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上海战国策李炜张国立裸照炒作事件营销美誉度 |
分类: 社会观察 |
副题:娱乐圈的“事件营销”亟待专业升级
看似耸人听闻,其实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成都女子,20年前,在九眼桥边拣到了一摞照片共计26张,一直保存至今。
三年前,该女子才从电视上发现这摞照片的主人是张国立。又过了三年,该女子才向媒体报料,要求张国立和他联系,只要能与她及她的女儿合个影,就将照片完璧归张。
该26张照片,似乎是某部电视剧的剧照或工作照。其中一张所谓的“裸照”,其实是张正在脱外裤准备下水的一个场景,内裤赫然在身。
人间奇事就是多。估计,最近的各网站媒体又会一窝风地跟踪报道张“裸照”新闻背后的新闻了。又一个热点诞生了,又一轮炒作开始了。
然而,很多的网友,马上敏锐地发现:张国立在接受采访时,总是不经意地强调他正在拍《第601个电话》,强调演员阵容中有周笔畅,记者对此也是不惜笔墨与版面。于是在网友评论中判定:这是张国立在为新作品吸引眼球。
也许这只是一个偶然事件,网友的评论是一种“猜想”。
但是,不能怪网友多想乱猜,现在的娱乐圈,用“事件营销”推广新作品,已经是很常见的手段了。某一线女歌手总是阶段性的与男友分手、和好,媒体总是阶段性的热炒。较真的朋友做了曲线分析图,发现该歌手的“感情拐点”与新专辑发行的时间,竟然惊人的一致。于是,有人说:哪个明星有绯闻了,就预示着该明星有新作品要问市了。
其实,娱乐圈几乎每个一“事件”背后都是“营销”,这就是营销专业中常常讲到的“事件营销”。
所谓“事件营销”,是指企业或者组织有计划地策划、组织、举办和利用名人、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活动,通过制造有“热点新闻”效应的事件,吸引媒体和社会公众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达到提高企业和产品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销售的目的。
“事件营销”集新闻效应、广告效应、公关效应、形象传播、客户关系管理与一体,尤其是其新闻价值和公众话题性,使其具有很强的传播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营销效果,是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的一种市场推广手段。
然而目前无论是消费品市场,还是娱乐市场,事件行销的效果却越来越差,这当然符合经济学中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说明大众越来越聪明理智,见识越来越广,不再轻易被一些价值不大的所谓新闻事件打动。
回想1980年代,影圈刘一姐普普通通的离婚,都能够形成多年媒体讨论的话题,让刘一姐的书《我的路》火了一把,此事件虽不是刻意为营销而起,但却是“事件营销”的萌芽。多年之后,该事件的余热又一次再利用,一本《不得不说的故事》也小火了一把。
但现在,这么轻松的事不常见了,因此,“事件”越来越出位,绯闻越来越离奇,但效果仍是不尽人意。
借张老师的一句话:老百姓也“审美疲劳”咯。但另一方面,也说明现在的事件营销策划手段低下。
目前娱乐圈里做事件营销的操盘者,在手法上已经越来越纯熟,如怎么找兴奋点,怎么设置话题,如何挑逗大众神经(如把剧照写成“裸照”就是常见的夸张手段),如何把卖点隐藏在热点之中等。
但关键在于,没有掌握“事件营销”真正的精髓。事件营销的三个关键词是:关联性、美誉度、互动性。
所谓关联性,是指事件、营销的卖点、消费者的利益三者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不顾关联,生搬硬套,只顾眼球,不顾实效,结果是事与愿违。
所谓美誉度,是指在事件营销中,应该对营销的产品(娱乐圈指影视歌作品)有一定的增辉添彩作用,能够引导消费者发现作品中的优点或特点,同时形成好的评价。然而,目前娱乐圈的事件营销如驼鸟战术,顾头不顾尾,吸引了眼球,却没吸引票房。
所谓互动性,是指事件事活动的设置,不能只让消费者当观众,而要把消费者引导进来,形成互动,用句2.0的话说,就是增加消费者的“黏度”,这样才能带来真实销量(票房)的增长与形象的提升。而目前的娱乐圈,经常上演自说自话的“出位”,绯闻成了“事件营销”的主要手法,大众的参与性不够,兴趣得不到有效刺激,看烦了看腻了,你脱你的,我懒得理你。
博客至此,见网上田亮、叶一茜,黄圣依、杨子又出恋情新篇。真是前赴后继,事件无穷呵。又见爆料:喜刷刷的“抄袭事件”是另一家唱片公司为了自己旗下的乐队打入大陆市场而幕后策划“打压行动”;窦唯也说自己的离婚-结婚-再离婚都是“江湖大佬”幕后安排的?!
都是事件。
但是,专业一点好不好。看来娱乐圈的“事件营销”也要进行系统升级了。
上海战国策营销咨询机构 李炜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http://image1.55.la/user_save_pic/2007/10/27/2007_10_27_1193495756.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