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Web2.0 |
本文看点:
不吱声,木头疙瘩一个,咋求友?!
俺也想做个高尚仁,不过嘛,先得看对俺自个有没有好处。
聊天就得人多热闹,谁见过一个人聊天的?
4. 归属感的需求
也就是找到同好的需求、形成或加入一个圈子的需求。即古语所说:“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为了找到同好,用户必须展现自我,所以贡献内容。“你不吱声,木头疙瘩一个,咋求友啊?!”比如一些感性的倾诉,mop式社区,等等。
为了满足用户“求友”和归属感的需求,网站需要提供Tag等手段、让用户自己把内容按兴趣分类,并提供基于Tag的检索,比如Technorati;还需要提供SNS一类的技术,比如好友管理,以及把用户按圈子(圈/Group/兴趣组等等)组织起来。
最为关键的是需要组织、或者鼓励用户自己组织线下活动和聚会。只有见了面,关系才巩固。用东北仁的话说:“没有喝过酒,咋能算朋友。俺又不是求偶,不怕"见光死"。”
5. 互惠和共享
互惠从两个人来说就是礼尚往来、投桃报李,从多人、众人来说就是共享的网络效应,越多人共享、每个人得到的益处就越大,符合梅特卡夫定律。用句高尚的话说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要找到互惠的需求,有些玄妙。一般人(比如我
)觉悟没那么高,不会为了帮别人而帮别人,而更多的是“这事对我也有好处,贡献出来我没有太大损失,贡献也不费劲”。东北仁又说了“俺也想做个高尚的仁,不过嘛,先得看对俺有没有好处。”

网摘就属于互惠的典型,首先是对自己有用,而且网站帮我存放管理,其次才是对别人有好处,当然网摘也能让用户找到同好。此外还有文件共享,BT下载等例子。
所以网站要找到并满足互惠的需求,首先要找到并满足用户的个人价值,比如网摘一定要“满足其自身对信息记录与未来检索的需要”,然后才满足共享互惠的价值。
其次参加共享的用户多了以后,会产生信息爆炸;信息的质量会渐渐分出等级,还会出现大量垃圾信息,处理不好会造成劣币驱除良币的结果。前者靠内容的分类和搜索,以及通过SNS用人来过滤内容;后者首先靠用户的分群和隔离,而垃圾信息的滤除靠监管,不管是网站监管,还是把监管权下放给用户。
6. 群体娱乐或群体工作需要
有些事得大伙一起才有意思,更多的时候是有些事只能大伙一起做。人是社会动物,一定有群体活动的需要。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比如聊天和聊天室,聊天就得人多热闹,谁见过一个人聊天的?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有唱戏的,还有看戏的,内容这不就贡献出来了。
因为群体活动而贡献内容还有什么?难住了......
7. 利他
也就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求的最高境界,我也相信人的本性中应该有利他的基因,尤其是当利他对自己没有太大损失时。比如偶尔去回答一下新浪的iAsk中的问题就属此类动机。
未完成举的wiki的例子很典型,想到的鼓励措施也不错。
网站应该尽量让利他性的内容贡献成为举手之劳。比如当我点击Blog中的“发表文章”,新浪能够根据我的专业特点显示新浪的iAsk的相关专业问题,让我自己选择是否回答,同时很方便把问答记录成Blog。
前一篇:也谈用户为什么贡献内容?(1)
后一篇:旧文重温: 互联时代庶民文化