调”带入一种大境界,也让人们从山水之间,读到了厚重、讲到了深邃。
 
  1999年,我到四川都江堰市开一个全国性的学术会议,由于规格较高,市长出席开幕式并即兴致词,介绍本市概况时,当场大段背诵余秋雨的散文《都江堰》:
 
  “……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会后我问市长,是否为本次会议专门提前练习的,市长说:“余秋雨对都江堰的理解比我们本地人还要深刻,对都江堰的感情比本地人还要深沉,我不用刻意准备,全文我都能背下来,而且接待外地客人,一般先不讲本地经济、投资环境,而是背诵《都江堰》,让客人感受到都江堰的文化底蕴。”
 
  我认识几位山西企业家,在谈到晋商的话题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余秋雨的《抱愧山西》:“如果不是这篇文章,我们还不会深刻了解我们前辈的智慧与辉煌。”
 
  学者的入世,是用自身的学养,滋养读者的心智,用人文的情怀,感染读者的心田。当学者以学识赢得世人的关注,成为明星,又有什么害处呢?
 
  难道说,一些戏说类野史电视剧火起来是正常的,而易中天的讲坛与书籍火起来反而不正常了?哪一种方式更能让人感受历史原貌、承接文明之薪火?
 
  难道说,超女节目制造几个莫名其妙的明星,让大家如痴如醉是对社会进步的推进?而易中天、余秋雨出现在电视上普及一下历史文化反而让人无法接受?
 
  因此,成为明星的学者,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而莫名其妙的李宇春式的明星,恰恰是多了。大家连李宇春都能宽容、忍受,为什么对易中天反而非议不断呢?
 
  其次,易中天是否导致了学术的娱乐化?
 
  此说是由于易中天在讲坛中,用了一些通俗化的语言,灵活的讲课方式(包括动作演示被认为斯文扫地),包括用了“时空转换”的现代词汇,因此被称之为“评书”而非“学术讲座”。
 
  评书?易中天的评书会比单田芳、袁阔成讲得好吗?当然不会,恐怕比铁岭市艺术团的评书演员都不如。那为什么还会受到欢迎?可见毕竟不是评书。
 
  正襟危坐的学者们要搞清一个概念,评书化的学术讲座,其本质依然是学术讲座。可能有人说其不严谨,但这是一个大众普及性的讲座,而非学术交流,让人爱听、听得懂是第一步。
 
  长期以来,学界有种极不好的风气,创作类的作品不算学术成果,大众普及性的作品不算学术成果,翻译类作品也不算学术成果。于是,为了职称,为了评奖,学者们宁愿去故纸堆中考据细枝末节,也不去想“成果”的意义何在。
 
  由此,当易中天出现时,俨然一个学界的“异类”:“这哪是还是学者?这哪里还是学术?”
 
  放心,易中天断不会用《品三国》去申报学术成果,不会抢了你们的课题经费。有人愿意做象牙塔中的“精英学问”,有人愿意去做平民化的学术普及(如易中天、纪连海),何必看不惯呢?
 
  至于“不严谨”之说,可以在学术的层面上去商榷,历史本来就是在商榷中一步步接近真相的,与学术的展示方式无关。而且,作为一种电视讲座,而非专著,本身就有选题的角度,选择大众能喜闻乐见的话题作为切入点,更能让普及性更强、效果更好,“三国权术”作为切入点也未尝不可。
 
  大不了央视再请葛红兵等学者出山,做几期《再品三国》,补充与争鸣,学界之幸事,但不知其他学者们有无这种心态。
 
  易中天再不严谨,也比戏说类电视剧严谨吧?葛红兵不去为胡编乱造的电视剧验伤,反而斤斤计较于易中天,不知道是否真正的学术精神?
 
  1978年,徐迟先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让陈景润成了明星。说实话,大家对于陈景润的兴趣,超过了对哥德巴赫猜想本身的理解,至今,大部分的人也说不清哥德赫猜想中的“1+1”、“1+2”到底是什么意思,陈景润的明星效应,超过了学术本身。
 
  但是,陈景润成为明星,并没有让数学庸俗化,也没有人质疑报告文学的不严谨,相反,人们可能永远搞不清“1+1”、“1+2”,但调动了人们对于科学的尊重,对于知识的尊重,由此形成了一句流行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从某种意义上说,陈景润作为学术明星,对社会导向的作用,可能超过在学术上的作用。
 
  也许易中天等明星化学者的学术成果本身,无法得到学界的认可,也许易中天等明星化学者对于历史的解读,不能让所有的观众马上理解,许多观众也许仅是出于新奇或似懂非懂,
 
  但,他们对于社会导向所起到的作用,却是超出讲坛或书籍内容本身的。
 
  最大的贡献就是,让公众懂得了文化的魅力,历史的魅力。让电视观众感觉到了,对历史的品味,竟然比看电视剧还有意思;业余时间可以读点历史、读点人文书籍、,也许比帮超女拉票还有意义;学术、文化,不再是只有学者才能谈论的十分吓唬人的词,普通民众也能思考一下、争论一下,再悟出点什么来。
 
  易中天们有这样的贡献,难道火一把还不行吗?让我说,易中天还太少,火得还不够。
  
  ■上海战国策营销咨询机构 首席顾问 李炜
 
  ■更多品牌营销精彩文章,请点击战国策官方博客

 

点这里看全

 

呵呵,我的博客开始盈利啦!    “敏思事件”是博客收费的转折点

劲霸的卢浮宫:品牌噱头的代表作     燕京为何遭遇经销商倒戈

蒙牛:凭什么打造“牛奶贵族”?     特仑苏,攻打上海有几分胜算?

商战时代能否做到“不竞争”?         郭敬明公然抗法是无知+ 

郭粉丝,你们在给郭敬明帮倒     “超女”会会唱歌重要吗

男人都在看球,谁来搞定女     感谢中国移动挽救了传统节

全民吵架暗藏巨大         

企业危机公应当学习       病态的丛飞?病态的

是谁把华硕陷入两            义乌老板把明星当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